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别的顶级武将是得到君王全力支持,如秦昭襄王嬴稷亲赴河内郡动员全国民力,以援白起的长平之战。
  这是国力与武将相互成就的巅峰之战。
  韩信的所向披靡,却多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弱,就是弱在国力。
  这就不能说韩信是国力成就的将军。
  兵仙一词,只有韩信,也只能是韩信。
  没有他两次为刘邦供给精锐军队且威胁项羽后方,刘邦可真不一定挡得住项羽的猛攻。
  【刘邦:成皋为重地,无成皋不可控敖仓,唯有占据成皋才能断楚军粮草。】
  刘邦无法辩解,只得转移话题,说成皋的重要性。
  至于夺韩信之兵……
  韩信是他的部下,韩信的军队就是他的军队。
  他调走自己的军队有什么问题?
  想是这么想,说是不敢说。
  自己都觉得心虚的话,说出来只会被天幕视为谎言。
  【秦念:你就没想过你的使者能够轻易调走韩信的兵,而你假扮的使者可以在他未醒时直接进卧室拿走印信兵符,意味着他丝毫没有谋反的想法?】
  【刘邦:……朕知韩信之忠。】
  韩信再度握紧拳头,眼中全是怒火。
  天幕禁止谎言。
  既然刘邦知道他的忠诚,为什么要如此对待他?
  【刘邦:但朕不能相信韩信之忠。】
  【刘邦:以天下为赌注,赌韩信不会思变。】
  【刘邦:朕不敢信,也不能信。】
  因为对忠臣的不公,刘邦的民心一直在下降。
  但在此刻,虽未回升,但已经止跌。
  韩信的军事天赋越是断层领先,也就意味着刘邦越缺乏与之对抗的将军。
  一旦韩信决意谋反,大汉必危,天下必乱。
  韩信闭上眼。
  再度睁开,怒火尽散。
  原来如此。
  竟是如此。
  他看懂了,也明白了。
  但,无法释怀。
  【秦念:第三次夺兵权,是楚汉之争的最终战:垓下之战。韩信领三十万军大败楚军后,“高祖袭夺齐王军”。】
  刘邦说得很有道理。
  但秦念对兵仙的偏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就算理解刘邦的“不敢信不能信”,她也还是想要把韩信遭受的委屈说完。
  当然,主要是为了水时长。
  不对,这不能算水,这属于正常的工作内容。
  【秦念:这个先不论,先说说垓下之战以前,为了让韩信出兵,你许诺了多大的疆域?】
  第40章
  【刘邦:……】
  刘邦抹了把脸。
  虽然他不怎么在乎个人声誉, 但他的声誉关系到整个汉室的声誉。
  若是正常的皇帝,必然不可能为武将如此不平。
  只应以韩信谋逆身死之事,警示后世武将为臣之道。
  但这个秦念明显不正常!
  太过肖似始皇帝, 自信到完全可以说是自负。
  他明知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为天下臣民所知。
  却执意将君王的过错如此清晰地袒露出来,俨然是鼓励臣民不平则反。
  是了。
  秦念不仅不担忧有人造反,甚至不在乎改朝换代!
  纯粹的疯子。
  【秦念:“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覆盖战国时期齐楚两国的核心地带,将近汉初疆域的四分之一,是其余诸侯王封地加起来的总和!】
  刘恒小口喝着温水,眼睛直直地盯着天幕。
  自陈以东傅海!
