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综合其它>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776节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776节

  特别是身后一直传来的“哗哗”流水声,那种《花样年华》的偷情感萦绕在自己的心头。
  然而,早就醉得一塌糊涂的方言还以为是龚樰喂自己水喝,第二天醒来,根本没放在心上。
  倒是对王朦提到的诺贝尔文学奖很是上心,诺贝尔奖的揭晓时间通常在每年的10月份。
  颁奖典礼则在每年的12月10日举行,这是为了纪念诺贝尔逝世的日子。
  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各项诺贝尔奖的提名名单相继出炉,方言赫然出现在榜单之中。
  一下子,引发国内外的轰动与关注,尽管整个文学奖提名名单的排名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但是国外有好事的赌场已经为方言开下了盘口,赔率仅次于西班牙国民作家卡米洛·何塞·塞拉。
  国内的《文学报》、《文艺报》等大大小小的文学界主流报纸,也争相地报道。
  但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名单的保密期为50年,保密期届满后才会公布提名名单等有关细节,这也意味着,在不排除相关人士主动“解密”的情况下,如果要核实新闻中提到的这些作家是否被提名,唯一的办法是等50年之后通过诺贝尔奖官方公布,目前能查到的也就是截至到1949年。
  至于媒体提到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名单”,其真实性其实有待商榷。
  不过老百姓可不在意真相,毕竟整个亚洲有且仅有一位华夏作家入围了这届诺贝尔文学奖!
  华夏文学牛逼就完事了!
  第767章 来不及悲伤了(二合一)
  “也就是说,你也不确定有没有被提名诺奖?”
  龚樰把切好的水果,摆在书桌上。
  “那也未必。”
  方言把视线从电脑屏幕转移到她身上,“以兰登书屋的关系网,应该能够打听出来。”
  龚樰问道:“是那个贾森爱泼斯坦?”
  方言点了下头,早先爱泼斯坦就跟自己商量着如何运作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通常而言,由3位到5位瑞典学院的院士组织一个诺贝尔委员会,从每年收到的二百份左右的推荐申请中选出15到20人,然后会经过反复地讨论,把这个名单还要缩短为5人左右。
  之后,诺贝尔委员会会把最后选定的5位作家的入选作品发给瑞典学院的院士们,让他们利用三个月的漫长暑期时光专门赏析这5个人的作品,等到了9月份,再关起门来,进行最后的讨论和投票。
  当然,这届诺贝尔文学奖的5个提名人里,的确是有他的一份!
  “这么说,岂不是你有五分之一的几率能被选上?”
  龚樰眼里顿时一亮。
  “看似是五分之一,其实毫无胜算。”
  方言把说给王朦听的话,又复述了一遍,就连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得主,也是42岁的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号称是“英国的巴尔扎克”,也是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就算没获奖,有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也很好啊!”
  龚樰细声宽慰,国内文坛里也没有几个作家获此殊荣。
  “至今只有林语堂、沈丛文以及鲁迅三位先生被提了名吧。”
  方言道:“当然鲁迅先生是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他觉得倘若获奖,反而会助长当时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地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影响会非常地坏,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以我们如今华夏文学的底蕴,其实并不比其他国家的文学水平差,倒是鲁迅先生对诺奖不卑不亢的态度值得学习。”
  “怪不得你对诺贝尔奖的新闻没那么大的兴致。”
  龚樰恍然大悟,“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
  “自然是多写几部,顺便熬一熬老头。”
  方言戏谑地眨了眨眼,同时敲击了下鼠标。
  紧接着,边上的打印机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吐出一张张稿纸。
  “这是什么?”
  龚樰拿了起来,定睛一瞧,上面写着《关于沪市国际a类电影节创办的倡议书》。
  “就是我之前跟你见过的,你也帮着看看,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就在上面署个名。”
  方言从果盘里拿起一块红柚。
  “好。”
  龚樰心知这是自家男人在给她铺路,到时候沪市国际电影节成立,就会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不管是作为沪市的一份子,还是上影厂,乃至沪市电影界的一份子,都是难得的荣耀!
  一想到这里,眼波潋滟,春水荡漾,整个人忽地往他怀里扑去,胆子大得不像平时的自己。
  ………………
  三天后,诺贝尔奖的结果陆陆续续地出炉,其中就包括诺贝尔文学奖。
  结果也不出方言的所料,获奖的是卡米洛·何塞·塞拉,一位73岁的西班牙作家兼诗人。
  给出的评语是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
  对方言抱有很大期望的人,一时间大失所望,就比如编辑部里的余华、王硕、钟阿城等人。
  石铁生小心地打量方言的脸色,好言安慰道:
  “岩子你还年轻,创作黄金期还长,将来肯定有机会拿下诺贝尔文学奖。”
  “是啊,方老师。”
  王硕补充了句,整个华夏文坛中新生代里,只有方言一人被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此外还身兼川端康成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一系列重量级文学奖,俨然是当之无愧的文坛第一人,整个文学界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与之比肩的,绝对是无人能出其右。
  “我倒不是在意这个。”
  方言摆摆手,“我想的是接下来该写什么样的作品,毕竟大众文学作品可拿不了诺奖。”
  “这话说得不假。”
  石铁生心里非常清楚,这些年方言过于专注于大众文学和电影剧本,在严肃文学上松懈了不少。
  钟阿城好奇道:“方老师是想听听我们的建议?”
