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木门通七零 第131节
叶宁早就说过要送江钰去上学,这会儿听她这么说,她也没有多想,只以为对方这么安排是为了自己之后上学方便:“不用花这个钱,以后我早点起床就行了。”
虽然江钰没有步行去过镇上,但是自从她知道自己以后可能会去镇上读书后,私下里就已经找周大海他们问过从养鸡场到镇上所需要的时间了。
周大海他们也没瞒着她,告诉她从养鸡场步行到乐阳小学,依照她的脚力,大概需要两个小时。
江钰想着两个小时的路程也不算远,大不了她以后早点起来赶路就是了。
叶宁哪能让小姑娘每天来回四个小时上学,在镇上买房子是必须的,不过她担心江钰一个人住不安全,又道:“回头买好房子后,我找个周奶奶家的灵姐姐陪你一起住。”
对于叶宁的这个提议,马玉书他们也十分的赞成,他们都说好了,江钰自然就说不出半个‘不’字了,只在心里暗暗记着,自己又得花叶姐姐一大笔钱。
既然说到了要买房子,叶宁和马玉书他们的话题里就免不得要聊起尤利民。
而被叶家人念叨着的尤利民,此时也遇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
第178章 “那倒也不贵,两千一……
这是尤利民到深市的第二天。
原本这大半年里尤利民也来回山上和深市好几趟了, 就连郑老七他们,也因为经常来这边采购干海产和水果,跟这边好几个地方的渔村都有着稳定的合作关系。
载着满车的衣裳来深市的时候, 尤利民因为手里没多少存款了,这次他是铆足了劲儿地想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这次尤利民只留下了两个人在镇上守着摊子, 剩下的兄弟全部带了出来,除了从叶宁那里买来的衣裳之外,他还紧急在市场上收购了八百多斤干蘑菇。
这玩意儿是山市的特产,本地人爱吃就不说了, 味道也是没得挑, 尤利民想着深市这边的老百姓一贯是爱炖那些汤汤水水, 这蘑菇炖汤的滋味简直不用摆了,这销路指定不用他多操心。
眼下真是深市蘑菇出世的季节,各个乡镇和市里都有不少做干活生意的人会四处收购。
为了凑够这一批货,尤利民也是花了大价钱的,市场上四块钱一斤的行价,他直接以五块钱一斤的价格收。
后面除了市场上卖货的农户,就是很多本来就是做干货生意的人,为了省事都把手里的存货送到尤利民这里来了。
蘑菇晒干后是不压秤的,八百多斤蘑菇, 直接就把货车的车厢给塞满了, 这玩意儿晒干后容易破还不能太过用力地压,一辆车装不完,还往旁边运衣裳的货车里塞了不少。
原本尤利民他们只当这几百斤蘑菇是跑这一趟生意的添头,到了深市后,他们也没多耽搁,开着车直奔之前的批发市场而去。
深市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 这一点也十分明显的体现在了深市那日益飞涨的物价上。
之前尤利民他们来这个批发市场卖大衣的时候,觉得一天五十块钱的租金就已经高得让人难以接受了,但是这才过去几个月啊,现在这个批发市场已经按区域收费了。
靠门口的摊位最吃香,八十块钱一天,依次往后是七十、六十,就是最不受欢迎,靠近公厕的那个两排摊位,都要六十块钱一天,五十块钱的时期已然成了老黄历。
而且还不止是涨价,随着生意红火,在批发市场常租摊位的人一多,这市场上流通的摊位就更少了,尤利民他们交了钱还只能排队。
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随手翻了一下登记簿,就眼皮也不抬地淡淡道:“三天之后有位置,在c区那一块,你要能接受的话,我就给你先登记上。”
出门在外,尤利民也是深谙阎王易见,小鬼难缠的道理,也不计较工作人员态度不好了:“能接受,能接受,麻烦您帮我们先排上。”
