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综合其它>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671节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671节

  王硕说的这话,便是在座所有人都想说的。
  石铁生点头说,“你必须得去,群龙不能无首,你这《渴望》的总编剧可不能缺席。”
  方言思虑了一番,最终答应了下来,然而前脚刚同意,后脚耳畔边又传来余桦的声音:
  “另外,方老师,最近编辑部收到了不少媒体的电话,都想找我们做个有关《渴望》的专访。”
  “这些媒体帮了我们不少忙,在《渴望》开播之前,就积极主动地帮着宣传……”
  石铁生提醒了一句。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这个人情我们必须还。”
  方言环顾四周,做下决定。
  饶是众人做好了准备,但媒体的热情程度还是超乎他们的预料。
  单单是《燕京晚报》,就用了三个版来介绍《渴望》:
  “就像《好人一生平安》的歌词一样,《渴望》传达的是理想化企盼。每个观众对生活的渴望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剧中人物随着观众的思想和感情会形成不同的渴望,从而找到共鸣。
  ——编剧石铁生谈《渴望》热。”
  “许多观众被刘慧芳的无私大爱感动,但也有观众质疑:我就不信有刘慧芳这种人!
  现实中,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好人?鲁小威坦然回应:‘刘慧芳不是一个做人的楷模,如果把她作为一个模式就错了,因为《渴望》想歌颂的是一种道德规范——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监制兼总编剧方言谈《渴望》。”
  “为节省剧组资金,演员们不住宾馆饭店,每天凌晨起床前往拍摄基地,晚上8点多钟回家。赶上天气寒冷,却正好拍夏天戏,摄影棚内没有暖气,剧组给每人发了一个暖水袋。
  有一天李雪健拍完戏下场,别人问他,肚子上怎么有块红记,他低头一看,才发现是暖水袋烫起的一片红泡。
  ——《渴望》诞生记。”
  紧跟着,整个首都文艺圈也搭上班车,无《渴望》不谈,谈必及《渴望》。
  第652章 座谈会不能没有方老师(二合一)
  伴随《渴望》的热映,燕京电视台每天都会收到大量观众的来信和电话。
  大部分几乎都是“每天一集根本不够看,让隔壁看到了还以为他看不起,必须再加一集!”
  于是乎,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燕京台只好把每天一集,改成了一天两集。
  中央台见势不妙,自己苦心制作的《末代皇帝》在收视率上,被《渴望》无情地碾压,不得已之下,捏着鼻子向燕京台要到了电视剧的重播权,《渴望》也在中央台这样的大舞台中,大放异彩。
  “渴望热”的这股热度,热像病毒一样蔓延全国。
  扮演“刘慧芳”的章凯丽一夜间干掉朱菻、龚樰、刘小庆,堪称最红女演员——比足力健还红。
  当然,如此名气之下,章凯丽自然不可避免地被邀请参加《渴望》电视剧座谈会。
  此时此刻,她穿戴整齐,站在家门口犹豫再三,不敢开门。
  直到做好了心理准备,才终于推着自行车出了门,然而才骑了没多久,迎面撞见一群人。
  “哎呀,这人长的好像刘慧芳嘛!”
  “慧芳,是你吧?”
  “……”
  看到一群人围了过来,章凯丽心里格登了下,完了,被认出来了!
  “阿姨,我,我不是。”
  “你就是!”
  又一大婶冒了出来,一把就拉住了她的手,“哎呀真是慧芳你!”
  章凯丽百口莫辩,自从《渴望》火了以后,越来越多的观众把对善良淳朴的刘慧芳的喜爱,移情到了她的身上,这些天里,时不时地就有人寻到她家里,就像找刘慧芳帮忙一样找自己帮忙。
  “你说你怎么那么傻啊,放着好好的宋大成不嫁,非要跳进王沪生这个火坑里?”
  一大婶心疼地拉着章凯丽的手。
  八九十年代的观众,就是如此可爱,分不清演员跟角色,对角色的爱会移到演员身上,爱屋及乌,也同样,恨屋及乌,甚至夸张到受不了李雪建演的“宋江”,气的把电视机给砸了的地步。
  而像刘慧芳这种典型的妇女同志形象,自然是广受女性同胞们的喜爱和同情。
  就在章凯丽被团团包围之时,一个女人挤进了人群里,操着方言,语速极快。
  “俺是农村来的,想留京城工作,但政府不给办户口,你能不能帮俺个忙?”
  “啊?”
  章凯丽都蒙了,“这,这,我怎么帮啊?”
  “你人那么好,一定有办法的,俺求求你了!”
  正当女人厚着脸皮求助的时候,又有一大帮人听到刘慧芳在这里,也立马围了过来。
  不是想跟刘慧芳唠嗑,就是想找她帮忙,甚至还有两口子嚷嚷,“慧芳你给评评理!昨天说了他几句不该抽烟,好家伙,跟我吵了一宿。你给评评理,我说的有错吗?!”
