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重生>穿成小丫鬟后靠美食发家> 穿成小丫鬟后靠美食发家 第103节

穿成小丫鬟后靠美食发家 第103节

  周博士皱了皱眉,李博士更是脸色一沉,一掌拍在桌案上:“胡闹!哪有这样当上官的。”
  朝廷各部因琐事繁杂,所以都招了不少小吏。这些小吏招收仅需通过部门考核,同时薪资低廉,福利稀少,故而离职亦是简单,只需上交辞职书,并完成手上相应事务即可。
  那新到官人虽没明着违背规矩,但这手段着实低劣,教人看不起。
  “就是说!最可气的是还不止这些。”陶应衡满脸不忿,越说越气:“沈哥还真把那些活儿都做完了,没成想那人见沈哥动作这么快,竟是还不死心,还想再拉一批案子过来,真真是——简直是把人往死里用!”
  周博士也沉了脸,语重心长道:“砚哥儿,这就是你的不是了,怎就任凭人这么欺负?你往后做官了也这样?”
  李博士深以为然,与其他几人齐齐将目光转向沈砚。没成想就在众人讨论沈砚往日事情的这段时间,他竟是将先前李博士和周博士等人亲手研磨出的茶粉放入罗网,仔细过筛。
  沈砚手上动作不停,只笑道:“周师傅误会了,我也在里面挖了坑的。”
  “他要是能依照大理寺的规矩,一封封查实卷宗,仔细审核,那能注意到里面的门道,要是不能……”沈砚眯了眯眼,微微一笑:“那可就不好说了。”
  众人闻言一愣,交换目光以后李博士沉声问道:“你不会是在卷宗里做了手脚吧?”
  沈砚将手里的茶粉归于小碗内,再提起水壶倒了一盏水,旋转着温热杯盏:“李师傅,我哪里是那种人?”
  他待的可是大理寺,每一卷宗都连着一条
  甚至几条人命,关系着一个乃至几个家庭,更不知有多少如他爹娘那般的人物,正等着大理寺还他们一个清白。
  况且往后他是要参与科举,进入仕途的。若是这会儿要是这会儿故意搞砸差事、涉嫌造假,岂不是故意给自己的前程蒙上一层阴影,给自己挖坑?
  “那你说说,你做了什么?”
  “也没做什么。”沈砚将热水倒出,舀起一勺茶粉放入其中,顺着茶盏边缘往里斟入热水,同时解释道:“我就是把这一个月处理的案子卷宗归好类,写清楚进度和证据,然后把这些案子对应的底卷搁在一旁罢了。”
  “他要是细心,会把这些卷宗重新审一遍再上交,自然能发现我留的门道;要是连审都懒得审,回头二次审查时被上峰查出问题,那也怪不得我吧?”沈砚耸耸肩膀。
  新官人能借用离职要求,给让他做完那些事务再行离职,他也能借由大理寺的工作流程,给他制造一些小问题。
  对方要是认真,这事顶多显露出沈砚办事周到;要是对方散漫,只会让上峰看清他的敷衍,也能知道以往的功绩该算在谁头上。
  李博士眉眼舒展,方才露出笑容。
  陶应衡偷偷看了看李博士的脸色,稍稍松了口气,忙开口道:“周博士,是不是好上菜了?”
  周博士点点头,抬声让人上菜,笑呵呵道:“来来来,咱们坐下慢慢说。”
  李博士哼了一声:“是什么?陶四郎这不都把打算说出来了?”
