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652节
陈凯哥嘴上如此,心里却在想,不就是柏林金熊奖嘛,自己早晚也会拿到不亚于这个的大奖!
………………
电影局把庆功宴安排在远望楼宾馆,《红高粱》剧组成员一下飞机,便被带到此地。
章艺谋、姜闻、巩利等一行人一出现在宾馆门口,立刻就被媒体的镜头所捕捉。
《华夏电影报》的记者一马当先,抛出问题,其它家的媒体也不甘落后,纷纷提问。
章艺谋一一回答,当即将步入宾馆的时候,一个年轻漂亮的女记者拦在前方,问了一个非常离奇又毫不相关的问题,“听说你见过飞碟,是不是见过飞碟的人都有好运气?”
“哈哈,飞碟我倒是见过两次,一次是在鄂北拍《大阅兵》,还有一次是在陕北上小学的时候,不过我不知道这跟拍电影有没有关系。”
一行人好不容易地冲破记者的团团包围,径直地走进了布置隆重的会议厅里。
迎面便撞见了方言、龚樰、张国榕他们,寒暄之间,祝贺之声不绝于耳。
“方老师,我能有今天,全多亏了您。”
章艺谋语气里充满着感激。
要不是方言亲自点将,就不可能有《那山那人那狗》、《午夜凶铃》,自己也不可能这么快脱颖而出,省去了十几年坐摄影助理冷板凳的工夫,从而在电影圈里扬名。
同样要不是方言的大力推荐,西影厂也不可能出大条件,挖自己到厂里当导演,也就不可能有拍《红高粱》的机会,从而失去了这个获得柏林金熊奖的可能。
总之,方老师的恩情根本还不完!
“哈哈,贵人相助,那也是因为你这人有值得相助的地方。”
方言只觉得自己的手被紧紧地握着,用力地摇着,完全能感受到章艺谋那激动感激之情。
“方老师,还有我。”
就在此时,站在章艺谋身旁的巩利也发出声音,连声道谢。
“你们真要谢谢我的话,那接下来在《霸王别姬》里可要好好表现。”
方言半开玩笑道:“这算是我自己为数不多能在海外畅销且闻名的纯文学作品。”
“方老师,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尽心尽力!”
章艺谋、巩利、姜闻等人几乎异口同声地保证。
“很快就要轮到你们的戏了,要拍好演好,咱们争取今年再去一趟法国戛纳。”
方言拍了拍他们的肩,同时把目光投向张国榕,意思再明显不过。
张国榕也立马读懂了他眼神中的含义,心里越发地庆幸自己当初接受《霸王别姬》戏约的选择。
既有闻名海内外的原著打底,又有方言这般的大文豪兼奥斯卡最佳编剧操刀剧本,而且集内地制片厂的精英人才于同一剧组,就连章艺谋这种金熊奖导演,都心甘情愿地当执行导演兼摄影师。
如此阵容之下拍摄出的《霸王别姬》,应该不至于在戛纳电影节一无所获吧?
这种机会,放眼整个香江,乃至整个华语影坛,都是可望而不可求的,偏偏就被自己遇上了!
当初,要不是方先生亲自点将,让自己演《英雄本色》,兴许自己还在华语乐坛里唱歌呢。
其实歌坛巨星也没什么不好,不过华语影坛对于自己来说更加海阔天空!
……………
人员到齐,座无虚席,电影局的领导依次地站了出来,在庆功会上说了一个接一个的演讲。
《红高粱》得了金熊奖,这可是电影界史无前例的荣誉,算是拉开了华夏电影在国际上获奖的序幕,所有和这部影片相关的名字,都因此有了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导演章艺谋、摄影顾常卫、美术杨钢、音乐赵季平、“我奶奶”巩利、“我爷爷”姜闻……
巴拉巴拉,说了一堆,不外乎就是“不骄不躁”、“再接再励”、“再创辉煌”等等。
“哗哗哗。”
全场响起一阵阵的掌声,紧接着就轮到了研讨交流的的环节,分享《红高粱》成功的经验心得。
方言扫视一圈,见不少人低头在本子上记录,也不知道是真的在记,还是故意装模作样。
但就在众人纷纷地夸奖《红高粱》时,也有不少不和谐的反对之声从人群里冒出。
一个戴着眼镜的电影评论家站了起来,直呼《红高粱》的镜头夸大了近代乡村老百姓的“土”和“糙”,这样充满土味和野性的电影在国际上展出,只怕会让海外的观众产生不好的印象和偏见。
另外一个人也附议道:“这不是审美,完全是审丑,而且有损农民同志的形象!”
“还有电影改编的原著,《红高粱家族》,简直是历史虚无主义,竟然歌颂土匪!”
