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综合其它>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517节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517节

  “燕子,快把咱家里的小推车拿过来!”
  “来啦!来啦!”
  方燕眼前一亮,先是配合杨霞,把方红扶回到椅子上,然后推着小推车,风风火火地来到门口。
  “呦,咱们家的大学生来啦!”
  方言用戏谑的口吻打趣道。
  “嘿嘿,哥,怎么样,我没有让您失望吧!”
  方燕昂起下巴,满脸骄傲。
  “那还用说嘛!”
  方言摸了摸小妹的头,“瞧瞧,这不给你兑现诺言了嘛!”
  当看到韩跃民从后座箱里搬出的纸箱子,方燕兴奋至极,蹦蹦跳跳道:“电脑?!”
  “要不是为了去取这俩玩意儿,多跑了趟友谊商店,我们也不会这个点才回来。”
  韩跃民摇头失笑。
  “谢谢哥!谢谢姐夫!”
  方燕脆生生地道谢,然后推着装满大包小包的小推车,迫不及待地往屋里跑。
  “燕子,小心点,这电脑可精贵了,千万别磕着碰着了!”
  韩跃民和方言相视一笑,紧跟在小妹的身后。
  杨霞看到儿子风尘仆仆的样子,心疼不已,边走向厨房,边说:
  “你们在这儿坐会儿,咱家马上就开饭!”
  “妈,再多炒一两个菜。”
  方红唤了一声,接着拆开一个个礼物,全是婴儿用品,从背带到奶瓶,从奶粉到玩具。
  此外,还有各种香江歌手的磁带,比如谭永林、张国榕、梅艳方、陈慧闲、张雪友……
  从84年开始,香江乐坛正式进入“谭张时代”,也就是第一个繁荣阶段。
  “我劝你早点归去,
  你说你不想归去……
  让风继续吹,不忍远离,
  心里极渴望,希望留下伴着你……”
  《风继续吹》在收音机里放着,方言单手托着下巴,笑看正忙着组装电脑的小妹。
  “岩子,咱们把刚刚在路上没聊完的话题,接着往下聊吧。”
  韩跃民压低声音道:“这101生发液的代理权我拿到了,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办呢?”
  “姐夫,你看你又急,我不是都说了嘛,101生发液的专利和商标我都已经让若雪申请好了。”
  方言一本正经道:“眼下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建厂,想要往外卖,咱们首先要手里货。”
  “这个没问题啊,我都已经跟郑州方面谈妥了,就在郑州那地儿建厂,由赵章光担任总工。”
  韩跃民追问道:“可是这些生发液生产出来以后,怎么才能把它们卖出去呢?”
  方言白了眼,“姐夫啊姐夫,你怎么忘了呢,这不有春交会、秋交会嘛!”
  “对啊!”
  韩跃民一拍额头,“你瞧瞧我这脑子,怎么把这茬儿给忘了呢?”
  “不过光是春交会、秋交会还不够,最好啊,你能亲自去趟日本。”
  方言摸了摸下巴。
  “我去日本?可人生地不熟的,我也不知道该把101生发液推广给谁,找谁合作……”
  韩跃民无奈地摊摊手。
  “这不有我嘛,我可以先给你探探路子,刚好再过段时间,我要和若雪他们去趟日本公干。”
  方言道:“到时候,你给我多准备几瓶101生发液,我好当成礼物送给别人。”
  “这没问题啊!”
  韩跃民语气里透着一丝兴奋,在两人往下谈的时候,方燕霍地站起了身,疑惑不解道:
  “哥,这个电脑要怎么用啊?”
  “这个是键盘……这个是鼠标……这个是显示器……”
  方言简单地演示了一遍,“这个电脑还不是完全体,少张汉卡,明天我们去趟中关村。”
  ………………
  海淀,中关村。
  早在80年代初,这里就掀起了一阵创业浪潮,首个要把中关村打造成“华夏硅谷”的是物理学家陈春先,就在在物理研究所的一间废弃仓库内,创立了先进技术服务部。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和单位追随他的脚步,计算机研究所也是其中的一员。
  门口的一间小传达室上贴着各色各样正在出售的商品目录,其中就有第一型联翔式汉卡。
  方言前脚刚敲了下玻璃,后脚屋里的人就把窗户打开,从里面探出一个戴着眼镜的儒雅男子。
  仅仅一个照面,就立马认出眼前这位是联翔汉卡的创始人,倪光楠。
  “这位同志,请问你要买点什么?”
