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综合其它>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269节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269节

  “不该问的,不要问。”
  不等方言张口,方红呵斥了句。
  方燕看到哥哥也是一脸严肃,立马抿着嘴闭口,乖乖地跟着他们进去。
  只见人头攒动,喧哗吵闹。
  一排排看过去,方言能找到一张张熟面孔,文联、作协、出版局、各大主流报刊,观众几乎都是跟文化沾边的同志。
  “好多人啊!”
  “嚯,这排场!”
  方红她们不免惊叹道。
  几人说着话的功夫,各自找到了位置。
  方言被安排在第三排,跟万芳和李小琳挨着坐,左右基本上都是话剧的幕后主创人员。
  万佳宝、李尧堂、周杨、章光年、冯木他们坐在第一排,正中间的位置始终空着。
  方言向万芳她们问了声好后,又跟周围熟识的人打了几声招呼,然后静等着演出开始。
  就在此时,突然全场一片哗然。
  老人、胡木桥等人,缓慢且从容地走来。
  “啪啪啪。”
  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从台前传到后台。
  “怎么办,我好紧张。”
  宋旦旦攥紧拳头,手心出汗。
  “旦旦,要不试试原地慢跑?”
  朱菻转述着方言传授的法子,在上台之前,演员处于冷状态,需要做热身。
  比如大圈慢跑、开合跳、高抬腿……
  “真哒?!”
  宋旦旦又惊又喜,立刻照做,绕着朱菻,一圈又一圈快走起来,“菻儿,怎么这个办法,方老师只跟你说,也不跟我们说一说?”
  “就是!”
  姜闻补充了一句:“方老师忒偏爱你了。”
  “你们可别乱说!”
  朱菻急着替方言澄清:“是我主动向方老师请教的,你们又不像我,我到了台上,就容易紧张,脑子空白,身体僵直,台词还经常忘了……”
  姜闻正要张口时,灯光暗了下来。
  意味着,演出马上就要开始。
  剧场内原本嘈杂的声音,在短时间内便沉寂了下来,伴随着报幕员的报幕,大幕拉开。
  第一场戏,便是秦军大败,秦献公临终之际,把饰演“秦孝公”的鲍国庵,和饰演“嬴虔”的郑榕喊了过来,既悲痛且愤闷地交代。
  勿忘国恨!
  要为秦国雪耻!
  看着鲍国庵的演绎,方言仿佛看到了那个敢于夜刺董卓的曹操,热血上头,胆气十足。
  在这一刻,曹阿瞒灵魂附体!
  鲍国庵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纵然面对着巨大的压力,鲍国庵演到现在,也没有出现任何的差池,而且在第三幕的秦朝“隆中对”当中,跟蓝天夜的“卫鞅”,来了一出酣畅淋漓的对手戏,让观众大呼过瘾。
  “魏国范式,甲兵财货之强!”
  “齐国范式,明君吏治之强!”
  “楚国范式,山河广袤之强!”
  “而这三强,皆非根本之强,不足效法。”
  “………”
  “只强一时,不强长远,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
  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老人左看看蓝天夜,右看看鲍国庵,最终把目光逐渐放到了鲍国庵的身上,特别是当他说出“白马黑马论”。
  “确儿巴是!”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老人颇为欣慰地拍了下椅把手。
  胡木桥注意到他的眼神,不禁意会,趁着中途休息15分钟的工夫,马上凑了过去。
  “傻子瓜子这些事,我看呐。”
  老人说要“放一放”、“看一看”。
  胡木桥默默地记在心里,《商鞅》这一出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戏,将再次吹起改革的风。
  …………
  中场休息回来,好戏接着上演。
  蓝天夜饰演的“卫鞅”,跟甘龙、杜挚等老氏族们,在朝堂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臣闻!”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顾威演的“甘龙”,说着《商君书》里“更法”一章的话,誓死都要守旧制、尊古法。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蓝天夜两眼如炬,随即反驳。
  在朝堂上改革派和守旧派爆发争论之后,徙木立信、公子虔割鼻,激烈的矛盾冲突,就像暴风雨里的海浪一样,高潮不断地迭起。
  一幕接一幕,一浪接一浪。
  一直到秦孝公崩、商鞅车裂,才渐渐地恢复到平静,整个大厅的氛围,因为秦孝公和商鞅这对君臣之死,陷入一股淡淡的哀伤之中。
  然而,正当大部分观众以为会以如此悲剧来收尾的时候,姜闻扮演的秦惠文王,面对着众多秦国将士,剑指东方,用粗犷的声音喊:
  “秦国!东出!”
  “东出!东出!”
  在这最后一幕里,陈道名、张广北等人扮演的秦国将士,边走,边异口同声地唱: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紧接着,画外音响起了一阵阵女声。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百年国恨,沧桑难平!”
  在音乐声中,吕茽、朱菻等、宋旦旦等秦国女性角色纷纷重返舞台,齐声高歌。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
  听到“百年国恨”,李尧堂等人立刻想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国耻。
  而后,男女合唱,声音滔天,响彻大厅: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听着慷慨激昂的歌声,李尧堂猛地一惊:
  “这段在《大秦之裂变》可没有,这个曲子是谁写的!”
  “除了小方,还有谁能写出这样的词来。”
  万佳宝笑道:“巴兄,你觉得怎么样?”
  “磅礴气势!气势磅礴!”
  李尧堂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气势,拍手叫绝,情绪激动地起来。
  “这是他出的主意,为此特意写了首词,然后让一位叫‘赵纪平’的同志作的曲。”
  万佳宝露出满意的笑容:“歌名叫《赳赳老秦》,我觉得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呐!”
  李尧堂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以后将会是小方这些年轻人的天下了。”
  “是啊,年轻就是好啊,有朝气,有创造力。”万佳宝说,“每次坐在镜子前,我都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狂来欲碎玻璃镜’的冲动,但就是冲动不起来,唉,老啦,老啦。”
  “不老,一点儿也不老。”
  李尧堂安慰道:“托尔斯泰在那年纪,写出了《复活》,你在这年纪,写出了《商鞅》,以后的日子还长着,还能再多写几部。”
  “那就要看还有没有好的蓝本。”
  万佳宝严肃道,“可以说,没有昨日的《大秦之裂变》,就没有今日的《商鞅》。”
  歌声渐渐到了尾声,陈道名、张广北等秦国士兵迎面朝着底下的观众,大喊着:
  “风!风!”
  “东风!东风!”
  “风!风!”
  “东风!东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