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离开燕归堂后,我杀过一些人,每次杀人之后我都很难过,因为人命是很宝贵的。就算有人作恶多端,罪该万死,我也不希望他们死在我的手上。”陆行舟举起手,看掌心纵横交错的纹路,“我执着的不是涛吞这个人,我是想做一些事情,一些能让我觉得安心的事情。”
他这话说得似是而非,旁人都会以为他说的是善恶相偿,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说的是任务与希望。
郑独轩说:“从前我就觉得,你跟他们不一样。现在我还是这么想。”
“你说的‘他们’,也包括你吗?”
“包括。”
“可我有时候希望,我跟你们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他,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来到《三尺青锋》中,陆行舟看向郑独轩,觉得他也没有什么变化,他为什么不说“我们”呢。
郑独轩低声说:“正是因为你不一样,所以你才会这么难过,为我们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事情而难过。但我还是自私地想,我希望你是不一样的。”
太近了,不管是距离还是话题,不管是眼神还是心房。
陆行舟停下脚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就送你到这里吧。”他没再喊他“郑公子”,但也没给他别的称呼了。
郑独轩凝视着陆行舟,他好像在想要不要做些什么,但最后他只是亮出了笑容,不管怎样,他这样的人,永远都是要保留体面的。郑独轩笑得干干净净:“小舟,你多加保重。”
陆行舟在寺外坐了一会,才慢慢走了回去。他在门口处看见了宁归柏,宁归柏坐在石阶上,他身边站着了俗,了俗的嘴唇动着,在跟宁归柏说些什么话。宁归柏根本没听,他看见陆行舟回来,没说什么,就起身回到寺内了。
陆行舟走过去,问了俗:“你跟他说什么了?”
了俗说:“阿弥陀佛,我让宁公子不要坐在石阶上,这不合规矩。”
陆行舟扶额:“他坐多久了?”
了俗说:“不清楚,我起来扫地的时候他就坐着了。”
那还是挺早的。陆行舟心想,小孩子的心思真难猜,有时候还是跟年长一些的人打交道舒服点。
陆行舟说:“我等会去看看他吧。”
了俗想起什么,一拍脑袋:“对了,涛吞刚刚又晕了。”
“他经常如此,何需大惊小怪?”涛吞晕倒的次数跟陆行舟吃饭的次数一样频繁。
“不,这次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
“他晕倒了,但手还一直动,而且一直在喊一些人的名字,他说得含糊,我也听不清他在喊谁。”
“这么奇怪?我去看看。”
僧人们都已经去佛堂念经了,陆行舟一个人去看涛吞,只见涛吞仰面躺地,双手攥住了什么,猛一下往前摁,摁了好一会后,又嗖地一下往后缩。陆行舟多看了几次就明白了,这是当初涛吞闷死他爹的动作。
他做这个动作,是后悔了吗?
过了会,陆行舟从涛吞的口中听到了许解晴的名字,
陆行舟起身,默默走开了。
了俗站在不远处,问:“如何?”
陆行舟说:“我感觉,他真的快要死了。”而他还无能为力。
“阿弥陀佛。”了俗说,“他要是走了,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陆行舟言有所指:“他走得倒是轻松。”
“什么?”
