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想到这,许皇后也只得逼自己冷静下来。
太子必须要登上那个位置......
“那你能按照我说的去做吗?”许皇后问道。
太子一愣,心里轻松了一点。
母后既然这么说了,那肯定就有办法了。
“母后,您不管说什么,儿臣都会照做的。”
许皇后点点头,这才示意太子站起来。
“你,在下午你父皇不是很忙的时候,去勤政殿见你父皇。
一五一十的把这些事情告诉你父皇。
记住了,不要推卸责任,不要拉你外公下场。
一切都是你自己的主意,知道吗?”许皇后正色说道。
太子呆了......
“母后,这......不是自找死路吗?
父皇会不会......一气之下废了我?”太子焦虑的问道。
许皇后冷笑着摇摇头。
“废了你?废了你还能把谁顶在前面和郑家斗?
你父皇不会废了你的,至少在郑家倒台前不会。
你不是说了吗?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都是孤家寡人,都要无情吗?
正好,你父皇就是那种人。”
“母后,这......您确定吗?”太子还是有点担心。
“当然确定了,我跟了他已经二十五年了,他什么样我能不清楚吗?
他会生气,也许会大发雷霆,会指着你的鼻子骂。
但绝不是因为心疼世子被杀。
他生气只是因为你的所作所为超出了他的预料,让他意外。
除了自己的 儿子,他不会对任何人上心。
所以,你的错在于是瞒着他做了这些事情。”许皇后慢慢说道。
太子愣了下。
母后说的好像很有道理。
死一个臣子家的孩子而已,父皇不见得有多伤心。
当初贤妃是他最宠爱的妃子,父皇明知道背后是郑家人搞的鬼,不还是一样揭过去了......
这么一想,太子也觉得好像事情也没那么严重。
“但你要记得,你要会哭诉,把心里当时怎么想的都说出来。
你说的心里话越多,你父皇就越心安。
同时,你也要和你父皇说,你德不配位,不配坐这个位置。
请你父皇废去你的太子之位,你只想当一个富贵闲王。”许皇后继续说道。
太子这时候也明白了,这就是以退为进。
秦王现在名声在外,父皇怎么可能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废太子呢!
“母后,那儿臣......去了?”太子艰涩的说道。
许皇后摆摆手,示意太子出去。
太子整理了一下衣服,深呼吸一口气,转身就往宫外走。
“太子......”许皇后突然叫住了太子。
“母后,您还有什么交代的吗?”太子赶紧问道。
许皇后闭了下眼睛后才说道,“你父皇这人心思很深,不要想着去试探你父皇的心意。
还有,不要拉扯不想关的人。
你已经在你父皇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不要再背上一个白眼狼的名声。”
太子胀红了脸,他当然知道许皇后在说什么。
无非就是不要攀扯上许丞相。
“你外公那是一心为你,要不是为了你,许家......
算了,你自己想吧!快去吧!
多耽误一天,你父皇心里的气就会更大上一分。”许皇后说完,不再看太子,转身进了内室。
太子这才躬身对着许皇后行了个大礼,然后朝勤政殿走去。
待太子走后,许皇后也换了一身素净的衣饰。
等太子出来后,她再去给萧景帝请罪吧!
毕竟,没把太子教导好,最大的责任就是她这个皇后。
在后宫,步步艰难,走错一步,就是地狱......
太子在勤政殿待了整整一个下午。
在太子进去的时候,萧景帝把所有人都打发走了。
只是在太子出来的时候,是和萧景帝一起出来的。
太子的眼睛红红的,萧景帝难得慈爱的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好处理政务,不要瞎想。
还有,太子妃的身体好好养着,朕让太医院送点好的 药材去。
她不容易,太子一定要多体谅。”
说完,就去了皇后宫里。
当晚,萧景帝不止在皇后宫里用了晚膳,还歇在了皇后宫里。
见此情景,原本传小话的那些人也都消停了。
太子盛宠依旧在,位置依旧稳固。
不过,秦王似乎也比以前跟能干了。
要不然天家怎么会让秦王处理兵部的政务呢!
