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综合其它>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622节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622节

  …………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鬼吹灯》每晚准时六点整在香江电台播出。
  伴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收听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听众持续追更《鬼吹灯》,甚至到了连这一时段的电视都不看,就只愿意听《鬼吹灯》的广播剧,但也因此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经人推荐,或者慕名而听的后来者,很不凑巧地错过了前几期,以致于听得不连贯。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听众直接打电话向香江电台反映,强烈要求把《鬼吹灯》前几期的重播。
  香江电台“扭扭捏捏”地答应下来,并在最新的一期《鬼吹灯》中播报出来,应广大香江市民的要求,决定即日起,在深夜档特别安排《鬼吹灯》系列重播,以致于香江深夜档的收听率随之走高。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香江商业电台同时段广播节目的收听率遭到断崖式的下降。
  尽管香江电台有意地比香江商业电台的《卫斯理》提早半个小时地播出《鬼吹灯》,但因为《鬼吹灯》故事的精采程度,“盗墓”题材的新颖,以及涉及到香江最迷信的风水文化,使得同类型的《卫斯理》显得有些乏味,收听率不出意外地也开始出现下滑,而且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逼得香江商业电台不得不改变策略,但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正面硬刚。
  不光是香江商业电台不肯向一直被自己压一头的香江电台认输,也是因为收到倪诓的来电,作为香江成名已久的作家,岂能容忍被一个籍籍无名的小辈压过自己的代表作,这丢脸可是丢大发了!
  很快地,《卫斯理》广播剧的播出时间,被安排到了和《鬼吹灯》一样的“六点整”。
  香江仅有的两家电台,以及方言和倪匡一明一暗的较量,正式进入下一个阶段。
  “滋滋。”
  徐客摆弄着收音机,这些天他几乎一期不落地听着《鬼吹灯》。
  施南笙端着两杯咖啡,边走边说:“你这是准备听《卫斯理》,还是听《鬼吹灯》?”
  “明知故问。”
  徐客摇头失笑,本来听完《鬼吹灯》,可以无缝衔接地去听《卫斯理》,可偏偏香江商业电台偏要跟香江电台打擂台,二选一,自己自然会选择《鬼吹灯》,毕竟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新鲜的题材。
  而《卫斯理》固然精彩,但他又不是没有看过,想象力虽然丰富,只可惜故事逻辑一般。
  “也不知道商台是怎么想的,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不可吗?”
  施南笙叹了口气。
  “就算商台不争,就凭倪诓那个小心眼的脾性,他也肯定要争一争。”
  徐客从报纸堆里抽出今早的报纸,《香江文汇报》、《东方日报》等报纸全都看热闹不嫌事大,连篇累牍地以“‘卫斯理’大战‘胡八一’”,“香江风水大战内地风水”等噱头来宣传。
  甚至还有媒体做了个调查统计,就是让《卫斯理》和《鬼吹灯》,争一个谁赢谁输。
  “不过说实话,我个人觉得《鬼吹灯》比《卫斯理》更有意思。”
  施南笙语气认真道。
  “我也是这么想的。”
  徐客本来有过借鉴《卫斯理》其中的设定来拍一部奇幻片,但如今显然有更好的选择,他想把《鬼吹灯》改编成电影,就像斯皮尔伯格拍《夺宝奇兵》一样,他想要做华夏的斯皮尔伯格。
  “《鬼吹灯》的确像是华夏版的《夺宝奇兵》。”
  施南笙面露难色道:“就是不知道《鬼吹灯》的作者愿不愿意?”
  徐客让她打电话问问张敏仪,虽然《鬼吹灯》的作者不愿意对外透露自己的身份,但是可以让张敏仪当中间人,帮忙引荐,安排在香江电台当面谈上一谈,顺便问一问什么时候出版。
  毕竟,光这么听个一两遍,可一点儿也不过瘾,还是得买。
  “那我现在就去打个电话。”
  施南笙点了点头,就径直地朝客厅走去。
  徐客静静地听着收音机里《鬼吹灯》的广播剧,思索着等跟作者见了面以后该怎么谈合作。
  过了一会儿,施南笙走回书房,神色复杂道:
  “她说这件事必须要征得作者的同意才行。”
  “这是自然。”
  徐客喝了口咖啡。
  “不过她倒是透露了个很有意思的信息。”
  施南笙说,如果想要买《鬼吹灯》的,最好去香江三联书店问问看。
  “香江三联书店!?”
  徐客猛地一个激灵,“我记得方生不久前就调到三联书店任总编辑吧?”
  施南笙道:“看来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也觉得《鬼吹灯》的作者就是方生对不对?”
