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综合其它>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792节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792节

  “但是我们也要注重培养读者的审美鉴赏能力,总不能把《故事会》的东西放《人民文学》?”
  朱伟皱了皱眉,提出异议。
  “岩、方总编,你怎么看?”
  陈晓曼投去问询的目光。
  在众人的注视下,方言摸了摸下巴,“其实吧,两边说得都有道理。”
  朱伟道:“可是以《人民文学》目前的情况,只能把宝押在两者中的一个上。”
  “那是不是可以寻找到一种在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平衡互补的类型作品呢?”
  方言左看看,右看看。
  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方老师,您的意思是……”
  方言说:“还记得我当初在《人民文学》连载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吗?”
  陈晓曼直截了当道:“《大秦之裂变》!”
  方言道:“对,我的建议就是刊登像《大秦之裂变》这种的历史文学作品。”
  朱伟好奇不已,“这是为何?”
  “因为历史虽然想要专精,难度非常大,但对普通读者儿来说,入门门槛却相对比较低,每个人在略同皮毛或者史料之后,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点评历朝历代和历史人物……”
  方言说话的同时,想到了《百家讲坛》里《易忠天品三国》,易忠天把曹操捧高,称之为“乱世英雄”,却把说成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认为真小人比伪君子好,结果导致两人的风评瞬间反转。
  又比如自媒体经常吹朱元璋的,“开局一个碗”的逆袭人生,堪称“历史逆袭天花板”。
  可朱元璋当时造反起义的时候,可不是开局一个碗,所以才有种说法,叫靠郭子兴发的家。
  而开国皇帝里像刘邦,的确是做过派出所所长的亭长,可后来不是逃亡到芒砀山,从亭长一下子变成被秦朝廷缉拿的要犯,还是靠吕雉来送饭苟活,最后横竖都是个死,才发狠造反当了沛公。
  像这种危难时刻的并不在少数,刘秀只身前往河北的时候,开局还就一根棍呢。
  但因为人民群众喜欢看历史聊历史,所以一些说法,甚至是一些暴论才会有读者市场。
  “方老师说得有道理,当初二月河连载《康熙王朝》的时候,《人民文学》可是一书难求。”
  朱伟拍手称快,眼见其他人也在沉思之后,连连点头,倾向于把宝押在历史文学上。
  “可是历史非常考验作家的文笔和学识,好的作品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陈晓曼轻蹙眉头,“想要物色到这样的可不容易。”
  “我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事先准备了两样东西。”
  方言笑着把手伸进公文包里,拿出两叠已经装订好的文稿。
  众人眼前瞬间一亮,朱伟和陈晓曼更是眼疾手快,各自拿走其中的一份。
  朱伟念出声来:“《明朝那些事》?”
  “《大明王朝》!”陈晓曼不免惊呼,“明朝的历史文学?方主编,这些都是你写的?”
  方言语气认真道:“新官上任,总不能空手而来,这就是我给《人民文学》带来的礼物!”
  第782章 主心骨
  “唰唰唰。”
  编辑部里一片安静,只是时不时响起翻页声。
  众人竞相传阅,两眼紧紧地盯着《明朝那些年》和《大明王朝》,目光炽热,仿佛如获至宝。
  “这稿子挺长的,一时半会也看不完,你们还是呆会儿再看吧。”
  方言环顾四周,询问读后感。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作品了!”
  陈晓曼露出喜悦的笑容。
  “是啊,方老师这部《大明王朝》的,保持甚至超出了《大秦之裂变》的水准。”
  “我可以百分之百保证,一经发表,绝对比《李自成》、《康熙王朝》还要哄动!”
  “可不是嘛,弄不好会在文学界、史学界里掀起一股‘明朝热’呢!”
  “如果《人民文学》连载的都是这种质量的,哪里会有现在这副田地呢。”
  见众人议论纷纷,朱伟幽幽地叹了口气。
  此话一出,在场所有人无不点头附和,脸上挂着心酸、无奈或苦笑。
  毕竟,他们虽然是文学界里一流的编辑,但却未必是一流的作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稳定且优质的稿源,再顶尖的编辑也只能在屎里淘金,最后可能就是茅坑里打灯笼——找屎。
  “啪啪啪。”
  眼见士气低落,方言连忙拍了下手,把众人的目的全部吸引到自己身上。
  紧接着清了清嗓子,慷慨激昂地说尽管如今文学式微,严肃文学和纯文学没落,包括《人民文学》在内的文学杂志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没必要心里带着包袱和压力,因为自己回来了!
