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躺躺睡睡,车间里转到车间外,来来回回地又折腾了许久。
  直到北方的那股寒气感受不到了。
  傅璟佑渐渐觉得热,身上的军大衣也捂不住了,被他脱了放去车间小床一侧。
  对面两位大哥感受温度体感的变化,笑呵呵地说:
  “已经进广了,再要几个钟头就到了。”
  傅璟佑看了眼手表,还真是。
  那两个大哥打趣跟他闲唠:
  “这边冬天比北边舒服得多,没那么冷咧!”
  傅璟佑点点头。
  本身也是南方人,南北有差异他还是知道的。
  两边冷的性质不同,但都是冷的,硬要说,南边可能要稍微好点,至少越冬地里还要种东西。
  广州也是南方,傅璟佑以为和老家情况差不多,结果后面下火车直接懵了。
  热呀。
  热得额头大汗直滚。
  天气温度跟平常的春末、初夏似的。
  脱了军大衣也不顶用。
  把中间的夹衣也脱了,就穿着最里层的背心和薄褂子才觉得好过许多。
  不论是过来办公,还是回乡探亲过年,从北边赶往这边的人,大多都跟他一样。
  早早地就脱了厚实的衣服。
  傅璟佑初来乍到,落地双脚站踏实了,才对这边的气候天气情况刚有了解。
  他抱着厚大衣倒是不突兀。
  不过对比那些事先有所准备,下车前就用绳子把棉袄等厚实衣服捆扎好背在背后的人。
  他没准备绳子,只能在车站的长椅角落把军大衣卷着叠一叠。
  跟平时在家抱闺女似的,长臂把军大衣抱在右侧肩窝、胸口,正好压住褂子里侧揣钱的口袋。
  火车站里人山人海,出了车站,照样嘈杂热闹。
  之前夜里八九点上的车,到这边时,已经是两天后的凌晨四五点。
  就是这个点儿,天幕还幽蓝着。
  路旁一些立着的竹竿和木桩上,却有简单的走线,拉起了一个个昏黄的灯泡。
  愣是在冬季的破晓之后,染出初阳的颜色来。
  跟在人群后面沿着主道往外走,傅璟佑眼睛一路扫视。
  摆小桌的面摊,摆过锅炉卖油
  条、卤蛋的早点摊。
  还有直接在地上铺垫蛇皮袋,摆着袜子、毛巾等小商品卖的小贩。
  诸多重重。
  叫喊、叫卖声不断。
  都是过去不曾见过的景色。
  国营市场业务员可不会像这样吆喝。
  都是你要买什么你就买,不买拉倒的那种。
  这些人明显是干的私人营生……
  傅璟佑狐疑环视,有点没明白过来,这个经济政策到底推动的是什么?
  这种街头明目张胆地叫卖,难道就没人管吗?
  路旁有年轻的小伙子,也有年纪大的叔伯、婶子和嫂子,口音各不相同,吆喝的内容也不相同:
  “嘿,袜子,纯棉的,老板看一看,看一看?”
  “叶儿菜清汤面,二两粮票两角钱一碗,两碗送半个鸡蛋咧!”
  “油条两分钱一根,卤蛋五分钱一个,里头的大汤罐里还有绿豆汤、豆浆,比国营饭店的便宜,里面有地儿,进来坐……”
  卖袜子的是个矮个儿的小寸头。
  年轻人受时代文化影响,大概接触过来往的港岛人,所以学了一些“先进”的文化。
  没见他喊过什么同志,老板、大哥的,却是一口一个。
  目前阶段,广州本土这种叫法,私下无伤大雅。
  可火车站人流涌动,人们来自五湖四海。
  好多地方还在搞反资本的那一套。
  别说买那小寸头的东西。
  光是听见他对人的称呼,行人就纷纷挥手避之不及。
  生怕被扣上什么帽子……
  傅璟佑对那小寸头手里杂七杂八卖的东西,挺感兴趣。
  但是刚过来,还不明局势,也不好上前打探。
  第601章 生意佬
  正好身上带的吃的,也吃得差不多了。
  傅璟佑干脆坐进路旁的面摊里,打算先解决了饱腹问题再说。
  不过有一说一,这路边摊的价格,确实是比国营饭店实惠很多。
  傅璟佑个头高,食量大,吃完一碗面条,又要了一碗。
  经营面摊的,是一对中年年纪的两口子。
  也挺会做生意,吃两碗面就送半个卤鸡蛋。
  叶儿菜的清汤面条,看起来清淡异常。
  可配上碗沿一侧被菜刀一分为二、色泽深沉的卤蛋点缀,感觉立马就变了。
  盯着看了两秒,傅璟佑夹起鸡蛋咬下一口,眸子微微阖上,不尽如人意地晃了晃脑袋。
  还是他媳妇做的好吃。
  面摊价格实惠,坐下吃饭的人有不少。
  就这片刻的功夫,吆喝一大圈才卖出去几双袜子的小寸头,也坐到了傅璟佑身侧。
  小寸头招手要了一碗素面。
  面摊老板娘手脚麻利地端来汤面碗,笑着打趣:
  “麻头,你卖袜子的钱全来捧场吃我家的面了,这回还跟之前一样吗?装两个卤蛋带走?”
