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综合其它>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268节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268节

  电铃声之后,响起了洪亮的报幕声。
  随后,鲍国庵等演员纷纷上台。
  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
  看着一幕幕,周巍志感慨了一句:
  “佳宝公,宝刀不老啊。”
  “老了,老了,已经七十二了。”
  万佳宝扬了扬手,说自己的创作力不比年轻时,《商鞅》这部话剧跟《雷雨》、《日出》、《原野》等相比,还是有不少的瑕疵。
  “虽不及,亦不远矣。”
  听到这么大胆的话,方言放眼望去,想看看谁这么敢说,一看是黄永钰,那没事了。
  这位“猴票之父”,可是写信批评过万佳宝,缺乏草莽精神,创作的新戏缺乏生命力。
  本以为黄永钰还要再批评几句,没想到突然夸了起来,虽然不及《雷雨》、《日出》这些贴近生活、有温度的戏,但比起《胆剑篇》、《王昭君》等历史剧,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尤其是,敢于启用这么多中青年新演员!
  方言和万芳互看一眼,低声交谈。
  “连这位都觉得好,那看来是真的好。”
  “你说的对。”
  万芳听着他的分析,“不对,岩子,我怎么觉得你像是在变着法地夸自己啊?”
  “有吗?”
  方言露出玩味的笑容。
  正当万芳要张口的时候,黄永钰感慨了一句,“可惜今天,巴公、艾公他们没能到场。”
  “是啊,我是多么希望巴兄能看到这一出戏。”万佳宝神情复杂道,“他总是关心朋友,病中还来信嘱我创作,我恨不得早一日把《商鞅》写出来,不使他徒徒操心,如果话剧不见成功,真的是愧对于他。”
  “佳宝公,巴公一定会来看您的戏。”
  章光年笑着安慰了一句。
  冯木、胡木桥等人也纷纷安慰。
  首届茅盾文学奖将在12月6日正式举办。
  在此之前,李尧堂作为评审会主席,要和其他评委一起,选出并确定最终的获奖名单。
  到时候,会和李小琳一起进京。
  “是啊,巴兄为此特意给我来了通电话。”
  万佳宝自然也知道这件事。
  到时候,要亲自跟首都机场去接人。
  章光年说他们作协也要去,正好一起。
  万佳宝欣然同意,仿佛突然想到了什么,随即转过头,从右往左,扫了一圈后排。
  最终,把目光落在方言和万芳的身上:
  “伱们也跟着去吧。”
  “是,先生!”
  方言郑重其事地点头。
  顺着声音,胡木桥也转头看向他,看似随口地问到首届茅盾文学奖的初选名单结果。
  “小方的《大秦之裂变》,入选了吗?”
  “高票入选。”
  章光年这话一出,方言立马来了精神,竖起耳朵,想要继续偷听。
  然而,胡木桥、章光年他们刻意地压低声音,根本听不见。
  更不用说,舞台上正排演着《商鞅》,演员激昂的声音,回荡在大厅里。
  众人低声交流,章光年忽然说了一句:
  “有些同志一直在顾虑小方的师承,如果让他最终获选,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非议。”
  “这个顾虑确实在评审会里存在。”
  冯木点了下头,一脸严肃。
  万佳宝不无认真地来一句,“依我看,小方最后能不能获选,就由巴兄他们这些评审会评委来决定,由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评判吧。”
  此话一出,众人深以为然。
  一个个若有若无地把目光投向方言。
  第233章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从沪市飞往燕京的“子爵号”,平稳地着陆在首都机场,李小琳搀扶着李尧堂,慢慢地走下登机梯,就见机坪上站着一群人。
  方言,也在其中。
  “巴公!”
  “巴兄!”
  在一声声叫声中,万佳宝率先走了上去。
  李尧堂既感动又无奈:“唉,都说了,不用来接机,你们偏偏,这又是何必,何必呢。”
  “巴公,千万别这么说。”
  章光年带着冯木等人,笑脸相迎。
  万佳宝道:“巴兄,今年你七十八了吧?”
  “对,七十八。”李尧堂说。
  “我七十二,你七十八,加在一起,有一百五十岁,而我们还在不断通信,这是多大的幸福,巴兄,你使我感到幸福,你是我的真朋友!老朋友!”
  “哈哈哈!”
  长辈跟长辈寒暄,小辈跟小辈聊天。
  李小琳跟万芳、方言凑在一块,边走边聊,“在你那么多观点里,爸爸最喜欢的就是’岭南文学‘,说这种深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文学,是有生命力的,是值得提倡的……”
  “岭南文学现在还只是个空壳子,跟之前的‘纯文学’一样,没有任何代表作来支撑。”
  方言说,等《一代宗师黄飞鸿》发表了,岭南文学有了代表作来支撑,才能更进一步。
  然后,岭南文学发展了,这种扎根在民族地域文化的文学,也就有了支撑,也能更进一步。
  一层叠一层,老千层饼了。
  “你有没有想过,给这种把‘根’扎在民族地域文化的文学,下个什么定义?”
  李小琳好奇道:“或者像反思文学、岭南文学、纯文学这样,取一个好理解的名字?”
  “还没想好。”
  方言露出神秘的笑容,“要等等看。”
  “等什么?”
  李小琳和万芳互看一眼。
  方言笑了笑,要看《一代宗师黄飞鸿》能不能点起岭南文学这把火,就算岭南文学这把火燃起来了,还要看能不能蔓延全国,带动全国各地兴起挖掘本土的民族地域文化。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就在三人聊得热火朝天时,李尧堂和万佳宝正不动声色地看向他们,特别是方言。
  “小方又进步了。”
  李尧堂感慨了一句。
  “是啊,诗歌、散文、……”
  万佳宝笑道:“在戏剧方面,这回他在《商鞅》帮了不少忙,出了不少的主意。”
  “你越这么说,我就越期待明天的戏。”
  李尧堂慢悠悠地拄着拐杖。
  “读了伱给我写的那些信,我一直都想有点东西拿出来,以前是思疲力竭,不是无从下笔,就是写得难以入目,真的是一筹莫展。”
  万佳宝道:“但我不甘心,我是要写出一个大东西再死,不然,我不干。”
  “现在好了,不出了個《商鞅》嘛?”
  李尧堂安抚了几句。
  万佳宝道:“这部《商鞅》,我希望巴兄像当初看《雷雨》一样,帮我好好地看一看。”
  “好啊!”
  李尧堂不禁回想起当年《雷雨》演出时的场面,简直是轰动了整个上海滩。
  …………
  第二天,夜幕渐渐降临。
  今晚的人艺剧场格外热闹,大门口立了一块牌子,醒目地写着演出的剧目,《商鞅》。
  演出门票,早早就销售一空。
  所幸方言提前买了几张,带着方红和方燕,跟沈霜、陈晓曼一家人汇合。
  陆陆续续地有人凭票走入了会场。
  “哥,怎么跟平时不太一样……”
  方燕看向前方,又环顾四周,有不少公安和警卫员正在巡逻警戒,忍不住地犯起嘀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