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三小只哈着热气,挥动小手:
  “叔叔/爸爸早点回来哦~”
  傅璟佑拉开车门往回看。
  家里唯一的军大衣在他身上,媳妇儿领着孩子们站在雪地里,鼻尖都冻得通红。
  他软了心。
  真是还没正式出门,就已经开始止不住地挂念了。
  傅璟佑没说什么,深深看了两眼,便摆摆手坐进了车里。
  陆淼望着小车越开越远,直到穿过风雪消失在街头拐角处。
  才拍拍孩子们的脑袋,低语吆喝着进家门去。
  时间迈进80年代的门槛,整个华国都迎来了新气象。
  电视里频频播报,从五几年就开始军垦、复员转业、知青插队建设的北大荒。
  现如今已经渐渐转变为北大仓的面貌轮廓。
  从今年起,将预估能解决我国城市与基层很大一部分人口面临的口粮紧缺问题。
  穷了太久,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肚子。
  消息一从电视台和各个广播站传出,可谓全国同庆。
  国境局势慢慢朝好的方向发展,巷子后面的市场里,物价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比如鸡蛋。
  从前论个儿卖,四分钱一个。
  现在变成论斤卖,六毛六分钱一斤。
  一斤也就十个、十一个这样。
  市民议论度很高,都觉得是变相涨价。
  胡同里更是。
  收入不稳定的家庭,觉得压力山大。
  收入稳定的家庭,伙食开支,便愈发依赖工作单位的大食堂。
  吃工厂大食堂有员工优待,怎么都比自家开火合算。
  物价的波动,傅家小院也议论过。
  唐梅负责掌管家里的柴米油盐,她的唏嘘声最大。
  不过更多是感慨。
  因为家里鸡有、蛋有。
  院里傅璟佑侍弄了大棚,四季时蔬青菜也能自我供给。
  肥料方面更不需要花钱。
  鸡粪、兔子屎和瓜果皮、蔬菜梗,在院里找个角落堆着就够使。
  唐梅感慨就感慨这事儿。
  旁人家里要花钱买的,他们家自己就能供应上,很能节省下一笔开销。
  唐梅只想到家里这里合适,那里也合适,却不知这些“合适”也是大价钱换来的。
  就说那个pvc材质的塑料大棚,别看没多大,也花了九十来块呢。
  一码归一码,物价波动,目前而言对傅家几乎没什么影响。
  小院照旧过自己的安稳日子。
  而就这几天的工夫,陆淼也找到了一点事做。
  先前傅璟佑在大棚一角种了一小块地的草莓,这几天陆续有开花的。
  这个季节,外面都没有花粉传播者,更别说棚内。
  陆淼就捡了几根鸡毛,随便用线扎着捆了两道。
  每天过去蹭一圈,进行人工授粉。
  陆淼在家安心养胎,京北的日子照常进行。
  再说另一边,广州从清代末期开始,就是对外贸易来往的地带。
  新华国成立后,也是首个、唯一一个对外贸易的窗口。
  该地早在1978年时,就有明确政府通告落实特别宽松的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也为后世奠定了“北上广”的地位。
  而目前阶段而言,广州是大城市,京北是首都,更是大城市。
  两个城市人员广泛,各有各的“名气”,加上近几天正是各大高校考完试放寒假的时候。
  来往车次人数还挺多的。
  傅璟佑买的卧铺车间是四人间。
  以前回南边小地方,车间里经常就他一个。
  这次却进了四个人。
  傅璟佑有自己的顾虑,没心思跟人闲聊,上车便收好东西闭目养神地思考、休息。
  到了半夜饿的时候,人坐起来找列车员要了点热水,回来把媳妇准备的东西拿出来吃。
  虽然都放凉了,可是一拿出来,喷香的肉味和香料味还是扑面而来。
  傅璟佑咽了下口水,窸窸窣窣地拨去小塑料袋。
  他刚咬一口鸡腿,对面上下铺的乘客都坐起来看他。
  上铺地问:“小同志,你这吃的什么?怎么这么香?”
  下铺看出他吃的鸡腿,跟着问:
  “你包里还有这么多,卖吗?!”
  说着不等傅璟佑答话,下铺的中年男人着急道:
  “就你吃的这样的鸡腿,我出一块,卖我要一个行不行?”