  “冇计啦(mǎogǎi),打工仔,翻工就是为了吃饭的啦。”
  被称作“麻头”的小寸头摆摆手,双方看着就是熟人。
  “鸡蛋还是要两个,我太嫲就爱吃你们家的。”
  “行。”
  傅璟佑听不懂粤语,就没搭讪,埋头继续吃自己的。
  麻头却留意到他刚才闭眼摇头的动作,抽了一双筷子一边搅动面条,一边探长脖子看他:
  “诶~!高佬,雷头先点解宁头啊?(你刚才为什么摇头)”
  傅璟佑看了他一眼,刚想做出肢体动作,表示自己听不懂他的方言。
  可回想刚才,这个麻头吆喝卖袜子的时候,分明喊的普通话,便转口直白道:
  “我听不懂你这儿的方言。”
  麻头诧异了一下,身体后仰上下扫视傅璟佑:
  “你不是金山佬啊?!”
  金山佬,指的是一些居于美洲和澳洲的华人,或从那边回来定居的男子。
  近两年来漂洋回来的华人有不少,而且手里经济情况大多比国人要好上不少。
  傅璟佑面色红润,身条高挑结实,麻头上来喊他“高佬”,和他的个头身板儿也脱不了干系。
  加上傅璟佑身上的一切特征,看着就是日常好吃好喝、日子好过的主儿。
  麻头以为他是海归,所以才热情跟他套近乎。
  傅璟佑不懂“金山佬”的意思,也就没接话,扫了他一眼,低头继续吃面。
  麻头大致明白过来,是自己误会了什么。
  不过不要紧。
  不是海归、金山佬也没关系。
  这人看着就像是有钱人。
  麻头低头唆面,闲暇功夫伸手拍拍傅璟佑,积极推销道:
  “老板,我这里卖好些小玩意的喔~袜子的质量也特别好……”
  傅璟佑听不惯“老板”这个称呼,也怕引起是非,就打断他道:
  “叫同志。”
  麻头愣了两秒,抓抓脑袋点点头:
  “行,行,同志!”
  “那同志,你要不要再看一下袜子?”
  麻头能说会道,说话一套一套的,拍着胸脯认真担保:
  “华人不骗华人,我保证,我说的都是实话,你可以先看看,不中意不买也没关系的喔。”
  傅璟佑转脸看麻头:
  “看看。”
  麻头面不顾上吃,立即把脚边的蛇皮袋提到长凳一侧。
  白的、黑的、花花绿绿条纹的、碎花的。
  各式各样的长短袜,他拿了好几叠就放在桌子一角,让傅璟佑自己看。
  傅璟佑要看袜子是假,想找点契机搭上面前这小子才是真。
  可是架不住袜子质量确实不错。
  大多都是纯棉的,比尼龙袜软乎,还透气不汗脚。
  看着看着,傅璟佑认真挑了几双,问:
  “都什么价格?”
  “纯棉的两毛一双,一块钱六双,尼龙的单买三毛钱一双,一块钱四双。”
  “尼龙袜比纯棉的还贵?”
  “是咯,不懂了吧?哈哈~”
  麻头笑了两声,说:
  “美洲产的料子,漂洋过来,当然是要贵一点的啦。”
  傅璟佑意会点点头。
  他知道布料分很多种,但是对对应的产地,一直没什么深入研究。
  尼龙袜居然是产自国外,傅璟佑略感惊讶。
  麻头知道他想的什么。
  论舒服,肯定是棉袜更舒服。
  可广深番鬼佬和海归派不少,有那些人带队,现在不少年轻人都开始讲究起什么“时尚”了。
  人家只讲究好看,舒不舒服排后面。
  见傅璟佑只挑白棉袜,麻头道:
  “你别光拿纯棉的,尼龙袜也看看,好洗好干还好看,市区里的年轻人都好这种样式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