  可义父最终却只得到楚地,改封为楚王。
  ……现在连楚地都没了, 只剩淮阴县。
  各朝读书人大多知道韩信之名。
  但直到此刻, 许多人才突然意识到韩信对大汉的功绩究竟有多高。
  ………
  关于挟制称王, 秦念在读史时并不觉得韩信这一举动很突然。
  韩信灭赵之后,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派使者说降燕国。
  随后“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 乃立张耳为赵王”。
  也就是张耳的赵王之位, 是韩信为他请的。
  但李左车的建议中并不包括立张耳为赵王, 只是建议“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
  秦念有理由怀疑李左车的真正目的,是建议韩信借此自请封王,但韩信却是为张耳请封。
  ——就算李左车不是这么想的,力劝韩信叛汉的蒯彻应该也会劝韩信自请封王。
  以韩信连樊哙周勃都看不起的傲慢态度, 他也不像是会为张耳请封的人。
  那就有可能是韩信拒绝了李左车的好意与蒯彻的建议, 通过为张耳请封赵王的方式, 别扭地提醒刘邦该给他封王。
  但刘邦装瞎。
  这时候蒯彻大概率会拿刘邦装瞎的事实可劲劝韩信,于是就有了攻取齐国之后,韩信向正在被围的刘邦自请封“假王”。
  两次请封的理由甚至极为相似,都是为了“镇国”:
  请封张耳,是为了“镇抚其国”。
  自请封假齐王,是“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不过这只是猜测,且依据不多,秦念也就不好放在群里说。
  【秦念:垓下之战后你夺其兵权,所作的承诺直接作废,还将他从已经经营一年的齐地改封至楚地——刘邦,换作别人这么对你,你对这个人会是什么态度?】
  在这个时期,诸侯王对封地有着高度自治权,是法理上的“国中之国”。
  有封地的韩信,对于汉高祖而言,威胁程度都不只是翻番的问题。
  秦念能够理解楚汉之战一结束,刘邦就迫不及待地收回兵权,背弃承诺,并立即更改韩信的封地。
  她不能理解的,是韩信对刘邦的作为居然没有怨言,甚至还在幻想君臣相得。
  韩信居然还敢在刘邦伪游云梦泽的时候,独自一人去见刘邦!
  只能说他真的太在乎那段“解衣衣我”的君臣之情。
  【秦念:哦,不用假设。项羽把本该“入关者王”的你封到巴蜀汉中,将关中分给三名秦将以遏制你。】
  【秦念:“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只是你打不过项羽,被萧何他们劝下来了。】
  【秦念:但韩信打你,那真是有手就行。】
  【刘邦:……】
  秦念的连续发言,让群内诸帝皆寂然。
  他们顾虑重重,不可能如秦念一般替韩信说话。
  秦念之言句句属实,也没人能帮刘邦开脱。
  就连刘姓的皇帝都无法为汉高祖辩驳。
  字字为真,字字不作假。
  【嬴政:朕必会善待韩信。】
  唯一附和秦念所言的是始皇帝嬴政。
  也只能是他。
  未满十岁的韩信正与阿母一道前往咸阳,是由淮阴县县尉亲自带领精兵进行护送。
  由于韩信尚幼,遇水则行舟,陆路则是缓行的马车。
  “大王说会善待我。”
  小韩信开心地与阿母炫耀。
  韩母眼睛泛红:“你要好好效忠大王。”
  如果没有天幕,她的信儿将会受多少委屈?
  【秦念:祖龙,韩信必不会让您失望。】
  帮韩信回答祖龙,应该能让祖龙剧本里的韩信过得更好一点。
  之后秦念继续针对刘邦。
  【秦念:刘邦,你食言而肥,韩信没有怨言,也没有准备造反,甚至依旧很信任你,才会有你伪游云梦时的独自觐见。】
  【秦念:而此时楚国刚定,韩信击败项羽,太多楚人死在他手上,他巡行县邑时“陈兵出入”有什么不对吗?】
  【刘邦:……无不妥。】
  汉初时,诸侯王在其封地内本就有完全的军事自主权,陈兵出入就是韩信的权力。
  这就是为什么刘濞能够调兵二十万造反。
  直到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以“中尉如郡都尉”,才削减诸侯王的军权,取消独立军事指挥权。
  韩信“行县邑,陈兵出入”完全合法。
  楚国刚定,他巡行各县邑时也不可能不带兵。
  秦念问这话,当然是要引出韩信被废为侯的罪名。
  【秦念:“徙楚,坐擅发兵,废为淮阴侯”——解释一下?他怎么发兵的?发哪了?】
  【刘邦:……】
  解释不了。
  本就是故意加诸的罪名。
  韩信绷着脸,不想在义子面前失态。
  正是因为被诬受囚,他才会对刘邦极为怨恨。
  但韩信不知道,正是他丝毫不掩饰这种怨恨,才会让刘邦不得不杀他。
  一个对皇帝有怨恨的兵仙,谁能容得下他?
  谁敢留他性命?
  万一韩信被他的旧部救出长安,后果不堪设想。
  【秦念:史书上还记载,有人告韩信谋反,你问诸将,诸将说:“亟发兵,坑竖子耳!”】
  【秦念:来,说说看,是哪些将军敢这么大言不惭,要发兵攻打楚国坑杀韩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