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93节
到时候在全国轰动,赢得喝彩和掌声。
沈雁氷的良苦用心,自己看得出来。
万芳和万佳宝自然也看得出来,回到家里,万芳一改之前的沉默,好奇地问道:
“爸爸,沈伯伯对这个弟子是不是太……”
“太好了,是吗?”
“嗯,您不觉得嘛?”
“这就是沈兄的为人,他不管对文坛的同辈,还是晚辈,都非常照顾,你爸爸我,早年就受过他很多的关照,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万佳宝道:“更何况小方是沈兄的关门弟子,明白‘关门’这两字的份量嘛。”
万芳道:“那您准备答应沈伯伯吗?”
“为什么不答应呢,我本来就很看好《大秦之裂变》,这是到现在为止,我看到的最好的一个话剧模子,比《王昭君》还更有潜质!”
万佳宝话里带着一丝喜悦。
“您这么看好,要不您亲自来改?”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既然李伯伯、黄叔叔都劝您多多创作,既然您觉得《大秦之裂变》那么合适,干脆就出手,证明您自己如今宝刀未老。”
万芳道:“没有‘英雄迟暮’这一回事!”
“你啊……”
万佳宝笑骂了两句,打发她到客厅。
自己一个人来到书房,桌子最底下的抽屉上着锁,解锁以后,从里面取出了两封信。
一封来自黄永钰,就见上面写着:
“我不喜欢你这些年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为势位所误,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
眉头皱了下来,再看另一封来自李尧堂:
“但是我要劝你多写,多写你自己多年想写的东西。你比我有才华,你是一个好的艺术家,我却不是,你得少开会………
多给后人留一点东西,把你心灵中的宝贝全交出来,贡献给我们华夏的文化事业!”
两封信读完,眉头拧成了一团。
万佳宝从抽屉里取出一沓又一沓的话剧剧本,这些都是自己这么年攒下的,随后一翻。
每翻一次,都叹了口气。
余光,不由自主地瞥向了桌上,却发现登着《大秦之裂变》的《人民文学》,不见踪影。
“芳芳!”
万佳宝走出书房,询问起下落。
万芳捧着本杂志,没有反应,看的出神。
万佳宝又轻轻地喊了一声。
“爸爸,看这个!快看这个!”
万芳把最新一期的《华夏青年》递过去。
万佳宝疑惑地看了女儿一眼,然后看向期刊,就见醒目的标题,映入他的眼帘——
《努力奋斗,文化自信,才能实现华夏复兴》。
更重要的是,上面内容全都来自一个人。
方言!
又是这个小方!
(ps:《华夏青年》在人生大讨论的时候,发表过一篇叫《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华夏梦》)
感谢马克西姆小面球的100起点币。
第86章 什么叫顶流
燕京大学,西校门。
季羡霖一身布衣布服布帽,双手放在背后,静静地站在石狮子的面前,耐心等待。
不一会儿,一辆红旗小轿车开来。
从里面走出一个光着头佝偻着背的老人,虽然年迈,但眼睛炯炯有神,如钢锥般尖锐,嘴唇紧抿着,微微上翘,看上去十分倔强。
“羡霖兄。”
“梁公,可算把你盼到了。”
季羡霖笑着迎了上去,和梁簌溟握手。
这份尊重,不仅仅是作为副校长,对跟燕大有渊源的大师该有的尊重,也是出于个人对梁簌溟的敬意,这是他平生最敬重的人之一。
五四浪潮之下,梁簌溟讲论中西文化,开创“新儒学”,被称作是“最后一个儒者”。
民族危亡之际,发起民zhu同盟,支持抗战,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这一辈子,主要追求两个问题。
一是人生问题,人活着为了什么?
二是华夏问题,华夏究竟该何处去?该如何崛起?
“一直公务缠身,现在才抽的空。”
梁簌溟抱以歉意,跟着他步入燕园。
“梁公应该很多年没来过燕大了吧?”
季羡霖一边走,一边给他介绍。
“是啊,依稀记得我是在1917年就职燕大的老师。”梁簌溟回忆道。“当年,还是蔡元锫蔡公任校长,他邀请我来教天竺哲学。”
“那岂不是跟我所教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季羡霖大为意外。
“别提了,我哪里懂得什么天竺哲学,天竺宗教那么多,我只是勉勉强强领会一点佛家思想而已,当时就跟蔡公推辞,‘要我教,我是没得教呀‘,没想到蔡公说,天竺哲学又有哪一个人真懂呢,寻不到人,只能请你来。”
梁簌溟哭笑不得道:“我就这么赶鸭子上架,在燕大教起了哲学,讲起了佛学。”
“谦虚了,如果说梁公不懂佛,恐怕没几个人敢说自己懂了。”季羡霖摆了摆手。
“羡霖兄,你就比我高明。”
梁簌溟笑道:“所以由伱来教这个,才算是真正的德才配位。”
两人在最前头走着,忽然间,就见小树林里,一个学生站在一块石头上,捧着杂志,激情洋溢地朗诵:“我有这么一个华夏梦!”
“………”
梦想有一天,华夏将会重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让复兴之声从长江黄河的波涛上响起!让复兴之声从华北华南的沃土上响起!让复兴之声在北疆的戈壁草原上响起!让复兴之声在东北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响起!让复兴之声在海峡两岸每一座桥、每一片山坡上响起。”
十几个学生聚在一起,仰头看着那个朗诵的同学,眼眶里,含着盈盈泪花。
本来《我有一个华夏梦》的感染力就够强了,偏偏方言不讲文德,把《我们凭什么民族自信》、《这盛世,如您所愿》等融合到一块,感染力哪是提升一个档次,简直是一个维度!
但凡是热血仍在、志在报国的华夏人,都必然为之动容,因为它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梁簌溟停下脚步,静静地听完:
“这是谁写的文章?!”
季羡霖也同样好奇,慈祥地招了招手,把学生们喊了过来,问了几句,很快得到答案:
“是方言老师的演讲。”
“方言,这个名字我有耳闻。”
“就是写出《大秦之裂变》、《暗战》、《牧马人》的大作家!”燕大学生们推崇备至。
“能给我看看吗?”
梁簌溟眼里闪着精光。
“当然,您尽管拿去。”
学生们竟然买一送一,还奉上了刊登着方言演讲内容的《燕京大学日刊》。
一看到燕大校报,季羡霖一惊,再听到是燕大的校报率先报道这一演讲,更为吃惊。
“哈哈,羡霖兄。”
梁簌溟老顽童似的调侃了一声。
季羡霖默不作声,专注着看着校报。
梁簌溟也收敛笑意,认真地翻看。
良久,季羡霖叹息一声,把杂志还回去,忍不住问了几个燕大学生,看后作何感想?
“方老师说得太好了!我辈当竭尽全力,奋斗向上,为实现华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学生们一个个,慷慨激昂。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梁簌溟才突然张口说话:“茅公收了一个好弟子啊。”
………………
《华夏青年》不只在校园里畅销,也因为《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早已全国皆知。
何况这一期的杂志,是人生大讨论的收官之作,销量和关注度都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很快地,方言慷慨激昂的演讲,席卷全国,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无不轰动。
尤其在文艺界引发的地震最快,也最猛烈!
陕北,《延河》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