  陶应衡先是一愣,方才回忆起来刚刚他顺口说出沈砚打算回国子监读书的事,顿时表情一僵:“那——”
  李博士面无表情:“这种事情……”
  他瞥了一眼紧张兮兮的陶应衡,以及笑脸里藏不住心虚的周博士,再看一眼神色平静,行云流水点茶的沈砚,努力板起脸,伸出手指敲了敲桌案:“说正事呢。”
  沈砚渐加击拂,直至茶汤细腻,轻云渐生。他动作一顿,笑眯眯道:“师傅拳拳爱徒之心,弟子日日记在心头。”
  “呸,就现在知道说好话。”李博士黑着脸,斜眼睨他:“从国子监离开这一年多时间,也未见你登门过。”
  “李博士,沈哥登门过”陶应衡下意识接话,说到一半就对上李博士凶狠的目光,缩了缩脖子不敢发出声,只敢悄咪咪嘀咕:不是被你打出去了吗?见一次骂一次,最后除了年节日常送礼甚的,沈哥才没去的。
  沈砚将茶汤送至李博士的手边,不提往事,只是笑道:“是我错了。”
  李博士恰了一口,又哼了一声:“手法没退步啊?看来你空闲的时候还挺多的。”
  顿了顿,他道:“明日跟我去国子监,我与两张测卷教你做一做。若是能跟上也罢,若是跟不上便回学院里读上三年书,再来罢。”
  包括沈砚在内,众人大喜。
  时至次日,沈砚在国子监丞与诸多博士围观下作出文章,答完卷子,不用说自是轻松通过,重新被纳入其中。
  送走沈砚,国子监丞翻看着李博士递送的往昔卷测与履历,叹道:“他原本是太学生吧?成绩还是上舍上等,这回却只能归为广文馆生。”
  国子监名下的学子统称为监生,其中包含官宦子弟出身的国子生,亦是百姓口中的蒙荫生。再来便是太学生、广文馆生、武学和律学生。
  最后两种乃是有相关专长之手,比如若是沈砚尚在大理寺为吏,后续便可能会被上峰举荐入读成为律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成为官员,只是上升途径便会圈在大理寺刑部等关于律学类的衙门,不会主管一地政务,亦或是调往别处,上升空间有限。
  其中最优秀的便是太学生,其中又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其中上舍生行艺与所试之业俱优,为上舍上等,可直接取旨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可俟殿试;俱平若一优一否为下等,可俟省试。[注1]
  也就是说,成绩优异的太学生无需经过科举考试,便能直接获得官职或参加殿试、省试。
  而广文馆生数量庞大,通过国子监拿到科举资格,再参加科举考试入仕。
  国子监丞几十年来见过多多少少的学子,即便再优秀者,也多的是人败走科举,郁郁多年不得志。
  李博士在沈砚跟前黑脸,在外人面前还是很给徒弟面子的:“砚哥儿,亦是能试上一试的。”
  国子监丞也是感叹一句,闻言扬了扬眉:“哦?被你这么一说,倒是教我期待起来了。”
  只是想要参加秋闱,那也就意味着只剩四个月左右时间。沈砚往后这段时间是起早摸黑,一门心思扑在学业上,日日顶着个黑眼圈到林芝记来用饭,教林芝一家瞧着心惊胆战。
  “大理寺的差事竟是这么多?”
  “往年陶郎在时,也没见他累成这样啊?”林森也是摸不着头脑,暗暗嘀咕莫非沈砚时下的上司是那种狂人?
  等陶应衡过来时,一家三口打听了一番,便听到无良上司压榨可怜沈砚的故事,那叫一个义愤填膺。
  偏生衡哥儿还要安慰三人,表示事情已经过去了——过去个头啊!
  林芝看着沈砚盛饭时还打瞌睡,差点一脑袋栽进饭桶里的景象,暗暗把那无良上司骂了个狗血喷头,同时决定给沈砚改一改食谱,补一补脑。
  等到次日沈砚过来时,还没去盛饭,便看到林芝盛了一碗粥到自己面前。
  “喏,特意做的,补脑用的。”
  “哎……”沈砚下意识坐直了身子,好奇地看向面前的粥米,心里突然一咯噔。
  摆在他眼前的是一碗米粥,只是这碗米粥乃是用猪油爆香粳米,再往里加入松子、核桃和莲子等物,再以小火慢熬炖煮而成,起锅前撒蜜饯碎,因其极受先前两位状元兄弟的喜爱,故而被民间称为状元粥。
  沈砚心跳如擂:“你知道了?”
  林芝还以为沈砚说的是无良上司的事,板着脸重重点头:“我听衡哥儿说了,我帮不上其他忙,只能给你做点好吃的,咱们养精蓄锐,定是能熬过这段时间的!”
  沈砚心跳声愈发强烈,就面上也不仅泛起淡淡的红晕:“嗯。”
  许是觉得回应太过简短,他又深吸一口气,而后方才磕磕绊绊道:“等我,等我到九月。”
  林芝歪了歪头,恍然地应了声。
  没等沈砚再说话,她催促道:“快点吃吧,别让菜都凉了。”
  除去这道松仁核桃粥以外,林芝还准备了菰笋炒虾仁、葱油鸡块和荷叶蒸鳜鱼,一桌子的菜品皆是生津益胃、补益精髓,安神补脑的。
  沈砚止住还想说的话语,想着直接说出来太不尊重,也太没有准备了。他暗暗放下心思,目光落在面前的粥上,米浆泛着温润的暖白色,最上层飘着些许油花,映得粥面微微发亮。
  浅褐色的松子、深棕色的核桃、雪白的莲子和浅黄色的蜜饯碎错落其间,沉沉浮浮,米香、甜香和坚果的油香氤氲而起,教沈砚禁不住咽了一下唾沫。
  他舀起一勺送入口中,醇厚丰腴的香气瞬间充盈口腔。酥脆油润的松子与核桃,粉糯间带着一抹淡苦的莲子,还有最后那一抹蜜饯带来的甜意。
  再来是菰笋炒虾仁、葱油鸡块和荷叶蒸鳜鱼,每一道皆是清爽怡人,教人胃口打开。
  沈砚埋头进食,将一碗米粥横扫一空还不满足,又吃了一碗饭才放下碗筷。他看着空荡荡的盘子,感受着略撑得慌的肚子,这才窘迫起来,想开口说话又是忍不住打了个哈欠,又打了个哈欠。
  “你先休息会,再走吧。”林芝忍俊不禁,这米粥升糖速度快,加之沈砚胃口大开,吃得多,瞌睡也正常。
  林芝蹑手蹑脚出了门,留沈砚在屋里打个盹。她寻到林森和宋娇娘道:“我问过砚哥儿了,他应当有了主意,说是再熬两个月,过了九月就好了。”
  夫妇俩同时松了口气:“那就好。”
  第112章
  等到晚间,林芝自己也盛了一碗粥喝。铺里的学徒大妞路过,笑着打趣道:“师傅,您今日怎做了状元粥?是打算为了秋闱生意做准备吗?”
