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秦念这里用了一点话术。
  唐朝的农民起义那是真玩命,但宋朝喜欢“招安”,很多“起义”的目的并不单纯。
  甚至不乏地方官吏与“起义军”勾结,再行“招安”的操作。
  但这不重要。
  她看出赵匡胤的扮演者是在给她垫话,目的肯定是改写宋朝的文官剧本。
  【赵匡胤:我朝往后不得有“八议”“刑不上大夫”之说,一切罪行皆依照律法论处!】
  【赵德昭:遵诏!】
  【秦念:朕再补一个建议:等到国家财政富裕至足以高薪养廉之时,就应提高对官吏、将士的待遇,并收紧律法为贪赃从重。】
  【朱元璋:高薪养廉?】
  朱元璋不解。
  他认可贪赃枉法不能轻饶,如今他就是这么做的。
  也正是知道宋亡于过于优待官吏,故而大明的官吏俸禄远低于宋。
  【秦念: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具体原因等到你的话题再说。】
  不是说明朝就没有廉洁的官吏。
  比如海瑞就是著名的“海青天”。
  但那是因为海瑞属于极为难得的生性刚正的官。
  没有高到一定境界的道德水平以及过硬的身体素质,很难在明朝当清官。
  【朱元璋:……】
  即便秦念还没有细说,朱元璋已是脸色铁青。
  “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
  大明这些杀之不绝的官吏,难道是他的错?
  【赵匡胤:高薪养廉,朕记下了。】
  作为一个了解人性的皇帝,赵匡胤不需要秦念细说,就知道此言实为至理。
  大宋两朝的吏员将士皆喜,但许多高官显贵的脸色就相当难看。
  “高薪养廉”——
  高薪之下,他们想要私下结党的难度就会陡升。
  这秦念果然是暴秦之后!
  ………
  李世民再叹。
  叹的是“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
  大唐如今给官吏的俸禄高吗?
  比宋穷三倍,连赵匡胤现在都不能高薪养廉,显然大唐也不可能。
  自天幕出现,李世民发现治国的难度正随着话题的增加而增加。
  虽叹,但更多的是喜。
  比起不明不白地埋下亡国的隐患,不如在他治政时就将这些问题尽可能予以解决。
  如此,交给雉奴的天下才不会隐患重重。
  大唐的万民也将不再那般“苦”。
  【秦念:你朝亡国,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三冗。】
  第84章
  【赵匡胤:何为三冗?】
  【秦念:冗兵冗官冗费。冗费中包含给异族各国纳贡的钱——这保护费只要不再变成大怂就用不着交。】
  其实冗费中的保护费占比极低。
  但秦念不打算这点说出来, 毕竟说出来就是给宋朝挽尊,这种尊严实在没必要挽救。
  【赵匡胤:……】
  异族、各国?
  后世的大宋交保护费的对象还不仅一国?
  秦念曾解释过保护费的含义:
  “保护费,保的是他们不被攻打的费用, 能收多高就收多高——无法治理的地方,可不代表不能派兵去摧毁。”
  大宋成了需要用保护费来乞求不被攻打的国家?
  赵匡胤深吸了一口气。
  真就是“大怂”。
  【秦念:冗兵。一在赵光义“制图授略,文臣监军”的治军理念下,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只能不断扩张军队。】
  【赵匡胤:……】
  再次被提及的赵光义脸色苍白。
  他知道自己在治军上的名声,或将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要难听。
  大宋两朝皆是。
  不,是看得到天幕的各朝皆如此。
  【秦念:二在你的“守内虚外”。禁军主力驻守京师,地方军队孱弱,却又需要在边境屯重兵来防御异族。】
  话是这么说, 秦念也知道宋太祖的“守内虚外”是时代背景下的不得已。
  以五代十国篡位的频繁程度, 实在是不能指望武将的忠诚。
  开封又没有山河屏障, 就只能加强禁军以护中央。
  【赵匡胤:秦皇有何建议?】
  赵匡胤也知此事用不着解释,秦念必然知道原因。
  若秦念能够给出好的建议,对他而言是件好事。
  只希望别是建议迁都。
  迁都不是不行,而是费时费力, 必然耽误北伐进程。
  在得知辽国萧绰是英主之后, 他就愈发迫切想要尽快攻灭辽国, 至少要拿回燕云十六州。
  让德昭面对青史留名的萧绰,赵匡胤实在不放心。
  【秦念:学刘彻。】
  【刘彻:?】
  【赵匡胤:还请详言!】
  不是迁都?
