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赵匡胤:这是朕的过错,是朕不该为私情纵容他!!】
  【秦念:他是皇后的弟弟,所以你放过了他。那恭喜你,你和你的孝明皇后,都因为王继勋这两大罪行被后人追着骂。】
  秦念当然是在危言耸听。
  事实上知道这事的人不多,也没人会责怪早逝的孝明皇后。
  但秦念必须这么说,才能让各朝的皇帝掂量着:
  因为顾念死者的旧情去饶恕罪人,那么罪人的罪孽就会被后人算在自身以及这个死者头上。
  【赵匡胤:孝明皇后早逝,她不知此事!】
  【秦念:她冤,还是被脔割而死、被杀食的上百人更冤?】
  【赵匡胤:……】
  赵匡胤悲痛不能言。
  而各朝的皇帝也都受到警示。
  朱元璋脸色铁青。
  庇护亲人有何不对?秦念为何如此不依不饶?
  【秦念:冗兵之后是冗官。你朝冗官的俸禄在财政支出的占比甚至超过了军费。】
  【赵匡胤:……为何?】
  骤然又回到国政,赵匡胤强打起精神。
  殃及孝明皇后非他之愿,如今也只能斩杀王继勋等人以谢天下。
  还有给予那些无辜死者的家人以财物,抚慰死者。
  【秦念:赵光义一朝,执政仅二十一年,科举制录取进士就录取近千五百人,以及考进士多次不中特赐本科出身的特奏名两三千人——唐朝到灭亡也才取了七千多人。】
  【李世民:……】
  【赵匡胤:……】
  赵匡胤猜得出光义为何如此。
  得位不正,试图以此笼络天下士人之心。
  难怪光义明知折杖法之弊,却没有对其作任何改动。
  既然要笼络人心,又哪里会改动于官吏有益的折杖法?
  第87章
  【秦念:因为得位不正, 他还大规模封赏功臣的亲属为官,数量也有数千人。】
  【秦念:他这么做应是为了让自己提拔的官吏取代你朝的官吏,又由于提拔的几乎都是文臣, 文官垄断官场,彻底塑造大宋重文抑武的风气。】
  【赵匡胤:此番不会再有此事。】
  秦念没有说宋太祖搞职权分割、官职分离也会导致冗官,但这已经是代价最小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且大宋的财政完全能够负担得起这个程度的冗官。
  假如赵光义完全照抄宋太祖的政策,冗官还真不至于到后期那个地步。
  【秦念:冗官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出在你的流民安置政策,招抚了大量流民充任的胥吏。】
  【赵匡胤:朕已知此策之谬误,往后必皆用“以工代赈”之法替换。】
  赵匡胤在认错,最焦躁的却是朱元璋。
  宋朝最严重的三冗问题,其中的冗兵冗官竟然都与宋太祖一句“唯养兵为百代之利”有关。
  而他朱元璋, 可是在二十几年前就开始编纂《祖训录》。
  大明亡于异族, 难道也和他留下的祖训有关?
  这个疑问甚至都不能算疑问。
  就目前所见, 朱元璋就已经意识到“低薪养官”“富养宗室”极有可能遗祸后世。
  【秦念:冗官形成巨大的利益集团后,后世宋帝有人想要变法,也无法功成。】
  【赵匡胤:德昭!】
  【赵德昭:我必遵父皇之意!】
  见秦念道出大宋的种种弊病,赵德昭反而安心。
  他最怕的就是什么都不懂, 反而伤国之根本。
  如今得知弊病所在, 他就有了治政的目标。
  【秦念:赵匡胤, 后世并不认为你能和二凤比肩。】
  【赵匡胤:朕知道。】
  前四人中,唯有他不是“千古一帝”。
  秦念将大宋许多问题点出,不留半点情面。
  但赵匡胤对他并无怨言。
  他清楚一旦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再结合秦念谈其他皇帝时的各种政策,大宋的国力必然迎来暴涨。
  【秦念:但在文治上, 朕认为你要高于二凤, 说是朕之前的第一人也不为过。】
  富宋的富, 就是宋太祖最大的文治——
  宋时工商农的地位皆远超其他封建王朝。
  赵匡胤没能跻身千古一帝,完全是武功拖累文治。
  更令人惋惜的是宋太祖并非没有实现武功的能力,而是他死得太早。
  以宋之富,若是能配上大一统的武功,“唐宗宋祖”或许真能算作并列关系。
  但即便武功不够,凭借为富宋奠定基础、终结五代十国重塑人伦道德,也足以让赵匡胤跻身声誉榜前九。
  【赵匡胤:这……朕不敢当。】
  【李世民:朕亦觉文治不及你。】
  看到赵匡胤种种富国之政,李世民自叹弗如。
  秦念曾言农工商的相互促进,他对此虽极为欣赏,却也还是颇有顾虑。
  直至今日看到赵匡胤的治政之后,李世民才明白这种相互促进有着怎样可怕的潜力。
  宋朝没有完成大一统,太原以北皆在异族掌控下,疆域远不及大唐的一半。
  却有着三倍于大唐的富裕!
