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207节
动的人群,就听到不知道哪个女同志振臂一呼,高喊了一句:
「如果不写上给靳开来立了一等功,就坚决不给《高山下的花环》排版!」
「没错,我们就不给印刷!」
很快地,入戏过深的工友们一齐响应。
这么大的动静,惊动了车间主任,刚接到消息,还以为要闹罢工,吓得火速赶到现场。
等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又气又笑。
「胡闹!」
「简直是胡闹!」
「咱们现在该怎么办?」
副主任看了眼主任,又看了看工友。
「我们要见李村葆!」
「如果不写上给靳开来立了一等功,我们就坚决不给《高山下的花环》排版!」
「………」
面对乌压压一片的人,车间主任几番苦劝无果,终于无计可施,让人去打电话。
「解铃还须系铃人呐。」
「快去请《十月》的编辑们!」
「特别是去请方言,他是责任编辑!」
「请方老师务必把李村葆也带来!」
「快去啊!!」
(ps:现实里就是这个情况)……
「董大爷,谢谢您嘞。」
方言挂断电话,从门房里走了出来。
刚刚郭保昌打来电话,月底要来燕京参加北电的毕业典礼,然后把分配到桂西厂的毕业生,接回桂西,顺便代表韦必达,来谈一谈《那山那人那狗》的电影改编。
目前,自己手头上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利剑行动》,一个是《舌尖上的中国》。
好在文案方面,有新闻纪录电影厂的编辑组,以及汪曾其分担,工作量并没有那么大。
再写个电影剧本,还是绰绰有余。
一步,两步,刚走了没几步,就听背后传来董大爷的声音,「方老师,又有您的电话。」
「新华印刷厂打来的,说出大事了!」
「什么事?」
方言一接,一脸懵圈。
万万没想到,竟然还会出现这种事?
说给田增翔、章守仁、张仲锷他们听,众人一开始也不信,但看到方言眼神坚定,语气认真,才终于相信,这不是笑话,而是真事。
考虑到印刷厂这事不解决,直接会影响最新一期的《十月》能否顺利发行的问题,整个编辑部,立刻行动起来,兵分两路。
一路由章守仁带队,把还在燕京游玩的李村葆找到,火速带去印刷厂,而在此之前,另一路由张仲锷、方言带队,立刻赶往印刷厂。
在李村葆这个作者没到之前,方言这个责任编辑,必须挑起大梁,安抚工人。
结果,才刚到印刷厂,立刻就被工人们给围住,张仲锷和田增翔被挤到人群的边缘。
其中一位女工流着泪道:「方老师,你们为什么不给靳开来立功!」
「方老师,如果不写上给靳开来立了一等功,我们就坚决不给《高山下的花环》排版!」
「不给靳副连长立功,天理难容。」
「对,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
人群里,爆发出一声声激动的喊声。
「同志们!」
方言扯着嗓子,高喊了一声。
刹那间,一道道目光聚焦于他。
「我知道,大家希望梁三喜凯旋而归,正逢妻子抱着孩子来看他,一家人其乐融融。」
「靳开来没有踩到地雷,活下来还拿到一等功,兴致勃勃
地带回家给儿子别在衣襟上。」
「因为这样的结局,才配得上这些英雄。」
「因为他们清澈的爱,只为华夏。」
「但是!」
「正是因为如此,才坚决不能改!」
听着震耳欲聋的叫声,张仲锷一愣,透过人堆的缝隙,望着耐心解释的方言看。
几句话里,总能蹦出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来。
「张老师!」
田增翔用手肘碰了下他,「村葆同志他们来了,我们赶紧过去。」
张仲锷回过神来,马上跟章守仁、李存葆等人汇合,如实地说明情况。
「全靠岩子了。」
田增翔感慨道:「也只有他这样的口才,才能稳住他们。」
「我们也别站着,赶紧支援吧。」
章守仁一声令下,《十月》的编辑们纷纷齐上阵。
当然,改是不可能改,改了的话,那还能是《高山下的花环》的吗?
苦口婆心地一顿劝,终于勉强地平息了这一场小风波。
「岩子,真的辛苦你了。」
李村葆道:「没想到会出这样的事情。」
「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方言道:「他们是因为你的才会这么疯狂,你想想等这一期的《十月》正式出版,全国会有多少人会像他们一样,为之疯狂?」
李村葆心情激动,脑子里已经浮想联翩。
「你信不信,等《高山下的花环》一发表,记者会像他们一样包围你?」
方言半开玩笑道。
李村葆半信半疑,以为方言的话说得未免太夸张了。
但当这一期的《十月》正式出版,《高山下的花环》正式发表,才意识到自己保守了!
在《文学报》、《文艺报》等主流文艺报纸的推波助澜下,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
前脚,冯木的《最瑰丽的和最宝贵的——读中篇》才刚刚登报,后脚,总政文化bu就下发了《关于组织部队阅读〈高山下的花环〉的通知》。
一时间,《高山下的花环》得到了读者们空前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
掀起来的阅读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助推着军事文学的新浪潮奔向新的高潮。
连带着方言提出的新时期军事文学理念,又被不少文艺理论期刊拎出来研究。
毕竟挖掘出这篇杰作的编辑,可是方老师!
第184章 长江后浪推前浪
李村葆走红,完全在方言的预料之中。
但出乎方言意料之外的是,自己这个责任编辑也能跟着走红。
《文学报》、《燕京日报》、《华夏青年报》等报刊,甚至文艺单位,都想找他来聊一聊新时期军事文学的理念和方向,王朦更是喊他来《燕京文学》编辑部,好好唠唠军事文学。
许多机关、学校因为邀请不到李村葆,退而求其次,邀请方言参加他们的读者座谈会。
就连方燕的学校、方红的挂面厂,也托她们来说情。
方言是能推就推,不能推的才去参加。
这几天,根本没法去《十月》编辑部,就怕有记者埋伏在附近,打他个措手不及。
「岩子刚刚来电话,说被章书ji点名参加由作协举办的文学讲座。」
回到办公室,张仲锷面对众人说:「分享《高山下的花环》的组稿经验。」
章守仁不禁失笑道:「嚯,又一个,岩子这阵子可够辛苦的。」
田增翔感慨说所有人都预料到《高山下的花环》会火,但没想到能火成这个样子。
章守仁问:「现在咱们加印了多少?」
「已经加印了55万册。」
田增翔道:「我估计还得继续加印,这回的销量可能不是150万册,而是160万册。」
章守仁、晏名等保守派罕见地没有反对,而且觉得他这个激进派太保守了。
张仲锷道:「岩子这回,又立了一大功。」
「对了!」
田增翔说自己陪着方言,在送李村葆去火车站的时候,他们又达成了一个合作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