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第89章
  李弘面色苍白。
  “不能正视人性之恶”, “汉朝的前车之鉴”——
  他知道秦念在说谁:汉元帝刘奭。
  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其父汉宣帝刘询曾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也正如汉宣帝所言, 汉元帝被视为汉室基祸之主。
  “父皇,儿臣无能,请……另立太子!”
  李弘不愿成为乱唐之主!
  李治第一反应就是要拒绝,皇后却已然道:“陛下,弘儿体弱,不应操劳。”
  武照已经被秦念点醒。
  她同样疼爱弘儿,但诚如秦念所说,弘儿……确实过于柔仁。
  ………
  “那个信以德治国的蠢货?”
  刘彻自言自语,但此事与他无关。
  刘据、刘弗陵都不会信什么以德治国。
  ………
  刘询隐有不安。
  此前秦念说“以德治国”时点名刘秀。
  显然, 这个皇帝指的就是他与刘秀之间的皇帝。
  再看刘奭在声誉榜上的排名……
  刘询有点怀疑这个“汉朝的前车之鉴”就是指他与皇后的长子刘奭。
  ………
  李世民依旧没有发言。
  此前他询问时, 雉奴就沉默以对。
  他不想为难雉奴, 不如等雉奴先处理好太子之事。
  或许大唐就不会被武曌篡位。
  【李治:……当立谁为太子?】
  皇后已经作出决定,李治只得接受。
  他也不想让阿耶为此事费心。
  弘儿体弱,改立太子之后就不必“劳累烦心”,常伴他与皇后左右, 也是好事。
  【秦念:武曌啊。横竖十一年后你就打算禅让她, 只是被宰相劝住了。搞不好她登基的想法, 就是你给撩拨出来的。】
  天知道秦念当初读到这段历史时有多震惊。
  她当时甚至怀疑自己看的是盗版的《旧唐书》。
  上元三年,“高宗以风疹欲逊位”,宰相郝处俊反驳“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
  秦念读了数遍,确定李治的意思就是要禅让给武曌,而不是禅让给儿子后由武曌摄政。
  郝处俊才会回答:
  “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 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 传之子孙, 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
  ——李渊李世民打下的天下,不是你打下的天下。你应该传给子孙,而不应该把国家交给别人,偏心天后的家族。
  所以她怀疑武皇以六十七岁的高龄登基为帝,就是这次唐高宗欲要“逊位”的操作帮武皇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至于这段是不是武皇改史的结果,秦念认为不太可能。
  因为那段话结合上下文,分明就是否定武则天即位的合法性,甚至否定唐高宗禅让的资格,明显不利于武皇。
  武则天给自己找的即位理由也没有“先帝欲禅让”这一条,而是伪造谶语。
  更别说还政李唐之后,假如这些都是她编的,后世的唐皇也该改回来。
  至于唐高宗为什么起这种念头,秦念怀疑是永徽四年时,睦州陈硕真起兵造反,自称为文佳皇帝。
  虽然起义很快就被平定,但——
  陈硕真是史上第一个自称为皇帝的女性。
  【李世民:雉奴,你在做什么?!!!】
  【李治:……】
  李世民眼前一黑!
  他承认武曌的声誉排名足以说明他的能力,但这也不该是雉奴禅让的理由!
  等等。
  李世民定睛一看,发现秦念说的是“她”。
  再想到雉奴与武曌皆称李弘为“弘儿”,甚至是武曌先询问李弘的病因,李世民脑中浮现一个不应该的猜测。
  ………
  武照震惊地望着陛下。
  陛下欲要禅让她?
  李治同样震惊,震惊之余是完全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天幕上的阿耶、也不知该怎么面对皇后及百官。
  未来的自己究竟在想什么?
  难道皇后篡位,其实是得他的认可?
  此时的文武百官更是目瞪口呆——陛下要禅让给皇后?!
  【刘彻:她?】
  【秦念:对。】
  刘彻再度看向声誉榜,确定武曌之名就在前九。
  汉室皇帝声誉超过武曌之人,也就唯有三人。
  此时刘彻不得不想到一个问题:
  假如吕……
  【刘邦:女子亦可为帝?】
  刘邦瞬间头皮发麻。
  他此前想的是在恒儿亲政之前,将社稷先托付给皇后。
  结果这武曌是女子之身为帝?