上官槿可不知道皇宫里上演了这么一出负荆请罪。
她正带着孩子们和七皇子在庄子上看着那些农民在地里忙呢!
“姨母,今年雨水好,庄稼长的好,肯定能多收粮食。
这样大家都能吃饱了。”七皇子看着忙碌的农民,笑着说道。
第171章 天下农民最苦
七皇子的话让一旁的冬麦笑出了声。
“殿下,雨水好,多打了粮食了,大家也不一定吃的饱。”
七皇子不理解,既然多打了粮食,为什么还会吃不饱。
上官槿笑着看了看七皇子,让冬麦认真给七皇子解释一下。
“殿下,农民种地,种出来的粮食是要交皇粮的。
咱们大渝比前朝对农民要好一点。
前朝农民要将地里的三成半交上去。
有地的农民勉强能糊口。
大渝的朝廷只要求农民交两成半的皇粮。
比前朝轻了很多。
那些没地的农民只能佃人家的地种。
种了人家的地,也是要给人家交租子的。
佃户呢,估计要交给地主家大概四成半到五成半的租子。
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这还只是皇粮这一部分,要是遇到了其他事情,兵役,徭役,杂役......
这些也都是农民担了大头。
所以说,农民能吃饱饭简直太不容易了。”冬麦解释的很认真。
七皇子看着远处那些佝偻着身子在地里忙碌的农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那......农民怎么才能吃饱呢!”七皇子小声问道。
冬麦叹了口气。
农民想吃饱,多不容易啊,一亩地就打那么点粮食,能吃饱就是要看老天爷的脸。
“农民想吃饱,需要很多人努力。
不是说地里多打了粮食了,农民就能吃饱的。
粮食打的多了,就会被压价,粮食价格就会往下掉,这样到农民手里的钱也不会多。
所以,不管粮食打多打少,最后受罪的还是农民。”
七皇子抿着嘴唇,不说话。
“这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你眼睛看到了,才会往心里去。
以后你不管干什么,都会遇到这种问题。
去封地当藩王了,遇上天灾怎么办?农民吃不饱怎么办?
地主和农民的矛盾越来越大怎么办?
殿下,这些才是你要学的东西。
在京城里,你要研究人,把每一个人心里想什么都想到。
在这里,你只要想怎么让农民吃饱这个问题就行了。
你说,为什么农民要吃饱饭?”上官槿问道。
七皇子认真想了想才说道,“农民吃饱了才会安稳,农民稳了天下才会稳。
不管是干什么,军队里的兵士,去修建工事的杂役们,都是农民。
农民才是根本。”
上官槿佩服的拍拍七皇子的 肩膀。
这孩子,真聪明!
七皇子笑笑,一直看着不远处劳作的农民。
“其实,在往南边的一些地方,很多农作物都是一年两熟的。
再往南边去,还有一年三熟的。
完全因为气候问题,才会有这么大差异的。”一直跟着上官槿的沈卿钧突然说道。
上官槿一愣,这小子怎么知道的?
“表哥,你怎么知道的?一年三熟?那就是说一块地上一年可以收三次粮食吗?”七皇子惊讶的问道。
沈卿钧点点头。
“嗯,我看过这方面的书,好像是因为温度问题,岭南一带的作物长的快,容易熟。
一年至少收两次。
好像是稻麦轮种吧!具体的我没看到,等有机会的,我看到了,应该知道怎么回事了。
母亲,粮食很重要,多收了一点不止是农民能吃饱饭。
整个朝堂都会更稳定。
官府粮食多了,等有灾害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了。
还有驻扎在边境的将士们,也可以吃的好一点了。”沈卿钧认真说道。
七皇子听沈卿钧这么讲,一下子就拉住沈卿钧的手。
“表哥,那你说除了南方,北方也可以一年两熟或者三熟吗?”
沈卿钧想了想,摇了摇头。
“这个我还不清楚,不过,即使不能两熟,那增加点产量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