  “状元粥?”林芝眼里带着些疑惑。
  “您不晓得?”大妞吃惊,上前将两位状元郎喜好此粥,世人便将此粥唤作状元粥的典故告诉林芝:“时下每逢秋闱前,凡是家里有举子的,又或是国子监和各地书院,都会做这个吃,图个好彩头呢。”
  林芝才知道还有这说法,顿时若有所思。眼下读书科举是世人最看重的事,沾着这茬的行当大多能赚钱。
  她当天就找林森和宋娇娘商量,打算在铺里添一道状元糕,像端午粽子那样做成
  礼盒卖,又补充道:“上回端午礼盒送扇子和香囊,这回不如送书袋、笔袋,更合举子的用度。”
  “这主意不错,不过状元糕是什么?”
  “我亦是听人说的,说是江南一带的小吃,跟桂花米糕差不多。”
  林芝答道:“秋闱时正是桂花盛放之时,江南一带的人便吃这桂花米糕,讨个广寒高甲,蟾宫折桂的口彩。”
  “竟然还有这般说法。”
  “我亦是戚娘子来信以后,对杭州府有些好奇,又打听了些许才晓得的。”林芝笑着,又说了这状元糕的做法,大体便是将甘草水与糯米混合均匀,再研磨成粉、随后与粳米粉和桂花粉搅拌均匀,混合成轻捏成团,轻滚不散,一捏就碎的状态,再进行过筛,并倒入模具,洒上桂花粉,蒸制即可。
  只要定制不同的模具,再将桂花糖浆与红豆沙混合,并充作内馅,便能将模样做得更精细。
  “听起来好像就是市井卖的米糕?”
  “这东西好吃不好吃,差得太远了。”林森跟着点点头,与母女俩说起尚在太平州时的事儿,原本与他一起在席郎君跟前伺候的小厮,贪图方便和银钱,没去席郎君常吃的铺子买米糕,而是就近买了一家。
  结果可想而知——
  林森唏嘘:“就为了五文钱,挨了十个板子,被撵出院子,到咱们走时还是个在灶房挑水的。”
  “因为米糕给人一种很容易做的感觉?”林芝想了想,笑道:“其实这米糕看起来很是容易,里面却藏着许多细节。”
  林芝随口提起:“比如糯米和粳米在研磨成粉以前,先需要用清水浸泡。”
  在杭州定胜糕的制作中,这一道工序被称之为还水。
  “若是水量过多,米粒发粘,口感变差;若是水量过多,米粒未得充分吸收水分,则会干噎掉渣。”
  林芝耸耸肩膀,暗暗想着,光是这一步骤,便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观察糯米和粳米的状况,仔细把控研磨处理的时机,否则味道便会天差地别。
  顿了顿,她才继续往下说:“还有后续制作中,粳米粉和糯米粉的比例又是一大难题,不同比例糕点的口感会出现明显差异,糯米粉占比越高,口感也是越发弹牙黏腻,而粳米粉占比越高,糕点亦会愈发蓬松暄软。”
  “甚至不同地区,湿度也完全不同,糯米粉和粳米粉的比例也要调整。”
  林芝稍稍说明一二,方才笑道:“等我先定上一二模具,做上一二样品,爹娘再尝尝看。”
  她在纸上写写画画,不多时便有了想要的模样,送到木匠铺里,再请他们打造出来。
  等模具送来,已是半个月后。
  林芝先把模具洗干净晾干,才开始准备糯米和粳米。
  因着两种米的吸水量不同,故而林芝将两者分开清洗,并分别倒入两个筐内,随即往里注入清水。
  这个时候,她的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时不时还要停下揉捏米粒,来确定糯米与粳米的状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