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辛苦当然是辛苦的,创业嘛,总是劳心费神的。
  只不过她一般都是动动嘴动动脑子的事情,倒是也没那么辛苦。
  余国栋在西北待了三天,期间不但搞定了小食堂的大师傅,跟人家签了个小单子,还去离基地最近的县城叶城逛了一圈,顺便找了个代理人。
  西北土地贫瘠,本身蔬菜种类就比较少,蔬菜罐头在这里具有广阔的市场。
  三天后,柳绵绵和沈维舟一起将人送上了火车。
  余国栋挥挥手就飞快跑进车厢了,他出来也挺久了,巴不得赶紧回南城。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真的感觉自己在这儿有点多余。
  他也是有媳妇儿的人,回家,找自己媳妇儿去!
  第96章 一年又一年
  柳绵绵原本是只打算在西北待上一阵的,十天半个月,总之不会超过一个月,过来陪陪沈维舟,顺便也看看这个年代西北的风土人情。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等到她准备回南城的时候,西北突然下起了暴雪,道路被埋,火车停开,她回不去了。而等到道路终于畅通,柳绵绵却又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她就在西北待了下来。
  翌年九月三日,柳绵绵在叶城医院产科病床上醒来。
  俞婉和刘婶守在窗前,见她醒了,忙问:“怎么样,要不要喝水,吃点东西?”
  柳绵绵疲惫地眨了眨眼:“孩子呢?”
  刘婶从旁边的床上抱起孩子凑到她眼前:“瞧这孩子长得多漂亮,眼线长长的,嘴角翘翘的,比维舟小时候还好看。”
  柳绵绵神情茫然了一瞬:“是男孩儿吗,之前护士明明说是女孩儿?”
  “女孩儿,是女孩儿,小脾气可大呢,哭起来嗷嗷的。”刘婶忙说。
  柳绵绵仔细打量了眼孩子,老实说,她是一点没看出来这孩子好看在哪里,红皮猴子似的,丑丑的。
  不过听说小孩子都是一天一个样儿,过几天应该就会好看了。
  门外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病房的门被突然推开,灰头土脸的沈维舟几步走到病床前,他想上前握握妻子的手,又很快意识到自己满身风尘,不能接触产妇,只好站定在两步之外,紧张地打量因为生产而显得分外虚弱的妻子。
  “绵绵,你感觉怎么样?”沈维舟的嗓音有些干哑。
  柳绵绵翻了个白眼:“我感觉疼死了,累死了。”
  沈维舟难得有些无措:“那,那我问问医生有没有百分百安全的止痛药,还有、还有鸡汤,我让方大厨炖了鸡汤的……”
  他转身就要出门,刘婶赶紧喊住他:“哎哟,鸡汤早拿来了,止痛药不能吃,是药三分毒!”
  柳绵绵噗嗤笑了出来,嘀咕了声“呆子”,说:“赶紧先去洗洗吧,洗完了过来抱孩子。”
  沈维舟去洗了洗,换了身衣服,才回到病房。
  从俞婉手里接过孩子的时候,他几乎屏住了呼吸。
  这是他和绵绵的孩子。
  她那么小,那么柔弱,那么美好。
  她睡得很香,嘴角微微上翘,像是噙着个甜甜的笑。
  如果说在这一天之前,沈维舟研究武器,是为了身为研究员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这一天之后,他似乎又多了一个理由,那是身为父亲的责任,身为父亲想要呵护女儿在和平环境中幸福成长的责任。
  而刚刚出生的小月月还不知道,就在她出生的这一天,她的父亲试验成功了最新型的地对空导弹,技术遥遥领先世界,并且,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但凡她父亲参与的研究项目,都会让世界为之震惊。
  这一年年底,沈维舟终于带着妻子女儿回到了南城。
  一年多的时间里,柳绵绵投资的项目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着。
  西餐厅开了一家分店,说是分店,其实规模和酒楼差不多,比老店占地更广、装修更豪华,并且已经成为了地标性的建筑。
  炸鸡店的数量成倍增长,并且许海棠已经不满足于只在南城开店了,她听取柳绵绵的建议,将炸鸡店做成了连锁加盟品牌,目前加盟店已经在周边省市和沪市、广市甚至京市遍地开花。
  余家兄弟管理的罐头厂、榨油厂已经扩大了一次规模,不过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厂房依然在不断建设之中。受这两个厂子的带动,短短时间,前进乡已经今非昔比。
  哦,前进乡现在已经不叫前进乡了,人家现在叫富民镇。