  赵匡胤眼前一亮。
  不愧是秦皇,总会有其特殊的处置之法!
  【秦念:精兵不是养出来的,是打出来的。你朝的禁军越往后越弱,面对异族甚至达到了闻鼓溃逃的地步。】
  【赵匡胤:朕此时的宋军是常胜之军。】
  看到“闻鼓溃逃”四个字, 赵匡胤才明白秦念此前为何说雍熙惨败致使大宋转攻为守。
  如此孱弱的禁军……还能叫做禁军?
  不管如何, 赵匡胤必须先为此时的宋军辩言, 否则秦念此言将会使得士气低落。
  【秦念:朕让你学刘彻,是指训练更多精骑主动袭扰辽国——宋辽之战的胜负最终还是得落在骑兵上,你朝现在的骑兵数量,少了。】
  赵匡胤统一中原时的对手是各种割据政权,兵力以步兵为主,骑兵数量明显不足。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太祖曾设封桩库,打算积蓄满“三五十万”就向辽国赎回燕云十六州。
  ——《王文正笔录》中记载的是“三五百万”。
  如果不能赎回,就用这笔钱招募勇士,武力攻取。
  秦念觉得萧太后肯定不会同意赎买,宋朝想要拿回燕云十六州,就只能武力攻打。
  【赵匡胤:秦皇应知朕之顾虑。】
  赵匡胤的顾虑,就在于不敢把军队彻底交给某个武将。
  汉武帝的帝国双璧若是出现在此时,那就是谋朝篡位的最大威胁。
  这种需要长途奔袭的精骑,必然不可能经常换将。
  不能换将,就有篡国之危。
  【秦念:“袭扰”,没让你宋骑去封狼居胥。就你大宋被燕山山脉封锁的现状,也不可能组织万骑去袭取辽国五京。】
  【秦念:千骑为营即可,目的就是练兵,各营之间可相互独立。待到幽州之战,就得指望这些骑兵能够防住辽骑绕后。】
  高梁河之战赵光义输得那么惨,就是因为辽骑的绕后增援。
  赵光义严重低估了辽骑的支援速度。
  反正是纸上谈兵,秦念说得毫无压力。
  说白了,她针对解决“禁军主力驻守京师,地方军队孱弱,却又需要在边境屯重兵来防御异族”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
  把辽国干掉后,就不需要再在边境屯重兵防范辽国。
  ………
  看到“封狼居胥”,刘彻很是得意。
  不过看到“燕山山脉封锁”,他就意识到局势不对。
  这宋朝竟然是被异族堵在燕山之内?
  此时的燕山指的是原燕国的低山丘陵,但联系赵光义毁太原城,再结合“不可能组织万骑去袭取辽国五京”——
  不难猜出宋朝的具体疆域。
  中原的屏障竟然落在异族手中?
  ………
  李世民骤然色变。
  他此刻才确定宋朝的处境!
  此前只知“太原”“幽州”等地名,只当宋辽呈交错之势,不想竟是中原屏障已然变成异族的屏障!
  这不就是中原对异族门户大开?
  ………
  千骑为营?
  赵匡胤略作思索,发觉此事大有可为。
  只是千骑,远不足以对中央形成威胁,甚至难以攻占小城。
  这千骑之兵,也不可能生拥立千骑之将的心思。
  以千骑袭扰辽境……
  此时正逢大宋收复江南,辽国来使求和。
  宋辽已缔结和约。
  但天幕一出,宋辽必有一战的消息肯定会传到辽国。
  攻灭太原之战必须提前!
  赵匡胤已然作出决定。
  【赵匡胤:曹彬、党进、潘美……】
  秦念懵了下。
  她不明白赵匡胤怎么就开始大点兵了。
  是打算让这些武将去领千骑精兵?还是要这些武将推荐千骑营的人选?
  可越往下看越不对劲。
  嗯?
  这是要打太原?!
  开宝八年正是大宋灭南唐之战。
  赵匡胤不太可能两线作战,那就是江南已定。
  但李煜投降的时间已经是开宝八年十一月,所以赵匡胤的时间最晚也就是十二月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