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综合其它>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532节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532节

  走廊里回荡着琐碎的脚步声,韩跃民来回踱步,龚樰、杨霞等人坐立不安。
  “你们别操心,给姐主刀的可是全国有名的妇产科专家,被誉为‘万婴之母’。”
  方言安抚着他们焦躁忐忑的情绪。
  过了一会儿,戴着口罩的主任和护士长从手术室里走了出来,“她的身体状态非常好,虽然差几天才足产,但不是什么大问题,建议顺产……如果没有异议的话,家属就签字吧。”
  “姐夫。”
  方言用手肘碰了下一脸懵圈的韩跃民,韩跃民猛地回过神来,签下名字。
  从82年开始,医院就有了家属或者单位签字的制度,再后来又改成家属或者关系人签字。
  而且在计划生育的年代,生孩子得有许可证,夫妻双方申请生育第一一个子女的,由所在单位或者居(村)民委员会审查,再经女方所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fu批准,发给生育证。
  没有生育证生育的,一律视为计划外生育。
  签完字后,主任和护士长等人转过身,脚步匆匆地往回走。
  手术室上方的“手术中”,很快红光闪烁。
  噔噔噔,韩跃民紧张地抖起了腿,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什么。
  方言拍了下他的肩膀,转移注意力道:
  “姐夫,有没有想好给孩子取什么名字?”
  “有,当然有,我听姐说,你们俩可是商量了好久对吧?”
  龚樰心领神会,配合默契地安抚杨霞、韩跃民等人的心情。
  一提到这个,韩跃民立马来了精神:
  “早就商量好了,算算出生的日子应该在立冬,所以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小名就叫冬冬。”
  “那大名呢?”
  方燕、杨霞她们纷纷投去关切的目光。
  “这不我本来想寒冬腊月嘛,干脆男孩的就叫韩冬,女孩叫韩月。”
  韩跃民很是无奈道:“可你姐说‘韩冬’听着像女孩的名字,所以改叫‘韩寒’。”
  韩寒!?
  方言瞪大双眼,大为震惊。
  韩跃民和杨霞等人面面相觑:“怎么了岩子,我们俩起的这个名儿有什么不对嘛?”
  方言假装咳嗽了声,“没有,挺好的,不过我觉得‘韩冬’的名字也不错。”
  “你也这么觉得不错是不是!”
  韩跃民拍了下手,谁说“韩冬”这个名字哪里娘了,这名字太棒了。
  众人紧绷的神经渐渐地松弛了下来,一直到手术室的红灯熄灭,大门再次被打开。
  韩跃民一个箭步冲了过来:“怎么样,怎么样啊护士?”
  “母女平安。”护士长解开口罩说:“家属可以进来了。”
  “呼~”
  杨霞、龚樰等人长舒了一口气,方言也放下心来,但略感一丝遗憾,可惜韩寒这名字用不上了。
  通常而言,顺产之后宝妈会留在产房。
  两个小时以后才送回病房,就是接受观察,以防各种不良反应和意外,甚至大出血。
  众人轻手轻脚地走入产房,就见摇篮里传出啼哭声,婴儿平躺着,皮肤皱巴巴的。
  一个个围着孩子转悠,龚樰两眼紧紧地盯着,温柔的目光里带着几分渴望和期待。
  “喜欢吗?”方言会心一笑,悄声地说,“要不咱们也生一个?”
  龚樰脸色涨红,轻轻地嗯了一声,声音很快地淹没在婴儿洪亮的啼哭声当中。
  第489章 全国青年作家座谈会(二合一)
  产房传喜讯的同时,《西游记》剧组在筹集资金上也传来好消息。
  李经纬慷慨解囊,爽快地答应以健力宝的名义,和韩跃民一同赞助300万资金,来助力《西游记》剧组完成剩余剧集的拍摄,双方很顺利地达成合作意向,并约好时间,在中央台正式签订《联合投资制作电视剧<西游记>协议书》,而好消息还不只这一个。
  “蜈蚣精”李鸿昌也成功地向中铁十一局化缘成功,同样以很优厚的条件,雪中送炭。
  这两笔赞助不仅仅解决了《西游记》剧组的燃眉之急,而且给杨桔赢得更大的创作空间。
  本来光靠李经纬和韩跃民投资的300万,剧组只能压缩剧集,忍痛删减掉5集左右的内容,但多了中铁十一局的赞助,就可以拍出整整30集的《西游记》,而并非是上辈子残缺的25集。
  而且在摄像、威亚、特效等软硬件上,方言和龚樰也统统无偿地援助《西游记》剧组。
  可以说,这一世的《西游记》,无论是资金、设备,还是人员、士气上,都将遥遥领先于前世。
  方言把支援《西游记》剧组的事交给龚樰,自己眼下有更重要的事,就是全国青年作家座谈会。
  11月初的香山,俨然是一片火红的海洋。
  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得像火焰一样,金黄、橙色交相辉映,就像一幅绚丽的油画。