“没什么。”陆行舟对了俗笑笑,“我今日不去佛堂了,我回房内睡一会。”
了俗见他眼里尽是疲乏:“好。”
陆行舟回到房间,刚躺下来,眼前便飘过了一行字。
“触发新的支线任务”
【支线任务:(二者取一)请从以下两个任务中选择一个任务。任务奖励:10000点经验值】
【任务一:(法力无边)熟读《金刚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大藏经》、《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等佛教经典,佛法大于100点0/100】
【任务二:(辩口利辞)舌战青玉寺内各位僧人,从自身经验出发批判佛法,让众僧心服口服0/1】
“此任务为限时任务,请在二十四个时辰内进行确认,否则任务将消失”
“重要提醒,限时任务消失后,不会再次出现!不会再次出现!不会再次出现!请谨慎决定”
第113章 昙花一笑-2
陆行舟看到“任务二”的时候,不由得想吐槽,这任务也太看得起他了吧。他对佛法的了解只能说是知之甚少,让他批判一个他茫然不解的东西,还得让青玉寺的僧人们都心服口服?这简直就是满级难度,陆行舟只要没疯都不会选任务二。
那么再看任务一,虽然说要学那些看起来就很让人头疼的佛法,但归根到底还是读书学习,学什么不是学?而且他现在最不怕的事情就是学习,这不比杀人、自杀式刷怪、劝人回头、言而无信等任务好做多了吗?而且这个任务的奖励跟“苦海无边”的奖励是一样的,都是一万点经验值,他直到现在都没有完成上个任务,这怎么能让人不心动……陆行舟没有纠结很久,就决定选择任务一。
闲着也是闲着,说不定他还能从佛经中找到让涛吞“回头是岸”的方法,涛吞时日不多了,陆行舟叹了口气,他再挣扎一下吧。
陆行舟做好决定后,便从床上弹起,抱着分秒必争的心态去了藏经阁,把任务上提到的书都借了一遍,然后抱着厚厚的书籍回到了房内,坐下来就开始自学。
他先翻开了《金刚经》,一行行看过去,能看懂且理解赞成的地方就一遍过,看不懂或者觉得道理别扭的语句就摘录下来,想着等到摘录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去找空碧大师为他答疑解惑。
陆行舟很久没试过这么认真地学习了,他一学起来就废寝忘食,直到天黑了,看不清书上的字时,他才再次感知到时间,疲倦和饥饿一同袭来,陆行舟摸摸肚子,决定先解决口腹之欲。
他出了房间,敲了敲隔壁的门。
敲了一次没人应,陆行舟便知道宁归柏不在房中,他去院中转了转,就看见了正在飞檐走壁练轻功的宁归柏。陆行舟喊他:“小柏。”
眼前残影一闪,宁归柏跳到陆行舟面前,陆行舟说:“去吃饭吗?”
宁归柏说:“去哪吃?”
“还有哪?去斋堂吃。”
“……哦。”
两人走去吃饭,都没提今早的事,陆行舟说:“我可能要在青玉寺多留一段时间。”
“为什么?”
“我想学佛经。”
宁归柏脚步骤停:“你想入佛门?”
“不是。”陆行舟连忙摇头,“我不会做和尚的,我就是想学一下佛经,反正这里有条件,多学点东西总没错嘛。”
宁归柏怀疑地看着陆行舟,他现在虽然说不想当和尚,但万一他学着学着突然就改变心意了,也是有可能的。毕竟陆行舟这个人做事,总是出人意料。他只能凶巴巴地说:“无论如何,你不准剃度。”
怎么就是不信呢?陆行舟敷衍点头:“嗯嗯嗯。”
五日后,陆行舟带着积攒下来的一堆问题去找空碧。
空碧还是那句开场白:“阿弥陀佛。”
陆行舟直入主题:“这几日我看了些佛经,有些地方苦思冥想,始终无法参悟,特意来请教大师,不知大师可有空为我答疑?”
空碧说:“当然,陆公子请坐。”
陆行舟坐在蒲团上:“《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想了几日,总觉得难以理解,过去有记有忆,现在有思有念,未来有惧有盼,虽然这些东西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但它并非是虚幻的、不实的,为何会说是‘不可得’?”
“阿弥陀佛。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是超越时间维度的存在。人无法再经历一次过去,无法固定住所谓的现在,也无法事先把握未来。说‘不可得’,意思是一切皆空,所有的念头都是转瞬即逝,转眼即空,空不是虚幻不实,而是让人放下,不执着。当人们消除了妄念之后,就可以跳脱世俗的纷扰,收获内心的平静。”
“还是《金刚经》中的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我大概能理解,意思是如果执着于外相,就无法见到真正的如来。但是我不明白,如果没法用眼睛看见,用耳朵听到,用鼻子嗅闻,用手去接触,那么如来又在什么地方?寺庙为何要建佛像,这难道不是外相吗?人们为什么要跪拜佛像,这不是一种‘人行邪道’吗?还有那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法难道不是一种‘有为法’吗?佛教的法印之一是‘诸行无常’,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佛法也是有生有灭的存在,如果要在有生有灭的佛法中领悟万法皆空,这不是很矛盾的一件事吗?”
“阿弥陀佛。‘如来’并不是一个存在的实体,自然无法向外在寻求,何为如来?不变是如,随缘是来,明心见性,即见如来。世人建寺庙,建佛像,捐香火,跪蒲团,要的是心安理得,而不是立地成佛。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参不透佛字,他们执迷不悟,望佛祖保佑,请佛祖明察,求佛祖恩赐,当然是一种‘人行邪道’,但人们不会这么认为。至于佛法,确实是一种有生有灭的存在,但未过河,先拆桥,便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庄子》也有言,‘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岂有未得意而忘言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