  傅璟佑摇摇头,微微侧过身吃自己的。
  对面上铺的大哥跟着加价:
  “一块五,我出一块五,一块五卖不卖?”
  上车的时候买了馒头饼子,人倒也不怎么饿,就是觉得馋得不行。
  而且黯淡的车间灯光下,那鸡腿油亮亮的,看着就好吃。
  下铺大哥看傅璟佑拉开口的挎包里,鸡腿只剩一个,扭头往上铺瞅了一眼,生怕被上铺抢了先,犹豫了一下,赶紧道:
  “那、那我出两块!”
  “……”
  说了不卖,他们加价还越来越凶,傅璟佑一阵无言。
  两个人也都是阔绰的。
  两块钱再往上添点儿,都能买一只鸡了。
  傅璟佑有些意动,想了一下,还是摇摇头觉得算了:
  “不卖。”
  这本来是给他媳妇儿补身体的,根本就不是几块钱就能衡量的事。
  而且他媳妇儿说得没错,不能苛待自己。
  这会儿拿鸡腿换了小钱,以后年纪大点,都反噬到身体上了。
  不值当。
  不过话说回来,四十多个小时的车程,他也吃不了这些东西。
  肉养人,卖了不合适。
  鸡蛋足足有八个,倒是可以匀一匀。
  “鸡腿不卖,鸡蛋可以卖,你们要就一毛钱一个。”
  他媳妇儿看了大半天的锅也不容易,赚点差价不为过。
  听说鸡腿不卖,那两人一阵失落。
  又听说鸡蛋是卖的,那两人立马惊喜起来:
  “行,行,我要两!”
  “我也要两!”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也没别的地方有卖的。
  能买两个鸡蛋解解馋也不错。
  傅璟佑却又摇摇头,从小袋里拿出两个鸡蛋:
  “最多匀给你们一人一个,多了没有。”
  “害……你这个小同志,你也吃不了那么多呀……”
  第600章 “先进”文化
  任那两人再怎么说,傅璟佑始终摇头。
  小傅同志没别的想法,老婆说得有道理,他就一百个听和一百个服从。
  见他们还要拉扯,傅璟佑捏着鸡蛋就往回收手。
  那两人见状,只能见好就收,利落给钱拿走鸡蛋。
  临近吃完喷香的卤鸡蛋,两人都感觉牙齿缝都没塞够。
  人馋得睡不着觉,也不好意思盯着人家吃东西,不然那叫什么话?
  上下铺两人便架起二郎腿重新躺下身,在车间里和傅璟佑闲唠开来。
  傅璟佑听说他们都是广州附近的,也来了点交谈的兴致。
  他没傻到跟陌生人交底,只胡诌说自己是国营旗下的业务员。
  听说广州开设许多经济项目,他负责过去考察情况辅助采购。
  那两人见他吃得好,穿着也体面,还是个挺精神的年轻小伙。
  说起调查采购时大大方方的。
  确实很像国营单位的做派,便对他胡诌的身份没有起疑。
  就着经济项目的话题,对床两人以自身了解的情况,还真透露了不少消息给傅璟佑。
  诸如什么每年春秋两季的广交,会有大批外国人涌入啦。
  还有广州临近港澳台,这两年,尤其是从去年国家开始基层平反特殊分子后,大量海外华侨靠岸重返祖国。
  地区优势,广州有先手接收贸易消息的先机,近两年发展得相当迅速。
  对床两人说着,顺势就唠了起来。
  傅璟佑专注听着。
  也不白跟他们打探消息,挑两块偏小的牛肉块,外加鸡蛋,一人给了他们一份,算是报酬请他们吃。
  两个大哥吃到心心念念的卤牛肉,都夸傅璟佑实诚能处、仗义。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两人也想回馈傅璟佑点什么,就建议说,他要是考察市场的话,可以去广州十三行和高第街看看。
  再往深的,两个人也没再说什么了。
  本身也只是广州周边的住户,消息大致知道一些,但都了解得都不深。
  只能到时候傅璟佑亲自去看。
  不过不要紧,这些消息对傅璟佑来说,也是相当的有用。
  他初来乍到,至少有了点了解,不至于等回头到地方眼前一抹黑。
  颔额道谢,傅璟佑默默把两个地址信息记了下来。
  后面的车程里,傅璟佑收好东西,断断续续地睡着。
  中间起来去过几次洗手间。
  原本以为路程应该走了大半,结果看看手表,一半还没走到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