  余桦、王硕、钟阿城等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作家,拾级而上,陆陆续续地来到指定的招待所。
  现代派、先锋派、寻根派、青春疼痛文学、民族地域文学等不同文学流派的人,齐聚一堂。
  方言早已恭候多时,和朱伟、陈晓曼等《人民文学》的编辑们洋溢热情地欢迎接待。
  “来来,我来给大家介绍,这位是写出《金牧场》、《黑骏马》等优秀作品的作家,张承志。”
  “这位是刘索拉,她的《你别无选择》可是如今时兴的青春疼痛文学的代表作。”
  “徐星,你不是一早就想认识她了嘛,索拉,他就是《无变奏主题》的作者。”
  “………”
  方言穿梭在人群之中,给彼此陌生的青年作家们相互引荐,拉近距离,打破隔阂。
  得亏之前《人民文学》和《收获》联合操办过一场西湖会议,这一回的香山会议筹备和组织起来,相当地得心应手,刘剑青、朱伟、王扶、王平之他们没有半点的手忙脚乱,几乎是面面俱到。
  整个屋子里,除了文学没有别的话题,也只有在文学的黄金时期才有这等的生机勃勃。
  就在此时,一个个头很高的男人挡在方言的面前,大圆脸,小眼睛,在众人当中鹤立鸡群,整个人透着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冷倨傲的气质,朱伟见状,压低声音,及时提醒道:
  “方老师,他就是写出《ls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的马元。”
  “你就是马元?”
  方言挑了挑眉。
  “我就是马元!”
  马元嗓门很宏亮,“方老师,我早就想和您见上一面,今天总算是见到您了!”
  此话一出,立马引来大部分人的注意力,一道道目光若隐若现地盯着他们,同时窃窃私语起来。
  “他就是马元?”
  “是他!就是他搞出了‘叙事圈套’和‘元叙事’的概念,在文学叙事探索上迈出了一大步!”
  听着细微的议论声,王硕悄声地问余桦:
  “叙事圈套我知道,什么叫元叙事啊?”
  “元叙事就是在的叙事过程中,作家从叙事的后台走向前台,直接参与叙述,揭穿中的虚构性,挑明里头的现实与虚构的关系,不像魔幻现实主义那样,虚虚实实,只能让读者来辨别。”
  余桦没好气地白了眼,“让你平时多留心点纯文学,别老想着通俗文学,你就是不听。”
  “我对纯文学提不起兴趣。”
  王硕撇嘴,“对他的叙事圈套和元圈套更不感兴趣,就不能正常点,写的那么晦涩给谁看呐?”
  “有不少呢,他弄出来的‘形式大于叙事’挺让人眼前一亮的,被很多先锋派作家推崇。”
  余桦道:“不过王主编、方老师、朱伟他们都挺反感的,觉得这是离经叛道、脱离群众。”
  “可不是嘛,依我看,他完全是写不好正常的,才专门搞这种旁门左道,标新立异。”
  王硕语气里透着一丝不屑。
  余桦诧异道:“你好像瞧他很不顺眼啊?”
  “当然啦!”王硕道,“你别看他表面对方老师服服帖帖的,但看那眼神儿,可傲得不行!”
  余桦顺着他的目光望去,“你别说,还真是,和你一样,喜欢门缝里看人,果然是同性相斥。”
  “什么什么呀,我这人傲归傲,但我对方老师可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佩的,苍天可鉴!”
  王硕伸出五指,赌咒发誓。
  毕竟作为方言的门下走狗,天无二日,自己只有方小将一个太阳!
  也因此,看到被先锋派作家簇拥和恭维的马元,竟敢凌驾于方言之上,试图成为众人的焦点,心里就很不服气,拉着钟阿城、余桦他们往人堆里凑,想要看看他到底有什么样的名堂。
  “你从藏省过来,真的是辛苦你了。”
  方言客套地说了番场面话。
  “还好,不瞒方老师说,我其实这段时间一直在燕京采风。”
  马元只回答了一半,另一半没说的是自己跟单位的领导彻底闹崩了,领导一怒之下让他以后不要来上班,然后就被他抓到了把柄,不是他自己不想上班,而是领导不让他上班。
  从此再也没上过班,工资照样拿。
  毕竟靠着《ls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在文坛狠狠地出了一把名,成为先锋派作家的标杆之一,也成了藏省文坛仅有的几个顶尖的作家,单位自然也舍不得开除,就放任他这么自生自灭。
  “在燕京呆了这么久,有什么感想吗?”
  方言投去问询的目光。
  马元说自己在燕京没有任何的创作灵感,反而在外飘泊得越久,就越想回到藏省去。
  方言道:“听起来藏省那片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高原,才是你创作的土壤。”
  “您说得一点儿也没错,在那里,我听到的、看到的,都跟城市里的环境不一样,每次路过那些朝拜、转经的藏人,我都会深深地震撼到,始终觉得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和藏省作比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