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包间里几个人面面相觑,难以置信,嘴上虽然没说,但是眼神和表情都透露出一个信息:怎么可能,他们是疯了才会离开顶好去红绵那个小作坊。
  一个多小时以后。
  原本还信誓旦旦绝对不会离开顶好去红绵的几个人面面相觑。
  老伙计乙发自灵魂的疑惑:“他们不就是个小作坊吗,工资能开这么高?工资开这么高,这维持不下去,会不会要不了多久就得倒啊?”
  霍英玉笑着摇头,给他们说了红绵服装厂最近一个月的营收数据,房间内很快响起几声响亮的倒吸气声。
  黄副科长难以置信地:“他们这都快赶上顶好的一半了!”
  问题是红绵服装厂的规模还不到顶好的十分之一啊!
  可想而知,厂子效益多么好!
  效益好,但是人少,这工资能不高吗?
  紧接着,霍英玉又淡淡抛出个重磅炸、弹:“目前在卖的其实都算是秋款和初冬款,接下去的冬装,我相信会卖得更好,有两个款式,非常非常非常漂亮。”
  一连用了三个“非常”,是个人都能听出来霍英玉对这两个款式的喜爱了。
  其他人再度面面相觑。
  他们都了解霍英玉,她可不是葛科长、贾科长那种自以为是的性格,哪怕这些年厂子里故意抬着黄副科长,把她架空了,她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专业,她对市场还是很敏锐的。
  何况她自己本身就是个挺会穿衣服的女人,所以她会喜欢的衣服,绝对不少女同志都会喜欢的。
  红绵服装厂最近也算是出了大风头了,尤其那款风衣,真的是卖爆了,不少厂子都在偷偷地抄版呢,甚至他们顶好其实也在抄了。
  难以想象,比这款风衣卖得还好会是怎么样。
  风衣还能紧赶慢赶地抄一波,冬衣到时候想抄也不可能了,最早也得到明年,这就意味着,如果红绵服装厂真能推出一款爆火的冬衣,那它没准就能直接跨越升级,扩张壮大了。
  嘶。
  工资高,前景好,这样的厂子,没准真不比顶好差。
  ……
  顶好服装厂这阵子真是哪哪儿都不顺,寄予厚望的灯芯绒外套没有卖火,堆在仓库里的布料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节骨眼儿上,霍英玉辞职了。
  辞职就辞职吧,厂子离开她霍英玉也不是转不了。
  可没过多久,销售科又辞职了三个人,其中一个还是顶着霍英玉上去的黄科长。
  啪嗒,一下子销售科就散架了。
  原先大家都觉得销售科的人都是守着之前的渠道在吃老本,不就是跟原先渠道的人保持联系嘛,请客吃饭送礼,谁不会干啊?
  可等销售科散架了之后,他们才发现,请客吃饭送礼也没那么简单,电话打过去,人家一听是个陌生人,就得问原先的销售员怎么不联系他。
  听说原先的销售员已经辞职,那边马上就开始推脱,并且一通的抱怨,什么原先大家都熟悉,有什么事情也好沟通,现在换了人,大家都不认识,还是先熟悉熟悉再说。
  怎么先熟悉熟悉呢?那自然得吃饭,而且不是一顿两顿,连着先喝三天再说,有一个算一个,都得给你喝趴了。
  于是,业务没进展多少,人倒是先喝坏了几个。
  生产停滞,销路打不开,厂子里一下子兵荒马乱的。
  领导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一拍桌子决定壮士断腕,把仓库里的布料低价处理掉,进一批新的布料,重新打造一个爆款!
