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可是钞关收税亦有优免,其一,官船,其二,太监船,其三,便是进士、举人、秀才所乘之船。因此民间商船最喜举人秀才同船,遇到钞关便可省下一笔税银。
更何况谢凡乃是进京赶考。身为举人出发前可去官府领一面火牌,沿途使用驿站,而持火牌到沿途驿站就可征用三名役夫同行。
朝廷优待士人,各地举子赴京参加会试,所乘车或船,还可挑出一面黄旗,上书“奉旨会试”四字。有此招牌,遇到关卡水闸,官吏也不会阻挡。不必等候开闸时辰,随叫随开。因为举人身份贵重,甚至沿途土匪见了亦会避。
故而张家亦想借机送新举人进京赶考。
经此种种,谢凡终于感到“功名”二字着实有用。他心中默默感叹:“所谓功名利禄,有功名,便有利禄。古人诚不欺我!”
*出自唐代孟郊《登科后》
第55章 赶考赚大钱
谢凡想通此间关节,顿时疑惑尽消。
但又有些犯难。张家对自己一向亲厚,在南京城内就一直住着张家房子。张世贤更是自己于此间唯二两个交过心的好友。如今李宁已逝世,张家前日更遭遇了困难,更想着帮助张世贤一把。
可是自己只一人,进京赶考亦只有三年一回。正在谢凡感到疑惑时,陆氏却替孙子开口,一口应承下来。谢老秀才亦是神色如常。谢凡见状,便未开口,只听张庆继续说下去。
原来两家合计好由张家出面典一只漕运大船。借举人老爷“奉旨会试”的由头,陆家张家一道贩一大船南边精巧物事,径直去到顺天府。张家还是做老本行,贩卖丝绸布料,现下已打发可靠伙计去苏州松江一带采买了个七七八八。
陆才明则采买了大批南边由黄泥水淋糖法*所制,晶莹洁白砂糖。还备上了好些精巧玩意儿,南京描金彩漆楠木垂花柱式拔步床都备下了三张,而且都已找好了买主。
除去两家合力承担谢凡路途一应花销,到了北京城,更合计给谢凡二百两银子,用以恭贺会试高中。待举人老爷高中,衣锦还乡,两家预备顺便从北方买些松木、皮货、煤炭回江南售卖。
张庆一口气说罢,端起茶水喝了两口。见姨妈姨父连连点头,脸上皆是十分满意,他神色中不免带上了几分得意。
几人又闲话了些家常。陆氏见天色已晚,招呼孙大娘与兰花备客饭招待张家父子用饭,饭后张庆带着儿子欢欢喜喜回家去了。
谢凡听到“二百两银子”,只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不禁想着:“我才忧心做生意没本钱,这中了举,生意都不用自己做,钱都送上门了。”
又心中盘算起来:“此行两家所省税银和利润,估摸着恐怕有千两之数,故而如此大手笔。自己中举之后,光是贺仪银子便进账了三百两,此后每年还有千亩良田收租子。我这是上了发财高速路了。”
银子便是人的胆,手头宽裕了,谢凡心中不禁畅想一番,今后便可大展拳脚,做一番实业。
此去顺天城参加会试,谢凡终于能一览神州大地南北风俗民情。前世他虽是个死宅男,可也曾出国出省旅游。来到大明最远却只去过南京城。
他心中想道:“终于能出趟远门,想想还是有些小兴奋!世界那么大,我得去看看。”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洛阳且连通涿郡。明代大运河上承隋唐大运河,本朝初年重修山东境内会通河段。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每年漕粮多达到数百万石,成为大明国家经济命脉。
可惜大运河千好万好,北方河段每年冬季依旧会冰封万里,不得通行。为了及时进京赶考,更为了陆家张家生意顺畅。三家人一合计,便决定十月间扬帆启程,赶在运河河面结冰前到达北京城。新年便在北京城过,谢凡也好在北京城中以逸待劳,直到二月顺利参加会试。
主意既定,陆氏便开始为谢凡预备出远门所需一应物什家用。陆氏已年约七旬,平日里只在家中料理家务,最远只去过南京城里。想到宝贝孙子将离家千里之外,去北方严寒之地,老太太担心不已。除了棉衣棉被,新鞋新帽,又预备上了诸多日用。
谢家近来手头宽裕,陆氏只恨不得将家都为谢凡搬去船上。谢凡一行人一路沿着大运河北上,所到之处皆是热闹繁华之地。谢凡见祖母如此准备,难免决得多余,但也不好多说。只是委婉暗示祖父祖母,自己一路有陆才明和张世贤照应,倒不用多备许多行李,将自家老屋翻新更为紧要。