  看她与李治的熟稔,这武曌怕不是李治的皇后?
  如今吕雉见到武曌之事……
  【朱元璋:武曌是李治的皇后。汉高祖,你是该想想如何阻止吕雉篡位了。】
  【刘邦:……】
  朱元璋冷笑。
  此前秦念说起提升女子的地位,他就颇为不赞同。
  其中就有武曌篡位、还欲要将皇位传给武家侄子的原因。
  现在他倒想看看,刘邦要怎么处置吕雉之事。
  ………
  刘恒已经入京,陛下本欲以护如意一般庇护已被立为皇太弟的刘恒,但他婉言拒绝。
  他拒绝陛下好意,是因为阿母送别之时,叮嘱他务必少言少行,不可有任何违逆太后之举。
  “恒儿,哪怕太后要诛杀我,你也不得为我求情。否则你就算救下我,我也会撞死在阶前!你、你可明白?”
  刘恒明白,陛下护不住他。
  唯有听命于太后,才有一线生机。
  吕雉看了眼坐在身侧依旧恭敬的刘恒,再度望向天幕。
  她可以借“太后”的身份掌控权势,但篡位登基——
  要以太后之身篡位,绝非易事。
  皇室宗亲、文武百官皆是阻力,武曌必然在朝中根基极为深厚,才能顺利登基。
  李治既然有禅让之意,则武曌必然早就以皇后之身参政。
  【李世民:雉奴!说话!】
  “说话!”
  小李治亦能“理解”天幕之言,以为阿耶是在对他说话。
  李承乾直接捂住弟弟的嘴。
  长孙皇后冷着脸:“承乾,将雉奴抱过来!”
  李承乾抱着雉奴退了几步:“雉奴才三岁,他还小,不懂事!”
  长孙皇后咬着牙:“正是因他还小,还来得及教导!”
  ………
  “儿臣现在并无此意。”
  此话一出,就被天幕认定为谎言。
  李治:“……”
  武照不敢置信。
  此前秦念说起此事时她就感到震惊,但随即想到秦念获知历史靠的是史书与“考古”。
  她怀疑是自己登基之后,刻意伪造陛下欲要禅让之说。
  如今看来,竟是陛下真有禅让她的想法?
  【朱元璋:李治无言,应是想要否认此事,被天意视为谎言,未能道出。】
  秦念警觉。
  嗯?
  “天幕”居然还有这样的隐藏设定?
  谎言无法道出?
  【李治:……】
  半晌,武曌笑了一声:
  “雉奴……”
  【李世民:雉奴,你为何有此意?】
  盛怒至极,李世民反倒冷静下来。
  他现在就想知道雉奴在想什么。
  唯有对症下药,才能打消雉奴这个想法。
  若是不能……
  李世民再度看了眼“武曌”之名。
  那就只能问出武曌是何人。
  秦念或许不会回答,但朱元璋不喜女子当政,应不会替她隐瞒。
  至于雉奴所在之朝,就只能是他如汉高祖禁止窦太后干政一般,强令武曌不得干政。
  【李治:……】
  看到雉奴继续沉默,李世民皱起眉头。
  雉奴为何不解释?
  【秦念:因为李治替你负重前行,年仅三十三岁就风疾发作,而且比你严重得多,发作时甚至目不能视,好在有武曌这个皇后替他分担政务。】
  【秦念:现在他已经被病痛折磨六年了。】
  秦念看似是为李治说话,实则是为武曌美言。
  不然李世民的剧本里,武曌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倒是李治的剧本很神奇,居然是年仅三十九岁就有禅让的念头?
  这让秦念想起《新唐书》的一段记载。
  《旧唐书》是后晋所编写,由于大量抄录唐代史料,文笔显得有些粗糙。
  也正是缺少史官的“加工”,秦念才更愿意相信《旧唐书》的记载。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编纂,秦念对它的记载不是很信任,认为也就比《资治通鉴》可信一点。
  但在上官婉儿祖父上官仪之死的记载上,《旧唐书》只写了“下狱而死,家口籍没”,另外相当隐晦地记载:
  “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