摊位要排队,尤利民深谙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就琢磨着在排到摊位之前,索性就分成两波开着货车边走边卖吧。
现在的市场管理还没后世那么严,深市所有的农贸市场,只要交钱,就能够摆摊卖东西。
考虑到衣裳的价格太贵,尤利民租到摊位后也没带太多到铺子上,每个款式和尺码只各拿了五六件。
农贸市场专卖果蔬和鸡鸭鱼肉,别看深市已然成了国际大都市,实际上人以食为天,哪怕是繁华如深市,周边也有许多的农民靠来市里卖菜,卖点水果挣点钱养家糊口。
在这样的性质下,农贸市场的摊位自然也不会太贵,一般的小摊贩只用租两三个平方那么大一块地盘,一天就只用给一毛钱的摊位费。
尤利民他们这又是货车,又是自己准备的竿子,花布帷幔的,这租用的摊位自然也小不了,管理员收了他五块钱,然后把市场门口很大的一块地盘都划给了他:“也是你运气好,之前在这里卖调料干货的老板这两天家里有事,出不了摊,不然你可租不到这么好的摊位。”
尤利民笑着从兜里摸出香烟来递了两支给对方,嘴上还不忘道谢:“是,是,劳你费心了。”
管理员是本地人,等尤利民他们把摊子支起来了,见他们是卖干蘑菇的,当即也来了兴趣。
深市本地是产蘑菇的,,只不过数量不多,他们又爱清淡鲜美那一口,这蘑菇就成了很好的食材。
能在这么大的农贸市场混成管理人,对方的家庭条件就很不错。
非要说的话,这位就是经济改革后国内的第一批拆迁户,还是去年包产到户后才拆迁的,一家人不但得到了侨商给的一大笔拆迁费,因为家里人口多,还分到了好几套安置房。
现在全国的人都往深市跑,这深市的房价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他手里的钱就是他大吃大喝到死都还能给子孙留下不少。
对方也只是识货的,都没等尤利民他们把干蘑菇全部摆到摊位上,他就很眼尖地发现了靓货:“你这香菇和竹荪怎么卖的?”
“竹荪?”谷三闻言凑到尤利民耳边小声嘀咕道:“老大,他说的竹荪是不是那个面纱菌?”
“估计是,没看他的眼珠都恨不得钻到袋子里去吗?”尤利民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
蘑菇这个玩意儿尤利民也还是第一次卖,事出突然,他们也没顾得上去打探市价,他不想当冤大头被人坑,也没直接报价,而是斟酌着客气道:“这些东西都是老家的乡亲们辛辛苦苦去山上摘的,我也不图赚钱,纯粹是顺便帮大家卖掉,这价格嘛,老弟你看着给,但凡是能赚点,我就卖给你了。”
管理人员闻言索性就在摊位前面蹲下身来了,他随手在装蘑菇的袋子里翻捡了一下,一脸挑剔地说道:“你这袋子里的蘑菇种类太杂了,好多我都不认识,也不敢卖,我就只要香菇和竹荪。”
“看着你这些蘑菇处理得很干净,也没什么破损的份上,这干香菇十二,竹荪六十如何?”
来人心里想得很好,这竹荪金贵,以前价格就不便宜,这一两年更是价格飞涨,深市人极爱这一口竹荪炖乌鸡的鲜甜,但凡是遇到品相好的,就几乎不会错过机会。
一般情况下,品相这么好的竹荪,价格怎么也要百八十一斤了,还是有市无价的那种。
不过他见眼前这几个从外地来的摊贩好像也不识货,这么贵的竹荪,对方就那么随随便便的和其他杂菌装在一起,看着就不像是知道这竹荪价值的样子。
总之他先狠狠地砍上一刀,要是成了,他就赚了,要是不成,他再加一点也是可以的。
尤利民几乎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没当着客人的面被惊得倒抽一口冷气,不过这个价格一出,在对方看不到的地方,他的手已经狠狠地掐上谷三的胳膊了。
谷三虽然平常性子跳脱,但也知道眼前是关乎这自家老大这单生意能挣多少钱的关键时刻,所以哪怕他被掐得连脚拇指都抠在一起了,这嘴上也没透露出半点的痛呼声。
尤利民心中嫌弃惊涛骇浪,面上却是半点都没显现出来,还淡笑着反问道:“你说的是一斤的价格吗?”
