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624节
“…………”
一时间,本来就骚动不止的人群越发地喧哗,一双双眼睛直直地盯着龚樰、林清霞她们看。
就连奔着《鬼吹灯》热度的媒体,也第一时间地调转方向,一窝蜂地涌向张国榕等人。
“好你个岩子啊,都把他们请来了,也不跟我们提前打一声招呼!”
潘耀名看到处于失控边缘的人潮,忍不住地埋怨了声。
方言一脸无辜,摊了摊手,“我如果说这件事我并不知情,你信不信?”
“我信你个鬼,你个岩子真的是坏得很!”
潘耀名一副“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的样子。
“这阵仗弄得太大了,也许要不了多久,就有人能猜出《鬼吹灯》的作者是谁了。”
方言摇头苦笑。
香江三联书店的门口依旧乱糟糟的,很多排队的顾客陷入两难,既想要继续留在队伍里,又想冲到偶像的面前求合影求签名,反倒是站在外围的记者非常果断,瞅准目标,就纠缠着抛出问题。
有的跟《鬼吹灯》有关,有的与《鬼吹灯》无关,杂七杂八,五花八门。
《明报》的记者采访结束以后,自觉收获满满,再留在香江三联书店也是多余,于是立刻招了招手,拦下了从自己面前经过的一辆出租车,二话没说地就让司机赶紧把车开往《明报》的总部。
其它报刊的记者见状,也不甘落后,唯恐自己比其他家的媒体晚一步报道这等“大事”。
但最终,还是让《明报》的记者最先赶回到编辑部,把今日的所见所闻统统地汇报了上去。
消息一经传播,立刻整个编辑部就炸开了锅,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到金镛的耳朵里。
此时的金镛,恰好跟黄蘸、蔡阑坐在一块,边品着茶,边闲聊着。
“既然这《鬼吹灯》是由香江三联书店负责出版,不出意外的话,这作者恐怕就是方言小友。”
“我看也是,只怕除了他以外,整个香江再也找不到一个比他更了解内地情况的作家了。”
黄蘸莞尔一笑。
“怪不得我苦思冥想了半天,依旧想不通香江到底从哪里出来了一个这么了解内地的新人。”
蔡阑摇了摇头,“既懂风水堪舆、盗墓夺宝,又精通文学,文字功底深厚扎实。”
金镛不禁感慨道:“只是我没想到,方言小友竟然这么懂风水堪舆、星象玄学。”
“可是这如何是好?”
蔡阑眉宇间透着担心,“倪诓可是一直在寻找这个《鬼吹灯》的作者,甚至不惜发动自己的人脉,而且以他的能力,恐怕也早晚能够调查到,方言就是他要找的人。”
黄蘸认真道:“其实依我之见,倪诓输给方言,《卫斯理》输给《鬼吹灯》都很正常。”
“不管是谁输谁赢,总之以倪诓的性子,这次吃了这么大的亏,肯定不会这么容易善罢甘休。”
蔡阑叹了口气,“金兄,你以为如何?”
金镛说:“就让他自己调查出来吧,我们静观其变,不要插手。”
“这……这……如果放任如此……”
黄蘸本想让金镛出手去劝一劝,毕竟严格论起来,金镛对倪匡可是有知遇之恩。
当初正是在他的鼓励下,这个南下偷渡的倪诓才能在《明报》,以“卫斯理”为笔名写,自此靠着卫斯理系列而发迹,之后曾代金镛写《天龙八部》等,给张彻写《独臂刀》等剧本。
金镛说:“你们都了解倪诓的性格,我们现在去劝也无济于事,难道不是吗?”
“金兄说得不错,何况阿振已经在报纸上公开地批评《鬼吹灯》,显然有撕破脸的征兆。”
蔡阑建议他们就不要掺和方言和倪诓的是非当中,免得夹在中间,两边都难做人。
黄蘸道:“唉,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金镛也很无奈,《鬼吹灯》只有一部倒也就算了,怕就怕在接下来还有,那可是要跟《卫斯理》系列打长期的擂台赛,只怕到那个时候,倪诓和方言的误会和矛盾只会越来越升级。
“不谈这些了,我们还是聊聊方言吧。”
蔡阑道:“话说我们三人当中,唯有我到现在还没和这位内地大家见上一面。”
“该怎么形容他呢?”
黄蘸称呼方言为“妖孽”,“这人在文艺领域可以说是全才,不但懂、懂诗歌、懂散文、懂电影,更是在音乐作词的造诣上,也丝毫不逊色于我,另外在吃的方面,肯定也不比你老蔡差。”
“这是自然,光是在《舌尖上的中国》上所展现出的对美食的理解和感悟,就让我钦佩不已。”
蔡阑拱了拱手,希望黄蘸和金镛找个机会,帮自己引荐给方言认识。
“那吃的方面,就由你来做东!”