  由于厂子里的事情太多,留下村的鱼塘和山地,余家人已经转手给关系比较好的亲戚朋友了。
  村里人如今不是在厂子里做工,就是自己承办土地种花生,也有瞧着镇上人越来越多,干脆去镇上摆摊卖东西的,总之不管做什么,收入都比以往多了许多。
  大约是生活忙碌了,手里的钱也多了,村里的氛围倒是和谐了不少,为点鸡毛蒜皮的东西就吵架的事情,已经很少了。
  王志远的养殖场是扩张得最快的,早在柳绵绵去西北后不久,他就打电话跟柳绵绵拉了一笔投资,然后以留下村为中心点,往周边的村子扩张了五家养殖场,哪怕如此,依然供不应求。
  没办法,炸鸡店、罐头厂都发展得太快了,他光光是供应他们原材料都够呛,何况镇上每年还给他下了一定的生猪指标。
  只好把五湖四海的战友都摇过来,把养殖场一扩再扩。
  伍衡管着的录像厅倒是没有太大的变化,唯一就是大都会倒了以后,他把人家的录像厅全给弄了过来,直接就把录像厅市场给垄断了。这家伙不愧是在广市混了多年的,脑子活络,胆子也大。录像厅开着还不过瘾,最近已经在筹划弄电影院了。
  八十年代初就有私人电影队了,主要是扛着设备乡下放电影的模式。现在也算是八十年代末了,私人能不能开电影院,柳绵绵还真不知道,至少南城还是没有的。
  这也正常,且不说政策如何,开一家电影院的投入可不小。
  李耀明那部《柳娘与书生》如柳绵绵所料,上映以后马上高开疯走,单单在港城票房就达到了三千多万,加上弯岛、内地和其他国家的票房,总计超过了五千万。
  哪怕伍衡投资的额度不大,他也是赚得盆满钵满了。
  大概是发现娱乐行业太能赚钱了,伍衡不止想拉着柳绵绵一起开电影院,他甚至还准备继续投资拍电影电视剧。
  柳绵绵觉得,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伍衡高低得成为未来的娱乐界大佬。
  至于蒋红梅和刘安民负责的服装厂和服装店就更不用说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通过一年多的发展,早已超越顶好服装厂了。
  这其中有红绵服装厂发展速度太快的关系,当然也有顶好服装厂持续走下坡路的关系。
  销售渠道收缩,连着几个季度的衣服款式市场反响都平平,据说顶好服装厂这一季已经干脆摆烂直接抄市场上的款了。
  由于大部分心思都花在服装厂上,服装店这边干脆改成了红绵服装厂的直营店,顺便跟着炸鸡店的脚步,把直营店也开到了其他省市。
  每一个合伙人都在奋力拼搏,柳绵绵忽然发现,自己似乎完全可以躺平了。
  “我看顶好是撑不了多久了,人心一散,起码的质量都保证不了了。按理现在这样的市场行情,怎么做都不至于亏成那样的,结果人家还就一直亏。”蒋红梅在电话里吐槽顶好服装厂。
  原本他们跟顶好其实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只是霍英玉入职以后,断断续续地挖了不少人过来,顶好自然就把他们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这一年多时间里,顶好自己的业务开展得没多好,倒是给红绵服装厂连续不断地挖了不少坑,以至于蒋红梅和刘安民都烦死那帮人了。
  难怪这个厂子明明形势一片大好,却越做越差呢,里面的人都把心思花在争权夺利和互相倾轧上了,再好的形势也与他们无关。
  柳绵绵握着话筒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怀里小月月睁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好奇看着妈妈手里的东西,小嘴巴里“呜呜,呜呜呜”说个不停。
  柳绵绵拿塞在衣服上的口水巾给孩子擦了擦口水,听到蒋红梅在电话里话题一转,又说:“有时候我都不知道你的脑子是怎么长的,你说你怎么就刚好把股票都给抛掉了呢?听说港城股市现在一天一个样儿,好多人都亏得要上天台跳楼。就咱们老厂房房东阿春婆婆的女婿的哥哥,听说早年偷渡去的港城,前两年股市行情好,他回广市给爹妈买了楼,现在亏得都要回来卖楼了。”
  “我那时候准备生孩子做月子了嘛,哪有心思顾着这些,当然是能抛就先抛掉,落袋为安了啰。”柳绵绵随口说。
  她差不多就是在闺女出生前几天打电话到港城,让经纪把所有股票出清掉的。
  其实那时候还有一个多月的行情,并且港城股市会涨到难以置信的高度。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PTk.html" title="半两青墨" target="_blank">半两青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