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仅凭“恢复中华,弥合南北”的再造华夏之功,朱元璋不管有多少过错,都足以在华夏皇帝中稳居前十。
  秦念越是了解当时的南北裂痕严重到什么地步,就越是感慨朱元璋的果决。
  元朝虽然是大一统,却施行南北分治。
  汉人都受到歧视,但北人排在第三等,而南人是第四等——
  代入某国的种姓制度,可以想见在这种南北分治下,南北的裂痕只会继续扩大而不是弥合。
  北人普遍使用胡语、穿戴胡服,被南人视为“犬羊之俗”。
  而在朱元璋北伐时,北方汉军多帮助元廷抵御明军。
  汉人,帮助元廷抵御明军。
  说是准民族级的对立隔阂,一点都不为过。
  【朱元璋:朕还以为你会指责朕弥合南北的手段过于酷烈。】
  看到“再造华夏之功”,朱元璋竟是有些不知所措。
  被秦念指出的过错实在太多,他甚至都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名列声誉榜前九。
  【秦念:“诏复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语、胡姓名”,这是再兴华夏之举,手段再酷烈也不为过。】
  乱世当用重典。
  元末时期的胡化极其严重,当然得用重典。
  参照唐朝的羁縻政策在同化异族上的无力,朱元璋的手段要是过于柔和,汉化速度只会锐减,这就又是将其中的风险全部留给后人。
  届时大明可不一定能有276年。
  元清之间要是没有这276年的大明,秦念都不敢想象华夏文明会走向怎样的境地。
  ………
  复衣冠如唐制?
  刘彻没有出声,说所衣为汉服的是秦念。
  这朱元璋显然更喜爱李世民。
  刘彻虽然对这个“二凤”多有敌意,但也不得不承认“盛唐”之说。
  ………
  李世民肃然。
  “再兴华夏之举,手段再酷烈也不为过”。
  换言之,宋亡于异族之后,华夏面临被异族同化的危机。
  因为异族不会“柔汉人”。
  【朱元璋:谢秦皇美言。】
  秦念对各朝百姓的影响再次显现。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民心排名迅速上涨,虽然涨幅依旧远不及此前的跌幅。
  相比切实关系百姓自身的种种弊病,“再造华夏”之说对于此时的大明百姓,还是有些过于遥远。
  民心的上涨,仅仅只是他们相信秦念。
  她在夸赞陛下,则陛下在这方面的功绩就是于民有利。
  虽然他们不懂有利于何处。
  【秦念:在弥合南北上面,五年后你还会有南北榜之功,现在倒是可以将此事提前。】
  【朱元璋:何为南北榜?】
  朱棣欲言又止。
  既然秦念说是“功”,那他就不必为父皇辩解。
  【秦念:五年后的科举,春榜所录五十一人皆为南方人,引发北方举人联名上疏。你为平北方学子之怒,主考会试的考官或被诛杀或被流放,春榜之外又额外再开夏榜录取北人六十一人。】
  【朱元璋:科举舞弊案?】
  朱元璋没看出这一事件自己有何功绩。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考官与南方士族勾结,在科举中舞弊。
  【秦念:并非如此,你给倒霉的考官们安的罪名是罪臣余党,足见这次科举不涉及舞弊。】
  《明史》记载:“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
  明太祖派人复核试卷,但结果不符合他的旨意。这时有人说张信等人是故意把北人差的试卷呈上来,刘三吾等人要为此负责。
  于是“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琮亦遣戍”——这个倒霉的宋琮是当年的会元(会试第一)。
  从这段看得出不是科举舞弊案,就是南北学子的差距。
  毕竟北方沦陷于异族的时间太长。
  《名山藏》中记载:“三吾、信稻蓝党,余皆胡党”,也就是给考官们安上“蓝玉余党”、“胡惟庸余党”这两个洪武朝知名口袋罪。
  这件事考官和那个会元考生都很冤,但明太祖如果不这么做,则极有可能引发北人离心。
  【朱元璋:……】
  朱元璋开始怀疑人生。
  他觉得秦念是想要讥讽他,却又觉得她没必要以这种方式讥讽他。
  “弥合南北”被秦念视作他的极大功绩,这南北榜……
  等等,弥合南北?