对方很想说自然是一斤的价格,难不成还能是一两啊,就是在前几年竹荪最贵的港城,价格也不过是三四千块钱一斤。
不过港城的钱可比大陆的值钱,那会儿为了供应竹荪给港城的富商,他们深市好些个人为了赚钱,那真是挖空了心思到处找竹荪卖给专门来返两岸倒腾货物的掮客。
这两年那边竹荪的价格听说是没这么高了,但是品相这么好的竹荪,一斤卖个一两千块钱总归没有问题的。
市场管理员本来就因为压价太狠而觉得心虚,这会儿他捏着一颗竹荪凑近仔细问了问,几乎是立刻就为竹荪那股特殊的清香味而倾倒了。
对方实在太想买下这批可遇而不可求的竹荪了,直接就把尤利民那意味不明的反问理解成了对价格不满意:“看着你这批竹荪品相确实上佳的份上,我再给你加一点,六十五一斤,如何?”
尤利民明里暗里地做了这么多生意,对方那点小伎俩,根本就逃不过他的眼睛,只从对方那捏着竹荪舍不得放手的动作中,他就意识到这个面纱菌对眼前的人来说有着极高的价值。
尤利民试探道:“看在您给我们找到位置这么好一个摊位的份上,我们也别说这些虚头巴脑的了,八十块钱一斤,你要觉得没问题,我马上就帮你把袋子里的竹荪挑出来过称。”
说实话,在尤利民眼里闪着精光地开口的时候,市场管理员本来都以为对方是要狮子大开口了。
结果对方态度似是而非地试探了这么大一通?竟然就只要了八十块?
他只觉得胸口憋着的一口气怎么都出不来,见尤利民一副少于八十块就不谈了的样子,他都懒得和眼前这个不识货的人多掰扯,直接道:“行,八十就八十,你们先帮我把竹荪挑出来,有多少算多少,另外再给我装十斤香菇,我回去取钱。”
一听对方要的这个数量,哪怕尤利民能因此做一笔大生意,但也不得不多提醒了一句:“十斤?这香菇五六个泡开都能炖一锅汤了,你一下子要十斤,那得吃到什么时候去了。”
然而被尤利民忍着心疼提醒的人却并不买账,直接摆手道:“这你就不用管了,我家里亲戚多,回头一家送上一些,也就不剩多少了。”
自己好心提醒对方却不买账,尤利民耸了耸肩膀,索性就不多说了,直接从一边扯了几个大塑料袋递给一旁的谷三等人,让他们把车里的蘑菇袋子都搬下来仔细挑选。
深市作为国内时下最新潮的城市,已经有了好几家塑料厂,这红条塑料袋就是现在各个大老板、小摊贩心里最时兴、方便的东西。
面纱菌因为本身有股土腥味,爱它的人很爱,不爱它的人简直是尝不了一点,所以它在山市的销量一直比不上牛肝菌、羊肚菌、香蕈之类的蘑菇。
也就是之前尤利民在市里大规模收购蘑菇的时候太赶时间了,也没来及的仔细筛选,才让收购商们塞了不少面纱菌进来。
原本尤利民还有些嫌弃这一批蘑菇里面面纱菌的数量太多了,觉得自己赚不到多少钱,哪成想这玩意儿还成了他的意外之喜。
面纱菌因为内里是中空的,所以体积大重量轻,尤利民把他们车上所以的袋子都翻遍了,也就只凑了二十八斤三两的竹荪出来。
二十八斤竹荪听着好像不多,实际上为了装着这些竹荪,直接把尤利民提前准备的塑料袋用去了一大半。
谷三等人看着他们挑选了出来放到一旁的面纱菌,啧啧出声:“这怕是要来两三辆板车才能把这些竹荪都拉走吧。”
郑老七也不由得感叹道:“真没想到这玩意儿在深市竟然能卖上这么高的价格,八十一斤!我们这批衣裳才卖四五十块钱一件呢,这卖干面纱菌竟然比卖衣裳还赚钱!”