毕竟此行终究是为了参加会试。谢凡对于乡试中举一事仍然心存疑惑。临行前,谢凡特意拜访溧水大小乡宦与亲朋好友。如今他有举人功名在身,投下拜帖,都得了青眼相待。
谢凡拜访首位官员便是溧水县令,汪大人。谢凡参加童生试是佑德九年癸丑,便是这位汪大人履新上任。
历来县令皆是流官,依照本朝等规矩,有司府州县文官三年一朝觐,以辰、戌、丑、未年为朝觐之期。但嘉历元年丙辰,新皇登基诸事未定,便免了在外官员朝觐,因此汪大人便留任了溧水县令。
谢凡是汪大人首场县试取中的童生,今科又是溧水最为年轻的举人老爷。溧水县虽属于南直隶应天府,可惜往年进士登科着却着实不多。如今更是不幸没有健在的溧水籍贯进士。
汪大人心中想着,若是谢凡早登甲科,前途实在不可限量,恐怕来日官场相遇,说不好还得蒙他照顾。故而汪县令对谢凡格外周道热情。
谢凡进得县衙后堂,向汪大人先作了一揖,又让顾三郎送上礼物。汪大人朝谢凡拱手回礼,又笑容满面说了些客套应酬。谢凡便说起自己即将启程去顺天府,汪大人自然又一番勉励。于是谢凡顺势问起汪大人会试如何。
汪大人乃是三甲同进士出身,亦是参加过三四次乡试方才得中。说到科场艰难可有一肚子苦水。
“会试考场设在礼部,亦称“贡院”,其中号房与应天府江南贡院十分相似。三场所考题目亦是与乡试雷同,只是更为艰深。以贤弟才学必能旗开得胜,杏榜题名。可贤弟有所不知,不同于江南气候温润,北京城二月间仍旧十分寒冷。我辈南方举子,在那礼部号场之中,实在难挨。”
注释:*据《闽书南产志》记载,元代福建南安有一位开小塘坊的黄姓人士,在一次屋墙坍塌清除黄泥时,发现被覆盖的黑糖变白了。后经反复试验,证实墙体的黄泥确实可以使黑糖变白。甘蔗汁的色素和杂志较多,直接制作的糖为黑色,而黄泥能吸附这些杂质和色素。这就是制作白糖的“黄泥脱色法”。
第56章 讨债的娘
接着汪大人便陷入当年痛苦回忆。说起自己首次参加会试,二月北京天寒地冻,自己在号房内手脚僵硬。更要紧是所带笔墨砚台亦被冻住,墨块坚硬如铁,无法书写。须用小炉生火将砚台墨汁烤热,方能答卷。
汪大人是江西人,何曾做过此事。起初是火候不足,墨汁仍为固态。后来又火势太过,砚台受热开裂。经过这一番波折,自然出师不利,名落孙山。说罢深深叹了口气。
谢凡听后亦是十分同情,一同与汪大人好一阵哀声叹气。心中默默想着:“为了考试,还须得学会如何生火。”
接着两人又说了些琐事,相互恭维一番,谢凡方才离开县衙。
谢凡顺路去了县城周家拜访岳父周老爷。谢凡照例送上礼物,说起自己不日即将出发赶考,翁婿两人好一阵热络。周太太还殷勤招待谢凡吃了饭食,临走又送了一身簇新衣裳叫谢凡会试好穿。谢凡推辞不过只好收了。
次日又备上礼物,去拜访了周先生与李老秀才。
周先生依旧开朗健谈,谢凡听他说了好些北方风物,颇为投契,宾主尽欢。
李家却是颇为萧条,李众家人虽然也巴结,可李老秀才见着谢凡却有些不自在。谢凡只好送上礼物又留下五两银子便匆匆离开。
此后谢凡又一一拜访了余下亲朋故旧,收到一众鼓励祝福。谢凡方才带上乡里乡亲殷勤期待,叫福顺与顾三郎背着家中所备下沉重行囊,出门赶考。
因为同陆家张家一道,谢凡也没去领驿站火牌。只从南京城东南边,东水关码头出发,离开秦淮河,进入长江,扬帆远航。
张家所准备漕运船颇大,入了长江行船倒也平稳。因着“奉旨会试”这面大旗,一路顺风顺水,一行人浩浩荡荡,不日便行至扬州。
扬州是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处,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此时更是商贾云集,繁华无比。
到了扬州码头,陆才明招呼船工停靠,又照例为关卡小吏送上五两银子。虽然船上有举人进京赶考,不需纳税。可是陆才明老于世故,历来面面俱到,依旧打点周全。那帮小吏收了银钱,果然格外殷勤巴结。
扬州繁华不输南京,谢凡等人首次乘船难免疲累。陆才明便招呼谢凡、张世贤、陆平友三人一道上岸玩耍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