  天塌了有个高的顶着!
  朱伟、陈晓曼、王扶他们一下子精神抖擞起来,宛若找到了主心骨。
  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以前《人民文学》不行,那完全是话事人不行。
  如今《人民文学》的主编是方老师!
  方老师来啦,《人民文学》就有救了!
  方老师来啦,华夏文学就有希望啦!
  抱着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一双双看着方言的眼睛迸射出精光。
  “既然大家都没意见的话,那这两篇稿子就登上我们下一期的《人民文学》,方言笑吟吟道:“而且我们编辑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就放在历史文学的挖掘上,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没有。”
  摇头的人群当中,忽地冒出朱伟的声音。
  “方老师,我看是不是可以这样?”
  “你打算怎么样?”
  方言看着这个曾经给自己打下手、现在已经独当一面的老搭档。
  “《明朝那些事》和《大明王朝》都是来之不易的上乘之作,我看我们是不是不要一起发表?”
  朱伟建议先发表《明朝那些事》,等这部作品完结了以后,再发表《大明王朝》。
  方言道:“你这个提议是想拉长的连载时长,来带动《人民文学》的热度和销量是吗?”
  朱伟点了下头,《明朝那些事》和《大明王朝》放在同一期杂志上发表,实在是太浪费了!
  “虽然你这个建议不错,但是从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的角度看,我却不能同意。”
  方言说,《明朝那些事》和《大明王朝》是相辅相成,没有前者科普历史,就无法让读者对明朝历史了解个大概,而若是没有后者,就无法让读者感受到明朝封建体制运作逻辑和社会险恶。
  陈晓曼总结道:“一本代表知识面广度,一本代表知识面的深度。”
  朱伟思索片刻,“方老师,是我想的欠妥当了。”
  “不错,当然朱伟的意见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不如两本书的连载时间错开来。”
  方言说,《明朝那些事》和《大明王朝》的发表上间隔一期。
  “这主意好!就这么办!”
  众人拍手称快,就连朱伟也再无任何异议。
  “不过你们也先别高兴的太早了,审核上不能有丝毫松懈,毕竟我对明史还达不到登堂入室的地步。”方言提醒道,“所以编辑部最好找几个明史方面的专家和教授来当顾问,不求《明朝那些事》和《大明王朝》必须严格按照史料,但至少是基本符合历史逻辑,没有明显的常识性历史错误。”
  “好嘞!”
  一个个顿时充满干劲,一扫之前《人民文学》没落时死气沉沉、暮气森森的样子。
  整个编辑部,在开年的第一天,就被新官上任的方言狠狠地灌入满满的活力!
  ……………………
  忙活了一个上午后,作为主心骨的方言自掏腰包,请编辑部所有人去丰泽园搓了一顿。
  紧接着忙里偷闲,抽空去了趟雍和宫大街,参加公司的开业典礼。
  此时,铜狮首拉手朱门的一侧挂着“明天下文化娱乐传媒有限公司”的牌子。
  石铁生、余桦、郑渊杰、刘振云等人呆在门口,左右张望。
  “那个是方老师的车吧!”王硕一看到车头熟悉的车牌号,立马喊了一声。
  众人也认出了方言的座驾,就见他走下车,腋下夹着一个公文包,看上去沉甸甸的。
  陈西米笑吟吟地推着石铁生往前走,王硕则让人麻溜地赶紧点“千子鞭”。
  一千响的炮仗被点燃后,顿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简直是震耳欲聋。
  余桦等人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冲着左右,咧嘴发笑着说“新年快乐”。
  方言除了口头上说着“新年快乐”,也同样付诸行动,从公文包里拿出一迭红包。
  “开业红包,人人有份!”
  “谢谢方老师(方总)!”
  一个个领到红包的人,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特别是感受到红包的厚度。
  “铁生,这是你和西米的。”
  方言边递上红包,边打趣道:“怎么样,新婚过得可还快乐否?”
  石铁生摇头失笑:“你呀就别拿我们寻开心了!”
  “怎么是寻开心呢。”方言乐道,“那必须是真开心啊!”
  余桦、钟阿城、郑渊杰等人簇拥着他,大步地往接待室走去。
  王硕看着方言的背影,嘿然一笑,他们京圈的主心骨这下子总算回到他忠诚的四九城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