  方言点了下头,想了解在场所有人目前的创作方向,或者正在写作的,毕竟对作家来说,灵感有时候是一个书名引发的,有时候可能是一个细节、一种直觉,甚至一句话都会引发写作的欲望。
  “我先来个抛砖引玉吧。”
  王硕直截了当地说,手头上正在写一部探讨父子关系的作品,名叫《我是你爸爸》,讲的是单亲父亲马林生跟青春期儿子之间的种种纠葛,要把这个生活窝囊的中年人的无奈无助、有心无力、心酸可笑的状态,统统写出来,算得上是“新写实主义”类型的。
  “以往的文学作品里,传统的父亲形象一般都是高大、坚韧、崇高。”
  石铁生笑盈盈道:“你倒是反其道而行之。”
  “这也算是挑战了父权。”
  方言摸了摸下巴,把目光落到钟阿城身上。
  钟阿城苦笑连连,说自己犹如被熬干了的药渣,暂时毫无创作灵感,没法提供思路。
  余桦见状,挺身而出,“我现在正在构思一篇叫《呼喊与细雨》的。”
  方言本以为写的会是《活着》,没想到是青春疼痛类的作品。
  写的是一个爹不疼、妈不爱的少年孙光林,多次试图获得亲情与友情的温暖,却一次次被孤立、被毒打、被羞辱,最终逃离令人窒息的环境,迎来自己新生活的故事。
  “这个恐怕并不适合岩子。”
  石铁生皱了皱眉,“当然我写的《我与地坛》,似乎也对你起不了什么帮助。”
  “这也未必,《我与地坛》不单单是对爱情、亲情、人生的种种思考,也在探讨命运和生死。”
  方言沉吟片刻,“我说不定可以从这两个中挑一个主题来创作,命运,生死,生死,命运……”
  ………………
  聊了半天,依旧是一无所获,毫无头绪。
  方言也不打算继续探讨下去,而是关心起石铁生和陈西米的婚事。
  “病治好了,你和西米准备什么时候结婚?”
  “我们两家的长辈前不久刚碰过面,日子定在12月份的黄道吉日。”
  石铁生笑吟吟道:“到时候给你们发请帖,你们可都要来,特别是岩子你这个大忙人。”
  “这还用说嘛,你的婚礼,我和小樰必须到场!”
  方言接着问到婚房。
  石铁生说这些年发的工资和奖金异常丰厚,再加上《触不可及》这种剧本稿费外快,在燕京买一套四合院,简直是绰绰有余,石父已经委托掮客中介,帮着在四九城里物色房子。
  “还物色什么。”
  方言扬扬手,说自己在雍和宫大街还有两套四合院,都离公司不远,干脆就匀给他一套好了。
  “这怎么行呢!”
  石铁生摇头拒绝。
  “就当做是我给你们两口子的结婚贺礼吧。”
  方言满不在乎,这年头的四合院哪怕不像80年代初那般便宜,也不过区区几万块而已。
  “不行!”
  石铁生仍然不肯接受,方言已经帮自己太多太多,就连这次去美国移植肾源的所有费用都是他自掏腰包,尽管对自己声称是慈善基金出的钱,但这一桩桩人情债却可能是他这辈子都还不完的。
  “按国营单位的职工住房分配制度,结婚的时候会分到一套房子,铁生你作为副总编辑……”
  方言好言好语地相劝。
  “岩子你就别说了,你要是送的话,我们俩口子都不答应。”
  不等石铁生开口,陈西米态度坚决地回绝。
  “那要不这样,我把房子卖给你们,这总没问题了吧?”
  方言打算以员工内部价的名义,给石铁生半卖半送一套四合院。
  石铁生和陈西米对视了眼,原本严肃的脸色渐渐舒缓,显然有几分意动。
  “这两天我就带你们去看看那两套房子,中意哪一套就跟我讲,然后就去房管所把过户手续办一办。”方言把目光投向在场的其他人,“你们也别闲着,到时候搭把手,帮铁生捯饬下婚房。”
  余桦、王硕等人爽快地答应下来,似乎早就盼着这么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