  若不是赵光义弑兄篡权,在这样富裕的财力支撑下,加上赵匡胤部署北伐时的表现——
  赵匡胤治下,宋朝必不会仅限于中原之地。
  【刘彻:秦念,你自认文治武功皆居首位?】
  刘彻很是看不惯秦念的自负。
  【秦念:不,朕只是文治居首,武功居首者只能是祖龙。】
  秦念当然得认为自己文治第一,不然怎么配得上民心榜首的位置?
  至于为什么说武功居首为祖龙,那当然是因为“始皇帝”。
  有人认为大一统思想早已有之,故而始皇帝不能被赋予“大一统”功绩。
  郡县制也是早已有之,始皇帝一统六国也不过是继承六代秦王遗泽。
  这话说的,就好像是个人都能替换嬴政当这个始皇帝。
  时势造英雄这话没错。
  但那也得本身是英雄,才能为时势所造就。
  换做他人,真能一统天下并选定郡县制治国,彻底改变华夏进程?
  统一六国,在分封与郡县的抉择中选定郡县制,以大魄力统一文字与度量衡,以秦法重定华夏秩序者——
  始皇帝。
  嬴政。
  【嬴政:……】
  嬴政嘴角上扬。
  【刘彻:秦朝的疆域还没汉朝广阔。】
  刘彻并非不认可始皇帝的武功,只是不服秦念将文治武功居首者皆归于秦。
  【秦念:开创的功绩远高于继承。】
  【刘彻:……】
  “所谓千古一帝,其必有突破时代限制的开创性功业。汉武帝的功业,在于为华夏铸魂。”
  想起自身被后世定论为千古一帝,也是因为“开创”之功。
  刘彻无法反驳。
  【刘秀:文治居首,秦皇时期亦富于宋?】
  刘秀也就尝试着问一下,本以为会为天幕所阻。
  然而就如他此前所猜测的那般,天幕的规则限制越发宽松。
  【秦念:比宋富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方面,朕之一朝,如今最大的文治功绩是文盲率降到六成以下——十四岁以上识字不到千字者视为文盲。】
  文盲率,文盲占据人口的比例?
  秦念一朝,每十人就有四人认识千字?!
  此刻各朝皇帝都懵了。
  在此之前,他们都认为武功自是比开疆拓土,文治应是比较各朝富裕程度。
  可秦念却骤然拉出一个他们未曾设想过的文治计算方法。
  文盲率?!
  此时众人都想起了秦念的科举制——
  那些遍及各地的里学。
  ………
  秦念编造文盲率为六成以下,是参照开国时文盲率为80%,而1964年为38.1%,取中间值。
  网上说明朝的文盲率在70%-90%,假设这个数据属实,秦念编的“六成以下”就不足以证明自己文治第一。
  但这个数字没提文盲的标准。
  事实上史学界至今没能确定清朝的文盲率,就更别说距今更久远的明朝。
  ——清朝识字率低于1%为误传,那是新式学堂学生的占比。
  秦念可以确定:以识千字为标准的文盲率,六成以下就足以碾压所有封建王朝。
  1930年的《寻乌调查》记载:“女子可以说全部不识字,全县女子识字的不过三百人”。
  这是农村的数据,但封建王朝的农村人口占比在90%以上,低于10%的城市人口对总体数据影响不大。
  据此可以判断,封建时代女子的识字率可以忽略不计。
  而男子的识字率最乐观也就30%(三名男子中就有一人认识千字),不乐观那就是《寻乌调查》的“识字二百”只占百分之二十,要是标准提高到识字一千,那就更低。
  男女一同计算,各朝文盲率就必然高于85%,大概率在90%以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