  “……”
  章凯丽羞红着脸,落荒而逃,狼狈不堪。
  不单单是她,李雪建现在走哪儿都被叫大成,李程儒走哪儿都被叫李三斤。
  最惨的莫过于演“王沪生”的孙嵩,上街买菜,根本没人不卖给他,骑自行车上班,车胎总是会被扎破,改坐公交车也不行,有回被人偷摸踹了一脚,还被一大妈指着鼻子骂,
  “王沪生你巴拉巴拉……”
  估摸把看《渴望》攒下的气统统地都撒出来了。
  结果就是孙嵩半辈子都活在王沪生的阴影里,人到中年才拔出来,那时已岁月蹉跎,没灵性了。
  相比起来,冯原征比他幸运得多,起码能从“家暴男安嘉和”的泥潭里爬出来。
  当然,这也跟观众有关,80年代到千禧年间的观众,很容易分不清角色和演员,比如容嬷嬷。
  但随着电视剧行业的不断发展,到了2010年、2020年,观众还分不清,那不是蠢就是坏。
  而那些以角色为名,攻击演员本身的家伙,有一个算一个,要么脑残粉,要么是趁机发泄发泄。
  总之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
  与此同时,方言帮石铁生推着轮椅,和王硕、余桦等人提早地来到燕京电视台。
  毕竟,在座谈会之前,还有一个小型的锦旗颁奖典礼。
  众人迈入大楼,顿觉一片喜气洋洋,上到台长下到保洁,个个都在支棱。
  尽管燕京电视台这些年大出风头,靠着《我爱我家》、《大宋提刑官》等电视剧,丝毫不逊色于中央台,却无法跟《渴望》比拟,甚至有报纸定性“势必会成为八十年代末的文化标志之一。”
  文化标志,多宏大的词儿啊!
  一行人来到会议室,就见燕京台台长、鲁晓威、苏雅、郑小龙、冯小钢等人早早地到场。
  方言一亮相,立刻就如众星捧月般,被燕京台,以及电视艺术中心的人所簇拥着。
  “方老师,我们燕京台这回能在全国扬眉吐气一把,都多亏了您的出谋划策!”
  燕京台台长紧紧地握着他的手。
  “台长过奖了,千万别这么说,《渴望》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都是大家的功劳和心血!”
  方言把视线一一地扫向石铁生、余桦等人的身上。
  “对对对,要不是您几位创作出《渴望》这样的好剧本,哪里有我们如今的风光。”
  燕京台台长笑容满面。
  “我们台长说了,整个座谈会缺了谁,都不能缺了方老师和你们几位。”
  鲁晓威补充道:“要不然这座谈会根本就无法开。”
  此话一出,王硕、侣海晏、余桦等人一个个挺直腰杆,一脸自豪,仿佛这一切都不足挂齿。
  紧接着,在众人的注视下,方言和石铁生代表工作室,从燕京台台长的手中接过了写着“维护社会治安”的锦旗,虽说光荣吧,但大家都有点诡异,我一拍电视剧的咋还扯上维护治安了?
  “哗哗哗。”
  掌声如潮,响彻满屋。
  方言把手往下压了压,然后就见苏雅递来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稿子。
  “这是什么?”
  “报告啊,待会儿的座谈会上得好好地分享交流《渴望》能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这未免也太多了吧。”
  方言半开玩笑道。
  “不多,一点儿也不多。”
  郑小龙拿出厚厚一叠的报告,“自打《渴望》播出至今,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可真的太大了。”
  冯小钢连连点头,“我前些天从报纸上看到,燕京自来水公司意见挺大,因为接到很多投诉,反映供水不足问题,经调查发现,原来是在《渴望》播出的间歇,市民统一上厕所,导致供水不足。”
  “哈哈哈!”
  会议室里,顿时爆发出阵阵笑容。
  “还有还有,比这个更狠,津门的领导开会期间,忽遇电话轰炸,反映某区停电问题,群众表示看不了《渴望》,要求政fu立即解决,领导班子当即中止会议,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供电。”
  “这算啥!听说最近凯丽应邀去地方,一下飞机全是红毯,省里的领导亲自接见。”
  “燕京社会心理研究所搞了次调查,结果显示,有96.1%的人看过《渴望》。”
  “………”
  听着众人的议论声,方言才意识到自己还是大大地低估了《渴望》的影响力。
  光是这次座谈会的规模,就大不一样,除了燕京影视界、新闻界、评论界等100多号人参加,冀北、豫南、鲁东、津门等离燕京比较近的几个省市电视台,都派了代表参加,都想来取一取经。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