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234节
方言点头:「这类演员往往戏路很窄。」
姜闻和陈道名互看一眼,方老师怎么每次说话,都冲他们身上看?
「虽然不能说戏路窄就不能成为好演员,但我更希望你们能成为其他两类演员。」
方言语重心长地说。
朱菻目光中充满期盼,「方老师,那怎么才能成为这样的好演员呢?」
方言说到好演员,分为两种。
一种是老天爷赏饭吃,一种是祖师爷赏饭吃。
老天爷赏饭吃,就是演员天资聪慧,而且碰上了好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就让他一举成名。
而祖师爷赏饭吃,就要演员靠自己的刻苦努力,一步一步地积累,厚积薄发。
「那我现在这样,好像老天爷和祖师爷都还没有赏饭吃。」
朱菻难为情说:「除了形象以外,其他该拥有的技巧我都没有,连哭戏都演不好。」
「不要把自己的外形贬得一无是处。」
方言道:「这形象,算不算是爸爸妈妈赏饭吃?多少人想吃,都还吃不到呢。」
听到这话,陈道名小声地嘀咕了一句:
「还好,我好像也吃到了。」
俺也一样!
姜闻心里不服气,自己招风耳、小眼睛,扫帚眉怎么了,那也是几千年才出一个啊!
「噗嗤。」
朱菻嫣然一笑,把焦虑抛之脑后。
方言勉励道:「好在你有着一份比较高的自我要求,对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那就能让你进步成一个合格的演员,往往很多演员因为塑造了成功的角色,就开始自满,殊不知,这就是演技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开始。」
朱菻受教般地点头:「我一定铭记在心。」
陈道名和姜闻先后发言,俺也一样!
朱菻随后询问,在嬴荧玉的演绎,尤其在哭戏上,该怎么继续进步?
方言娓娓道出哭戏的几重境界。
哭的正是时候,只是演员的基本操作。
厉害点的,得哭在泪点上,能按照台词,当说到哪个字,就可以落泪。
甚至像《甄嬛传》里的太后,"哭戏女王"刘雪桦,可以按照剧情,精准地控制眼泪的次数和数量,而且左眼右眼都可以。
「没想到哭戏还有这么多门道,我回去就开始练。」朱菻直觉大开眼界。
「练可以。」
方言指了指她的手腕,说以后不准再借这种自残的外力方式来刺激。
「明……明白了……」
朱菻看他突然板着脸,情不自禁地点头。
「是任何时候,都不准再用!明白吗!」
方言直直地盯着她看。
「嗯……」
朱菻还是头一回见到他这么严厉。
非但不恼,还很感动。…………
《商鞅》的排练,每次都会排到很晚。
朱菻为了图方便,这段时间都住在离人艺更近的父母家中,就住在自己以前的房间。
推门而入,见到方舒,用哭的微哑的声音,唤了声「妈」。
「这么晚才回来,吃饭了么?」
「我在人艺的食堂吃过了。」
「呀,你眼睛怎么这么红啊?」
方舒一下子就注意到女儿的眼睛哭肿了。
朱菻问:「妈,您知不知道怎么能让哭过的眼睛很快消肿啊?」
「你这傻孩子说什么糊话呢!」
方舒心疼不已,「怎么把眼睛哭成这个样子了?是不是有人欺负了你!」
朱菻认真地解释了一番:「没有的事,我这都是演戏的需要。」
方舒依旧半信半疑,「真哒?」
朱菻笑道:「真的!今天方老师他们还夸我入了"嬴荧玉"的槽了呢!」
方舒疑惑不解:「哭成这样,就算入槽?」
「妈,这我以后再跟您说。」朱菻揽着母亲道:「您就快告诉我,怎么消肿吧?」
方舒白了眼,「我去给你煮个鸡蛋热敷,然后再教你怎么按摩消肿。」
「谢谢妈!」
朱菻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回自己的房间。
「这孩子!」
「不疯魔,不成活!」
望着女儿的背影,方舒不由懊悔。
不该小时候送她去舞蹈学校,本来想着培养一下兴趣爱好,没想到会对舞蹈、表演这些艺术,如此热衷,要不是自己的一顿「疯狂输出」,恐怕已经去文工团当舞蹈演员了。
等朱父散完步回到家,她立马跟老伴儿说起朱菻的怪事。
「这个方老师是谁?」
朱父皱了皱眉。
方舒道:「会不会就是她平时提的那个"方言"呐?」
第206章 快上车
确认了《那山那人那狗》的最终演员名单以后,郭保昌等人立刻动身回桂西。
准备九月初,就到湘西拍电影。
临别之前,郭保昌、章艺谋他们再三请求方言跟组。
毕竟,方老师既是摄制组的顾问,又是电影的编剧,整个剧组不能没有方老师啊。
虽然《黄飞鸿》在哪里写都是写,但是方言没有马上答应下来,而是回到《十月》编辑部,征求苏予和章守仁的意见。
出乎意料的是,两人完全支持。
「去湘南好啊。」
章守仁道:「前段时间,湘南刚刚举办了文艺创作授奖大会,文学湘军,声名鹊起啊。」
苏予笑说:「没错,像古桦这批湘军主力迅速崛起,湘南文学的大繁荣很快就要来了,你这趟去湘南,就代表我们《十月》,和湘南的作家们多多接触,多交朋友。」
「我明白了,主编!」
方言恍然大悟,相比于编辑部的其他人,自己有着身份上的优势。
自己跟着沈丛文学习散文,又写出富有湘西韵味的《那山那人那狗》,算得上半个湘军。
整个出版社,只怕没有比自己更合适去跟湘南文坛打交道的人了。
「岩子,别忘了出发之前,去趟铁生家。」
章守仁提醒他去找石铁生约篇稿子。
方言点了下头,然后就听苏予又透露了两个好消息。
一个就是大学生的毕业分配,《十月》编辑部的5个小组,都能得到一两名大学生。
另外一个好消息,就是因为编辑人手的增加,编辑部现有的地方根本不够用。
「社里已经同意。」
章守仁道:「让《十月》搬出去。」
方言问:「搬哪儿呢?」
章守仁道:「就在马甸东面。」
方言挑挑眉,那不在北三环嘛。
苏予道:「是有点偏僻,但好在给的地大,整整24亩。」
「我们也考虑到很多人会嫌太远。」
章守仁说:「所以计划多盖一个宿舍楼。」
苏予说这栋宿舍既能给众人当临时住处,也可以让作家在此借调式创作,一举两得。
方言一问,并非强制入住,心思立马活络起来,如果搬到马甸,今后骑个凤凰上下班,怪费劲的,索性趁这个机会,换辆摩托车。
其实如果可以的话,更想买一辆轿车。
只可惜,现在没这路子。
一两年之后,才会有一批「菲亚特126p」会引进国内,是波兰用来抵偿贸易差额交换给华夏的,但因为不适合作为***u公车,于是首次面向私人出售,一辆9000元左右。
就算胆子大一点,也要等到明年,才能去琼海省,偷偷摸摸地走|私一辆。
思来想去,最终买了一辆幸福250a摩托车,调拨价1782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