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综合其它>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36节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36节

  就像电影一样,《战狼2》火了,一系列跟风的主旋律军事电影就冒了出来,如今的文学界也是这样,伤痕火了,一大批跟风写伤痕,反思火了,一大批跟风写反思,直到把这个题材给写烂为止。
  反思文学已经有这种苗头了,而恰恰谍战小说是一片空白。
  如果自己能填补上,自己除了“反思文学第一人”之外,可能会多一个头衔了。
  当代谍战文学之父!
  …………
  傍晚,余晖照在西长安大街。
  方言和王洁推着自行车,走出大门。
  “你从周老师房间里出来,就这么盯我盯到现在,累不累啊,都是哥们,有话直说。”
  方言被她盯得心里有些发毛。
  “给《收获》写完,是不是该轮到我了?”
  王洁眯了眯眼,杀气侧漏。
  “什么?”
  方言随口一说。
  “你是忘了,还是想赖账!”王洁伸出3根手指:“你还欠我3篇小说!3篇小说!”
  “没忘,没忘,写完这个,马上给您写。”
  方言心里暗暗吐槽,这债催的!
  “这还差不多。”
  王洁瞪了眼,“不过我也不逼你逼的太狠了,4月1号,你不是要去文学讲习所嘛,就在那段时间写好了,不用3篇,先交1篇。”
  “嘿呦,那敢情太好了,谢谢您嘞。”
  方言笑嘻嘻道。
  “别贫了。”王洁白了眼,“走了啊。”
  “成,明儿见!”
  方言骑上车,蹬得飞快,一溜烟就没影。
  刚回到家,直接钻入到自己的卧室里。
  桌上,《一双绣花鞋》的连环画底下压着一摞纸,就见第一页纸最上方清楚地写着:
  《暗算》。
  之所以选《暗算》,除了小说和电视剧都是现代谍战题材的开山之作,更重要的是,《暗算》这部小说,可是拿下了茅盾文学奖。
  配得上《收获》这个档次的文学期刊!
  而《黎明之前》烂尾,难以自圆其说。
  《风筝》立意虽好,但电视剧剧情浮夸,角色降智,所有人物只为了烘托“六哥”一个人。
  真正能和《暗算》一样,配得上发表在《收获》的,方言思来想去,也只有这几部:
  《悬崖》、《潜伏》、《风声》……
  但考虑到一个高开高走,比《暗算》成熟精彩的《潜伏》、《悬崖》,自然是压轴大戏,最好发表在文学期刊地位最高的《人民文学》。
  至于《风声》,本来就改编自《暗算》。
  《暗算》分为三个篇章,《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风声》就改编自《捕风者》。
  一个叫胡海洋的我军参谋,借一个跟他像貌相似的尸体送出了对我军很有价值的情报。
  方言在纸上也只写《捕风者》这个部分,但剧情既不是小说版本,也不是电影版本。
  而是柳云胧的电视剧版本。
  主角叫“钱之江”,有个儿子叫“安在天”,也就是《听风者》、《看风者》的主角。
  公开身份是沪市守备司令部总破译师,代号为“毒蛇”,在白色恐怖笼罩沪市的时候,为了重振沪市地下组织的活力,瑞金方面派遣了特使,召开秘密会议,消息却不慎走漏。
  复兴社特务处布下天罗地网,准备一网打尽。
  而钱之江作为唯一的知情者,被沪市站站长怀疑,和其他人一起被软禁监视。
  为了能把情报送给下线,避免沪市地下组织被破坏,吞下佛珠,服药自尽,以死将情报送了出去。
  之所以选电视剧版本,不仅仅是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契合了《收获》所在的沪市,也是钱之江跟站长斗智斗勇的情节,远比《风声》精彩、刺激、真实。
  更重要的是结尾的立意,高!
  取出留在钱之江肚子里佛珠的,就是钱之江当医生的妻子,亲手开膛破肚。
  为了大家,舍弃小家,这才当得起——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这个思想性!
  这个故事性!
  也就差点文学性。
  方言转了转笔,灵光乍现,有了!
  第32章 奇妙的开头
  “在隐蔽战线从事多年的安在天,每当路过四马路时,总会想起他父亲和他在这擦肩而过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没想到竟成了永别。”
  方言在纸上,写下自己第一版的开头。
  明眼人一看,都看得出这是模仿《百年孤独》的开头,“多年以后,当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看冰块的那个下午。”
  但是,现在不会有人知道。
  《百年孤独》在国内还没有翻译出版呢!
  就是这样,方言才放心大胆地把《暗算》的开头写成这样,毕竟这个开头实在太经典。
  很多华夏作家都模仿过,比如《白鹿原》的开头,“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相比之下,《暗算》这個开头还太粗糙。
  方言转了转笔,准备改一改。
  接着,下文就写实为主,写虚为辅,内心独白,以及蒙太奇的切换等手法都用上。
  结尾,再来个小小的升华。
  比如,“父亲那一天的诀别,安在天在加入隐蔽战线的第一天,他才开始明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文学性这不就有了嘛!
  “嘿嘿,马尔克斯可不能找我要版权费。”
  方言边笑边写,下笔如有神。
  一直写到了深夜,直到杨霞第三次催促他睡觉,才不得不放下笔。
  “哗啦。”
  听到院子里传出一阵急促的开门声,苏雅揉了揉酸疼的眼睛,合上了《数理化自学丛书》,透过玻璃往外看。
  就见方言端着脸盆,走向水槽子,麻利地刷牙洗脸洗脚一条龙,嘴角忍不住地上扬:
  “从来没见他洗脚洗得这么勤快。”
  “下乡一趟,他的变化可真大啊。”
  “……”
  苏雅双手捧脸,看着他转身回屋,才收回视线,幽幽地吐了口气,拉开桌子的小抽屉。
  里面,躺着一页页自己写的诗稿。
  “他这么上进,我也不能落后了!”
  …………
  第二天,中午。
  苏雅把洗好的衣服全部挂好,然后回到屋子,再出门的时候,多了一个挎包。
  来到方家,大大方方地走进方言的卧室。
  “呦,稀客啊,你怎么来了?”
  方言大为意外。
  “不是约好的嘛。”
  苏雅打开挎包,从里面拿出一叠被铁夹子夹住的稿纸,“这些是我写的诗,请你看看。”
  “看可以,不过事先说好,术业有专攻,小说、诗歌、散文,每个编辑都各有长短。”
  “那你呢?”
  “我每样都懂一点点。”
  方言道:“小说懂一点点,诗歌也懂一点点,不过可能给不了什么有用的意见。”
  “没事,你看吧,反正也发表不了。”
  苏雅大大方方道。
  “发表不了?你之前已经投过稿?”
  方言听到这话,没有急着看。
  “嗯,但是没有任何一家期刊愿意发表,我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可能是我真的写得太差了。”苏雅眼神里闪过一丝失落。
  怪不得上辈子没听她提起过自己的诗!
  方言恍然大悟,原来是写得太差,害怕当众出丑,这下更激起了他的兴趣,翻阅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