尤利民理智分析:“我也没有想到了,不过这面纱菌本来就没有其他蘑菇那么好找,早上刚冒头的蘑菇蛋蛋,当天要是没捡回来晒干的话,晚上沾了露水第二天保管就烂了,也有不少人喜欢它的味道,可能是深市人更能接受那个味道吧。”
尤利民拿出计算器大概算了一下,就算把那三两的零头给客人抹了,他要的这些竹荪和香菇,也是两千三百多块钱了。
要知道他们这一批蘑菇的成本都才四千多块钱,这一下子都回本超过一半了。
而今天卖出去的这三四十斤竹荪和干香菇,还只是他们这批货里面的零头。
当然了,尤利民也没妄想自己手里其他的蘑菇也能和竹荪一样卖出高价,但只要能卖到十块钱一斤,他们就能赚不少了。
买竹荪的人比尤利民这个卖竹荪的人还紧张,很快就揣着钱,找人借了小货车赶了回来。
尤利民见状连忙迎了上去:“老板,一共是二十八斤三两的竹荪和十斤蘑菇,零散的三两就当我送给你的,你给我两千三百六十块钱就行了。”
对方见尤利民手指灵活地在计算器上按了一通后,上面显现出来的数字确实和对方说的没有什么差异,当即也痛痛快快地给他结清了货款。
银货两讫后,对方才开口道:“对了,我看你车里还有不少货,要只是在市场摆摊的话,恐怕卖上一两个月都难卖完,我家亲戚在东澜老街有个铺子出租,正儿八经的旺铺来着,我看你手底下兄弟不少,与其像现在这样到处摆摊卖货,还不如租个固定的摊位,也能积累回头客。”
怕尤利民这个外地人不懂行情,他还多介绍了两句:“这东澜老街明朝的时候就建起来了的,以前就是本地人最爱去逛的地方,现在更是被称作小港城,你要能在那里做生意,这生意指定差不了的,那些港城,澳城,湾岛的旅客来我们深市玩,都会去那里逛,你这些蘑菇,也是那些游客最喜欢的土特产。”
还别说,尤利民确实听人提起过过东澜老街的名声,也知道那是极为热闹的街市,不过深市到底不是他的大本营,之前他也没想过要租下一间商铺固定下来,这会儿被人这么一说,他也不由得动了心思。
不过尤利民也没头脑一热就答应下来,而是先问道:“不知道您亲戚家里的这间铺子,每个月的租金是多少?”
市场管理人员摆了摆手,一脸淡然地朝尤利民扔下了一个炸弹:“那倒也不贵,两千一个月,半年起租。”
第179章 我也有一点小条件,黄……
尤利民闻言不由得张大了嘴巴。
两千块钱一个月!半年起租, 那就意味着他得一次性拿出一万两千块钱。
—— 这相当于山市普通工人十来年的工资!
而落在眼前人的嘴里,竟然是不多吗?
谷三等人本来还在一旁清点着刚收到的货款,这个价格一出来, 他们瞬间就觉得钞票上还没散尽的油墨味不香了。
市场管理员见尤利民好一会儿都合不拢嘴,很是费解地问:“别人就算了, 你随便卖二三十斤竹荪就够交房租了,反应怎么还会这么大?”
尤利民苦笑道:“这竹荪也不是这么好找的,只长在竹林里,一冒头当天就要摘, 不然马上就烂了, 而且这玩意儿晒干后比其他蘑菇可轻多了, 你没看一斤竹荪装一起有多大一包,这玩意儿可不像别的菌子那么好找……”
市场管理员理解地点了头,没说他们平常在市场上遇到竹荪,一般都是按两买的,这东西轻,只买上一两都够炖好几回汤了。
他实事求是的摆手道:“那东澜老街的铺子确实是这个价,那里每天的人流量真的很好,你既然是做生意的,租下来是绝对不会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