  爆款能不能打造出来且不说,仓库里那批料子倒是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出掉了。
  没办法,他们外套销量不太好的事情同行多多少少都知道,愿意接手这批布料的人实在不多。
  结果之后不久,顶好服装厂的人就发现,红绵服装厂又上了个新款,猪肝红灯芯绒布料的外套,短款上衣,配了根细细的皮腰带,搭灰色的伞裙,简直不要太洋气。
  好嘛,又卖火了。
  打听清楚这款布料是从通过中间人从他们厂子转手的以后,顶好服装厂的人差点没气吐血。
  而就在秋风起,树叶开始转黄,顶好服装厂的一众领导气得吃不下饭的时候,柳绵绵踏上了远上西北的火车。
  这一趟火车比南城到广市还要久,火车上就得待上差不多一周时间。
  柳绵绵带了一叠从广市买来的各种杂志和报纸,余国栋则带了几本从广市买的书,俩人把车厢当书房,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看杂志看报纸。
  在广市的这段时间,柳绵绵干了不少事,梳理了红绵服装厂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为服装厂搭建好了大致的框架,可以说,服装厂接下来哪怕扩张成顶好这样的规模,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此外自然是和设计部的人一起商量定了年底乃至明年春天的服装风格,给邓爱琳是提了些建议,给其他几人则是干脆下了任务,完成任务之外,随便他们发挥。
  加上这段时间新款热销、厂里不断地进人,蒋红梅和刘安民忙得脚不沾地,她自然也得帮帮忙。
  而余国栋除了也搭把手帮些忙以外,倒是也干了不少事。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罐头厂找到了几个大单子。
  一开始是方芸芸哥哥的盒饭摊子,后面是方哥介绍了一些饭店的老板,再后面他干脆跟方哥签了个协议,把服装厂附近这一块的推销都交给了方哥,让方哥成了罐头厂的代理商。
  通过这个方法,余国栋又在广市的其他区谈好了几个代理商,暂时说好两个月发一次货,货到了以后,再请人分别送给他们。
  仓库暂时借用的服装厂的仓库,不大的一个地方,原先是堆杂物的。
  至于送货的人就更简单了,两个月送一次货而已,服装厂员工家属里有的是人愿意挣这个钱。
  因为订单量陡然增加太多,之前余国栋已经打电话回去,让余国梁赶紧想办法购买生产线了。甭管旧的新的,贵的便宜的,他们现在都买得起了!
  这趟出门余国栋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广阔和自己眼界能力的不足。
  也幸好他爹妈都很重视读书,给他们三兄妹都供到了中学,他当初学习不用功,但好歹也初中毕业了,在这年头学历也不算低了,自己看点书什么的完全没有问题。
  余国栋现在真是比当初考高中的时候还要用功。
  毕竟当初他知道自己考不上,倒也没怎么拼命,现在则是觉得不拼命不行了,红绵服装厂都在计划找新厂房扩大规模了,他们罐头厂肯定不能落后!
  他俩这状态都把同车厢的其他四个人看呆了,一位带着孩子的大嫂每天都得冲十几岁的孩子说一遍:“瞧瞧人家哥哥姐姐多用功,你可得跟人学着点。”
  十几岁的少年愁眉苦脸,再不情愿,也只能从包袱里拿出课本来。
  大约是每天看书看报,过得比较充实吧,火车到站时,柳绵绵竟然有种“其实火车还挺快”的错觉。
  拎着大包小包出了站,远远的,就见一个清瘦挺拔的身影站在出站口外面。
  一眨眼几个月不见,沈维舟看上去黑了一点,也瘦了一点,柳绵绵迎上去,冲着他莞尔一笑:“咦,这个又瘦又黑又好看的小伙子是谁呀?”
  沈维舟一下就笑了,伸手捉住她的手腕:“你说是谁?”
  柳绵绵也笑,踮起脚尖凑到他耳边:“当然是维舟哥哥了。”
  沈维舟扭头深深看了她一眼,拽着她就走:“回去了。”
  夫妻俩手牵手就走了,扛着大包小包落在后面的余国栋:“……”
  研究基地自然进不去,不过基地外围有几幢屋子,就是专门给过来探亲的家属住的。
  沈维舟早定好了两个房间,余国栋把柳绵绵的行李往房间里一放,接过钥匙就回了自己的屋子。
  与其在这儿看他们夫妻俩黏黏糊糊的,还不如回去多看两眼书呢!
  如他所料,夫妻俩黏黏糊糊到了天黑,才牵着手出来找余国栋一起去吃饭。
  附近也没什么饭店,吃饭就只有一个小食堂,现在还没到年底探亲的人最多的时候,小食堂里面吃饭的人并不多。
  余国栋也是锻炼出来了,买饭的时候就跟小食堂的师傅搭上话了,聊着聊着,就从随身的挎包里掏了个罐头递给了师傅。
  沈维舟回头看了眼,扭头看柳绵绵:“二哥这是?”
  柳绵绵笑道:“厉害吧?他现在脸皮贼厚,之前在火车上,还给其他旅客推销罐头来着呢,反正我们那一节车厢的人,不管天南海北的,现在都知道咱们罐头厂的大名了。”
  柳绵绵忍不住叹息,这样下去,她躺着收钱赚个小目标的梦想没准很快就能实现了。
  沈维舟往她手里塞筷子,淡定道:“挺不错的,大哥二哥确实可以好好锻炼锻炼,正好你也歇歇。”
  柳绵绵歪头看着他一本正经的表情,心说别人不知道的,听见这话没准还以为她有多辛苦呢。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PTk.html" title="半两青墨" target="_blank">半两青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