  “我想要装汉卡。”
  方言笑了笑,好在没遇上柳传智。
  倪光楠一下子来了精神,由于开发成本高,联翔的汉卡价格相当地高,动不动就要上万块。
  方言不以为然道:“价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要好用。”
  “这绝对没有问题,我研发的汉卡是国内第一个实现词组联想的!”
  倪光楠自信满满道。
  在中文输入刚刚实现的早期,汉字字符都是一个一个输入电脑里的,没有词组的概念。
  对于汉语中数量庞大的重音字,只能耐着性子慢慢找来,所以“重码”就成了汉字录入速度的一大障碍,而倪光楠的这款汉卡功能今天的“智能拼音”,当输入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之后,电脑会主动地蹦出与之相关的字或者词组,供人选择,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重码”出现的频率。
  比如,打出一个‘记’字,屏幕上就会闪现出“记者”、“记录”等一连串的词组。
  “那敢情好啊。”
  方言嘴角微微上扬。
  “同志,请说下你是哪个单位的,到时候我们会派人上门去安装?”
  倪光楠拿出纸笔,准备记录。
  不等方言开口,身后的方燕冷不丁地来了一句,“是我们自己要用的!”
  此话一出,顿时引来小平房里所有人的注意,一道道目光纷纷投了过来。
  偏偏人群当中,有人在报纸上见过方言的照片和新闻,不禁叫出了声:
  “你是方言方老师!”
  “啊?!”
  顷刻间,满堂哗然,有的跑到窗前,有的干脆从小平房里跑了出来。
  而倪光楠扶着眼镜,上下打量:“原来你就是那位写出《人工智能》、《午夜凶铃》的方言同志!”
  第474章 大佬级科幻迷
  跟倪光楠一番交流后,方言才知道他是前年才回的国。
  1981年的时候受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邀请,被聘请为访问研究员,当时开出的年薪为4.3万加元,这可比国内的工资整整高出七八十倍,饶是如此,他也仅仅只在加拿大待了2年就辞职了。
  毅然决然地抛弃天价的工资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等等,其实如果不是为了攒钱买国外的核心设备和电路芯片,来研制国产的第一台汉字微机,倪光楠恐怕呆了一年就直接回国。
  这个第一型联想式汉卡就是他研发出的杰作,而且已经先后更新了五六个型号。
  瞧着精神矍铄的的倪光楠,方燕顿时肃然起敬。
  “方老师,实不相瞒,我也非常喜欢看你的,特别是《午夜凶铃》和《人工智能》。”
  倪光楠慈眉善目道。
  “这可真的是我的荣幸,不过我是没想到倪总工喜欢的竟然是这两部。”
  方言大为意外,“我本以为会是其它的文学作品,莫非是因为它们是科幻文学?”
  倪光楠点了点头,说相比于《人工智能》这种探讨科技和人性边界的科幻题材,自己更喜欢《午夜凶铃》,倒不是因为里面的惊悚恐怖的元素,而是其中的“病毒”、“灵境”、“手机”、“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脑机接口”等科幻设定,实在是太天马行空,让人忍不住地浮想联翩。
  “说来惭愧,其实这里面的很多设定和元素并非我最先想出来的。”
  方言道:“我不过是站在了克拉克、海因莱因、阿西莫夫几位巨人的肩膀上。”
  “可不管怎么说,至少在国内,我还没看到能有你一样水准的科幻。”
  倪光楠语气里透着丝遗憾:“只可惜方老师已经很久没有发表过科幻文学的新作了。”
  此话一出,小平房里的研究员们立刻躁动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无不在催促着方言写书。
  别再到处乱走了,赶紧写《月子2》,不,赶紧写科幻吧!大家伙憋得那是相当难受!
  “我看《科幻世界》发表了不少新人的作品,难道就没有人能入得了各位的法眼吗?”
  方言环顾四周。
  “倒是有一个叫刘慈新的,文笔虽显稚嫩,但充满了奇思妙想。”
  倪光楠道:“只是没有方老师你写的那么让人惊艳、那么与众不同、那么超乎想象。”
  面对着众人如狼似虎的眼神,方言既没有当场反对,也没有马上答应,而是打了个哈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