  徐客嘿然一笑,“如果真的是方生的话,那倪诓输给他,就一点儿也不冤了。”
  第593章 文人相轻
  清晨,《明报》大楼。
  金镛翻开报纸,就见上面写着“香江电台和香江商业电台收听之战,《鬼吹灯》拔得头筹”,这也就意味着,换到跟《鬼吹灯》同一时间段的《卫斯理》,这首战并没有如预期那样胜利。
  其它报纸上的报导和评论,比之《东方日报》的有过之而不及。
  无一不是踩一捧一,踩的是《卫斯理》以及香江商台,捧的自然是《鬼吹灯》和香江电台。
  甚至于还牵扯到倪诓,明里暗里地讽刺“江郎才尽”,来衬托和吹捧《鬼吹灯》的作者。
  “这些记者还是那么爱拨弄是非。”
  就在他连声感慨的时候,电话突然地响了起来。
  秘书来电说,倪诓突如其来地来到《明报》编辑部,而且现在就想要见一见金镛。
  “让他进来吧。”
  金镛合上报纸,喝了口茶。
  很快地,办公室的门就被秘书给推开,倪诓满脸愠色,脚步沉重地走了进来。
  “岂有此理!简直是岂有此理!”
  “为何如此生气啊?”
  “你瞧瞧这些,瞧瞧这些报纸是怎么写的!”
  倪诓把夹在腋下的报纸抽了出来,狠狠地砸在茶几上。
  金镛早已经猜到,摇了摇头道:“别的报纸我管不着,但是我可以保证,《明报》我已经严加勒令,绝对不会故意贬低任何一方,不管是《鬼吹灯》,还是《卫斯理》,都是只有夸,没有贬。”
  “金兄,我没有怪你和《明报》的意思。”
  倪诓不满道:“我骂的是那些煽风点火的媒体,完全是对我诋毁、污蔑和羞辱,来捧一个刚刚出道的新人作家,把我当成那家伙的垫脚石,冚家铲,他们凭什么敢这么当!真当我倪某是泥捏的!”
  “这么做的确是太过分了,你有权利去告它们。”
  金镛叹了口气,“不过香江商业电台的做法也欠妥当,本来《鬼吹灯》和你的《卫斯理》在时间上是错开的,可以说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最终还是意气之争,结果变成这般田地,伤了和气。”
  倪诓一时语塞,也不好说香江商业电台是征得了自己的同意,才会把《卫斯理》系列搬到跟《鬼吹灯》同一个时间段,有意地打擂台较量一番,分出一个高下,只不过没想到自己会是败的那一方。
  “我承认《鬼吹灯》写得的确不错,可我的《卫斯理》也不比它差,金兄以为如何?”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金镛笑道:“要不这样,你写几篇评论,挑挑《鬼吹灯》的刺,我用《明报》都发表出来?”
  “一开始我真有这种想法。”
  倪诓咬了咬牙,“不过我又冷静下来,想了很久,如果我这么干了,岂不是让外人觉得我已经认输了,才会这么输急眼地批评,反倒是抬举了这个《鬼吹灯》的作者不是吗?”
  金镛颔首,堂堂“香江四大才子之一”、“香江名作家”的倪诓,如果就这么破了防,在报纸上长篇大论地批评,甚至是诋毁、贬低《鬼吹灯》,不仅仅是认输了,更是助这个作者扬名一时。
  “最可气的就是这个作家不用真名示人,香江电台对外也是无可奉告!”
  倪诓恼怒地挥舞拳头,仿佛是找空气撒气。
  “我估计写《鬼吹灯》不是个新人。”
  金镛分析道:“我虽然没看过手稿,但是听了这么久的广播,观其行文布局,还有题材文笔,都是上乘,绝对不是新人作家可以达到的,一定是已经成名的作家所写的。”
  “金兄也这么认为!”
  倪诓点头附和,“只不过我思来想去,一直没想到究竟是谁能写出这样风水盗墓的题材?”
  金镛给老友倒上一杯茶,两个人便开始猜测《鬼吹灯》作家真正的身份。
  像蔡阑、黄蘸不擅长此道,梁羽生、南宫博也是武侠风格,何况基本上已经封笔,而亦舒、李碧桦这些女性作家,就更不可能写出这种男性视角的奇幻冒险。
  “我倒是又想到一个,就是写《天蚕变》的黄鹰。”
  倪诓冷不丁地来了一句。
  金镛摇头说:“不像不像,黄鹰可从来没踏足过内地,怎么能把内地之事写的如此详细?”
  倪诓皱了皱眉,“不找到此人,我真的是咽不下这口气。”
  “你看你,又急。”
  金镛说:“《鬼吹灯》不可能只在香江电台广播,这么好的故事一定会出版,到时候就看看是哪家出版社负责发行,然后我们不就可以找那家出版社的人问个一清二楚了嘛!”
  “金兄说得对啊!”
  倪诓大喜若望,眼里闪过一丝精芒,他倒要看看这个《鬼吹灯》的作者到底是谁!
  “阿嚏!”
  与此同时,正在家里翻看报纸的方言忍不住地打了个喷嚏。
  “怎么了,冻着了?”
  龚樰停下了搓麻将的动作。
  方言摆了摆手,让她继续学习研究香江麻将的打法,毕竟跟林清霞、王祖娴等人约好了打麻将。
  “都说了让你别每天写到那么晚,伤到身体了吧?”
  龚樰站起身,准备去厨房给他煮点红糖姜汤。
  方言把视线重新落在报纸上,注意到上面正打着“大哥大电话”的广告,心里一动。
  如今的大哥大电话虽然长的比诺基亚还要更像“砖头”,除了打电话以外也没别的功能,而且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电池续航也不行,一块大电池最多就能维持30分钟而已,但毕竟能随身携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