  朱元璋似有所悟。
  ………
  看到“罪臣余党”时,朱棣松了口气。
  他就怕秦念说出“蓝玉余党”这句话。
  很快朱棣就想到是他多虑了。
  以秦念对武将的喜爱,她必然会设法保蓝玉性命。
  蓝玉之死,是因为朱允炆没有能力驾驭他。
  如今父皇已经改立他为太子,只要秦念不提及蓝玉案,蓝玉就不会再含冤而死。
  想到这里,朱棣不由得羡慕起父皇时期的自己。
  许多文臣武将尚存,也没有靖难之战的诸多伤亡。
  更无需如他这般想方设法定论自己才是正统。
  【秦念:南北榜案的根源,在于南北经济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你的功绩,在于开南北分榜录取之先河。】
  【秦念:可惜你只在此次事件中进行南北分榜录取,按南北分配录取名额是之后的明帝所定。】
  秦念说的是明仁宗朱高炽,在洪熙元年规定“南人什六,北人什四”的比例,这显然是由南北榜案所引发。
  可以说朱元璋的南北分榜,就是现代高考分省划线的起源。
  【朱元璋:你是说朕应尽快施行南北分榜?】
  【秦念:你若是要采用朕的科举制,那就应该是按郡来分配录取名额。】
  此时已不是郡县制。
  但朱元璋清楚秦念口中的“郡”应是如今的“承宣布政使司”。
  【朱元璋:定当依照秦皇所言进行科举改制。】
  【朱元璋:秦皇这两个月所说的所有政策,朕都将依从。】
  朱元璋的民心仅停滞了一瞬,突然开始以极快的速度上升!
  弥合南北之功,大明的百姓不太能理解。
  但此前秦念提出的种种于万民有利的政策,大明的百姓期望已久!
  如今陛下承诺“都将依从”——
  天幕为证,这不是谎言!
  【朱棣:朕将遵从父皇之志。】
  看着同样暴涨的民心,朱棣注意到朱允炆的民心不升反降。
  因为朱允炆不能承认天幕为真。
  【朱棣:朱允炆一朝的百姓,朕代此时的自己承诺,登基之后亦从父皇之志。】
  朱允炆的民心再度下探。
  有过一次经验,燕王朱棣已经习惯“朱棣”替自己作出承诺。
  他不清楚“两个月”指的是什么。
  但既然是父皇之志,朱棣自当遵从。
  【秦念:朱棣,剩下的时间,你可以向朱八八报天灾预警。】
  朱棣对此早有准备。
  早在汉武帝话题,见到汉昭帝向汉武帝报天灾之事时,他就已经让钦天监整理出父皇时期所有的天灾讯息。
  此时只需要照着奏折从洪武二十五年开始念诵。
  ………
  编辑高丽的矿区地址时,秦念看到群里除了朱棣在作天灾预报,各朝皇帝照例展开多线交流。
  她甚至能从各个皇帝的发言中判断各朝改革的进展。
  可见所有同事都在完善自己的剧本。
  当然,祖龙依旧没出声。
  【系统:今日话题已关闭,全员禁言。】
  【甲方:明日话题:明成祖朱棣。】
  第126章
  【今日话题:明成祖朱棣。】
  【相关皇帝加入群聊:朱高炽、朱瞻基。】
  “凡四方万国之人, 罪无大小悉已赦宥,若兀良哈官民敬顺天道,许令改过自新, 仍前朝贡,听往来生理。”
  朱高炽告诉身边的大臣,如果不宽恕周边国家的罪行,这些国家的人没有容身之地,将来就会成为边患。
  所以他决定派遣使者向多次袭边的兀良哈送达敕书,允许他们改过自新,前来朝贡。
  与朝臣商议定下对兀良哈的敕谕时,朱高炽忽闻天有异象,连忙在左右的搀扶下走出宫殿。
  见到天幕之上, 赫然有着“明成祖朱棣”一词。
  ………
  吴氏诞下皇子, 取名为朱祁钰, 不久后,朱瞻基封吴氏为贤妃。
  去年皇长子朱祁镇出生,朱瞻基喜出望外并大赦天下。
  今年二月,他就将长子立为皇太子, 并在三月初一改立太子生母贵妃孙氏为皇后。
  “陛下!天有异象!”
  朱瞻基不喜异象之说, 但见太监诚惶诚恐之态, 还是移步走出贤妃的宫殿。
  竟是这般天象?!
  多次陪同太宗皇帝征讨蒙古的朱瞻基迅速冷静下来,并很快就看到次子朱祁钰之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