金镛这话一出,黄蘸、蔡阑两人也跟着相视一笑。
第595章 挑战
第二天,张国榕、林清霞等人结伴到香江三联书店购买《鬼吹灯》的新闻就见诸报纸。
本来《鬼吹灯》就因为香江电台的广播剧而火爆香江,包括三联书店在内的书店、书摊和报纸摊都遭到广大读者的抢购,这下子,《鬼吹灯》的销量以及人气在舆论的引导下,越发地高涨。
与此同时,“谁是《鬼吹灯》的作者”的问题,也成为媒体和听众迫切想要知道的东西。
《明报》、《明报周刊》等报刊都在猜测是“方言”,但苦于没有确凿的证据。
而方言本人在面对咄咄逼人的记者采访时,不是说着早已准备好的“保密”说辞,就是和叮嘱潘耀名他们一样的“避而不谈”,不单单是不想过早暴露自己的身份,也是借这个噱头继续炒作。
也正因为此,方言考虑到记者堵门埋伏的情况,特意向萧滋申请了在家办公。
趁着这段时间,继续埋头地写着《鬼吹灯》的第二部,《黄皮子坟》。
毕竟不光是香江电台,还是香江听众,听完《鬼吹灯1》,都想看《鬼吹灯2》,都搁那儿憋着!
“啪啪啪。”
键盘声此起彼伏,方言正在用装了汉卡的电脑码着字。
龚樰从厨房里走了出来,边解开腰间的围裙,边说道:“洗洗手,准备吃饭吧。”
方言握了下拳,指间发出“咯嘣咯嘣”的声响,然后走进了洗手间。
龚樰问道:“利芷、小娴她们昨天邀请你参加那个慈善演唱会,我怎么回复他们?”
“去吧,正好也可以用《鬼吹灯》作者的名义再捐一笔钱,来给第二部造个势。”
方言用毛巾擦干手,缓缓地走到餐厅。
就在此时,电话铃声好巧不巧地响了起来,立刻就吸引走他的注意力。
刚一接通,便听到听筒里传来那道熟悉的声音:
“别来无恙啊!”
“想不到你会在这个点打给我。”
方言倍感意外,没想到来电的会是“黄蘸”。
“我要不是这几天才知道你来香江,否则早就打电话给你了。”
黄蘸没好气道:“你也太不够意思,来香江这么久了,也不主动地联系我一回。”
“这不是太忙了吗,我刚调到三联书店当总编辑,总该要把手头上的工作理顺了才行。”
方言打了个哈哈。
黄蘸打趣道:“是忙着写《鬼吹灯》吧?”
方言问:“你是问到的,还是猜到了?”
“当然是猜到的,而且不只我一个人猜到了。”
黄蘸说出金镛和蔡阑的名字,而且提到蔡阑愿意做客,请他们三个见面吃饭。
方言笑了笑,“你打这通电话就为了蔡阑?”
“这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个目的是想提醒你一句。”
黄蘸说倪诓、倪振这对父子绝对不会对《鬼吹灯》的作者善罢甘休。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接下就是。”
方言非常清楚,像倪诓这种偷渡扎根在香江的人,对名利充满着渴望,而且会极力地维护自己所争取到的一切,而《卫斯理》系列恰恰就是倪诓的根,《鬼吹灯》现在就是在拆他的台、刨他的根。
言尽于此,两人接下来也不再谈“倪诓”,反而是聊起了彼此之间的近况。
“我跟广告公司的合约还有一年。”
黄蘸说合约到期以后,自己就彻底结束广告业务,准备转向娱乐圈发展。
而且还计划创办和组织唱片公司灌录唱片,以及办出版事业。
“要不要我给你投资一笔?”
方言半开玩笑道。
黄蘸说:“有钱我当然欢迎大家一起挣,不过你准备怎么投资?”
“如果可以的话,就按新艺宝的模式来。”
方言说新艺宝唱片公司是由新艺城和宝丽金合资创办,而自己名下也有一家明空电影公司,后续不只要给自己投资和制作的电影写歌,也要给以后签约的利芷、古天楽等人制作唱片专辑。
“岩仔,我丑话说到前头,万一赔本的话……”
黄霑语气认真道。
方言早就想到了这一点,而且也知道前世的黄蘸可是创业破产,拍电影赔钱,负债上千万,而且伴随乐坛四大天王的出现,香江歌曲曲风突变,找黄蘸作词写曲的人也越来越少。
因为很多像黄蘸一样的创作型人材,其实并不擅长于管理,需要给他配一个管理运营的班底。
“这事在电话里也说不清楚,不如改天就在蔡阑做东的饭局上,我们两个面聊吧!”
黄蘸莞尔一笑。
方言调侃了句:“怪不得叫你‘黄老邪’,你这可是一箭双雕啊。”
…………
就在《鬼吹灯》的广播剧接近尾声,正卖的火热的时候,倪诓也终于在报纸上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