“………”
看到章艺谋被群起而攻之,陈凯哥坐在后排的位置,忍不住地低下头,露出幸灾乐祸的笑容。
就在此时,曾经在剧组里跟章艺谋唱反调的姜闻突然挺身而出,假装咳嗽了一声:
“这位同志没看过电影,可不要随意地先入为主,是,电影是电影。”
“《红高粱》这电影只是选取《红高粱家族》这本的前两篇的精华,去掉了糟粕。”
“在剧本创作阶段,我们也正因为这个问题,特意打电话请教过方老师,他建议我们把余占鳌这个英雄无畏的土匪头子弱化,从威风的大英雄改成一个平平无奇,甚至有些孬的普通人。”
“这……这……”
众人面面相觑,随即把目光投向了方言。
“不错,我的确给艺谋、姜闻他们提过这样的指导意见。”
方言笑了笑,《红高粱》这电影版本,跟电视剧,乃至原著截然不同。
首先,就是匪气十足的“余占鳌司令”,变成了嘴上叫嚣着“爷爷要吃牛肉”,但行动上只敢吃“牛头”的余占鳌,孬里带着一股莽劲,“土匪”这个身份,变成了赖在酿酒作坊里的“师傅”。
从里的“土匪抗日”,变成了酿酒作坊的村民被激发血性,喝酒壮胆,积极抗日。
“原来是这样。”
在座大部分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滕进贤左看看,右看看,“各位同志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和看法吗?”
见电影局局长给话题画上句号,章艺谋不再被刁难,内心松了口气,接着投去感激的目光。
“方老师,我……”
“争议总伴随着成功一道裹挟而来,你要学会适应。”
方言拿自己举例,毕竟自己的几乎每次出版,都会在文艺界引来一番腥风血雨的激烈论战。
“艺术上的争鸣,观念上的争议,不能成为文艺作品难以承受之重。”
听到这话,章艺谋深有体会,叹了口气,“方老师,那您说我该怎么办?”
“我曾经跟你讲过,你的天赋和才华不应该局限在文艺片领域,也要释放在商业片里。”
“商业片?”
“就比方说《霸王别姬》吧,你看着像文艺片,其实更准确地说它是一部商业文艺片。”方言认真道:“如果你能认清《红高粱》和《霸王别姬》的不同,就能明白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差别。”
“《霸王别姬》我也拍了一阵子,确实跟我在拍《那山那人那狗》、《黄土地》时不同。”
章艺谋沉吟半晌,“倒是在叙事逻辑、表现手法这些方面,有点像《午夜凶铃》。”
“接下来的一部电影,你可以尝试着拍商业片。”
方言如是建议,现在的章艺谋算是正式步入创作巅峰期的开端。
只不过上辈子电影界流行“文艺片”和“新浪潮”,以致于创作黄金期都是在拍文艺片。
《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
等到了巅峰创作期的尾巴,才拍了一个虚头巴脑的《英雄》,内核完全是黑泽明的《罗生门》。
但尽管是空有画面、故事羸弱,但好歹《英雄》算得上是开启华语电影商业大片的开端。
总好过陈凯哥拍的《无极》,论精彩程度还不如搞笑剪辑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就在自己思考的时候,章艺谋压低声音道:
“方老师,不瞒您说,开会之前,滕局就找到我,交代了我一个拍摄任务,拍的就是商业片。”
“喔?”
方言饶有兴趣。
“是一部合拍片,讲的是恐怖分子劫持宝岛富商的私人飞机后迫降于燕京地区,两岸携手打击劫机犯、解救人质的故事。”章艺谋一五一十地说出剧情故事,“电影名暂时叫《代号美洲豹》。”
方言挑了挑眉,脑海里立刻闪过了一堆劫机题材的电影,《天劫余生》、《空中监狱》等等。
章艺谋眼巴巴地望着,“方老师,到时候希望您帮我看看剧本,出出主意。”
方言念在他如此恳求的态度上,也不好推辞,便答应了下来。
“其实相比于《代号美洲豹》,我更想拍方老师的,特别是您的《三体》系列。”
章艺谋眼神炽热。
方言咂摸了下嘴,就你那拍《长城》、《满江红》的水平,还想拍《三体》?
倒是可以让他拍《卧虎藏龙》,毕竟老谋子在《十面埋伏》里的竹林戏拍的就很不错。
第631章 下一部作品
《红高粱》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再加上柏林金熊奖这个国际大奖的光环影响,越来越多的观众猎奇心理,观影的热情随之高涨,对即将上映的《红高粱》趋之若鹜,电影票更是一票难求。
甚至到了,很多单位把《红高粱》的电影票当做福利发放,而且每人都仅有一张,想要带家人去看,还得问同事调剂一番,或者只能咬牙割肉,出大价钱从票贩子手里买高价电影票。
不过出乎观众们预料的是,整部电影从头到尾看下来,影响力最深刻的并非是剧情,而是音乐。
除了“喝了咱的酒”,就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方燕也慕名进入电影院,和同寝室的舍友们一块看了场《红高粱》。
看完以后,回到家里,第一时间地找到正在和杨霞聊天的方言,急吼吼地问道:
“哥,那《酒神曲》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两首歌是你写的嘛!”
“你说呢。”
方言把花生丢进嘴里,嘴角微微上扬。
“呀,哥你还会写这种西北风的歌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