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405节
毕竟,眼下正是中英两国谈判的关键时期,《黄飞鸿》这部合拍片可是香江和内地电影文化交流的代表之作,文化、宣传等有关部门已经重视起来,电影局可以开这个合拍片的分账先河。
况且,金公主和徐客工作室要帮上影厂在车墩建一座片场建筑群。
“那就好办了,我们可以在具体的发行收入上搞两轮结算。”
方言伸出一根手指,举例道:“《黄飞鸿》在内地首映4个月为第一轮分成,上影厂占总收入的80%,金公主占20%。”然后伸出第二根手指,“首映4个月后到下映这段时间为第二轮,上影厂占60%,金公主占40%,具体的比例还是交给局里和厂里来谈判,我就不献丑了。”
“谦虚!”
“太谦虚了!”
众人顺着他给出的思路,讨论起来,虽然暂时达不成一致,但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好建议。
“我还有个建议,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方言道。
石方雨语气里充满期待道:“但说无妨!”
方言说,如果在谈判过程中不得不退让一步半步,可以从其他方面来找补。
比如,金公主作为新艺城的幕后大老板,新艺城片库里的那些电影可以让中影来买断。
“买断?”
一个个头回听过这么新颖的词,迫切地让方老师翻译翻译,什么叫“买断”,什么叫“批片”。
方言言简意赅地解释起来,批片就是片商以固定的价格买断影片的放映权。
就算在《黄飞鸿》的分账比例上吃了亏,也可以靠引进和放映新艺城拍的港片,变相盈利。
反正,走私的录像机和私人录像厅在国内蔓延开来,不断冲击线下的院线,索性电影局给优秀的港片打开方便之门,这份钱由中影和全国各地的电影院来挣。
此话一出,饶是见惯大场面的领导们,都冷不丁地吓了一跳。
“这是不是太大胆了?”
“惊世骇俗,闻所未闻。”
“……”
面对一个个质疑,石方雨扬了扬手,“大胆归大胆,但不失为是好主意,不是吗!”
方言笑了笑,没有据理力争下去,“买断批片”、“票房分账”这些对于统购包销的国营院线而言,步子迈得可不是一般的大,完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石方雨不禁感慨了句,“方老师,你既然对电影这么在行,有没有想过调到电影局来?”
方言委宛地拒绝,自己现在还是借调之身,怎么可能再借调去电影局呢!
“不用专职,兼职也行啊。”
“兼职?”
“不瞒你说,局里现在正在筹备组织电影审查委员会,来负责电影的审查工作。”
石方雨如实相告,每一部电影拍完以后,都需要经过电影审查委员会决定是否能够上演。
委员会的委员掌握电影生杀大权,而且来自各行各界,有学院派的,例如北电、中戏的院长,有机关特约,像团委、妇联、公安的头头脑脑,甚至还有军队。
“我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审片。”
方言先是心动,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妥。
“审片的时候不需要全体成员都到齐,只要大多数到场就可以。”
石方雨毫不隐晦地说,自己会兼祧电影审查委员会的首任主任,而他就兼任委员会的副主任。
方言眼前瞬间一亮,是不是可以借这个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名义,推出华语电影的分级机制呢。
石方雨一头雾水,“分级?”
方言道:“就是给我们的观众提供参考,让他们更好地挑选适合自己年龄段的电影来看,像《黄飞鸿》,就是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观看,但换成《午夜凶铃》,儿童不宜单独观看,必须要有家长的陪同,还有的电影,就是严令禁止儿童,甚至是青少年观看……”
听着这些奇思妙想,石方雨拍了下他的肩道:
“就冲你这些想法,这个电影审查委员会,你不进都不行了!”
“义不容辞啊,石局!”
方言咧嘴发笑,没准这是自己进的一小步,确实华语电影进的一大步。
第359章 南下粤东
5月24日,一声汽笛长鸣,把整个燕京火车站叫醒。
软卧车箱里,徐客和施南笙同一间,方言和韩跃民则在另一间。
“行李都放好了。”
方言喝了口水,把军绿色的水壶递了过去,“姐夫,我去隔壁间看看。”
韩跃民接过水壶,吐了口气:“成,你忙去吧。”
方言径直来寻徐客和施南笙,对于头回来燕京的他们而言,感触颇多。
单单是炸酱面、烤鸭、涮羊肉这些地道的美食,就够徐客回味,三句话里有两句都跟吃的沾边。
“这算什么!”
方言摆了摆手,“咱们华夏地大物博,美食那多得数不清,燕京算是‘美食荒漠’,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接着信誓旦旦道,“去沪市拍《黄飞鸿》的时候,我带你们去吃正宗的沪菜。”
施南笙不仅对沪菜感兴趣,也对苏州菜和杭帮菜心生向往。
毕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这俩地的美食都不咋滴。”
方言摇头失笑:“苏州菜特别甜,比沪菜还要甜,至于杭城嘛,那可是比燕京还要‘荒凉’的‘美食荒漠’,名头响的恐怕就是东坡肉和西湖醋鱼,不过西湖醋鱼那味儿,忒难吃!”
徐客和施南笙聊起美食,闲聊了会儿,渐渐地聊到了票房分账和批片买断上。
“方老师,我听石局长说,这是你出的主意?”施南笙问道。
“不错,你们觉得这种另类的补偿方案怎么样?”方言笑了笑。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两家既有了斡旋退步的空间,又能在批片上大挣一笔钱。”
施南笙答应会和徐客一起,尽力地说服金公主的雷老板同意这个方案。
“剧本会在月底寄给你们。”
方言颇为满意道:“关于剧本、稿费之类的合同,我会让我的经纪人潘耀名来代理。”
徐客伸出了手,“那么,合作愉快,方老师!”
“合作愉快!”
方言和他们夫妻两人握了下手,随即离开,回到包厢。
韩跃民把门关上,从包里拿出方红画好的设计图,“终于出发去粤东了,岩子,你来瞧瞧。”
方言定睛一瞧,设计图上是各式各样红白相间的礼服款式,其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韩跃民道:“还有件事,记得上次跟你提到的那个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吗?”
“这个展销中心究竟是做什么的?”方言追问。
“业务五花八门的,怎么说呢,什么挣钱,就干什么!”
韩跃民直截了当地说,“倒汇啊,倒录像机啊,汽车这个,王势最擅长了。”
方言挑了挑眉,“走琼海的路子对吧?”
“现在想买到私家车,不走琼海的路子还能走什么。”
韩跃民如实相告,现在琼海和粤东踩在倒腾汽车的风口上,统统原地起飞。
进口一辆12座的日本面包车,只需要四五千美刀,进口一辆超豪华皇冠也不过5700美刀。
就算按现在的1比2.8的汇率,再加上关税,仍然有100%,甚至200%的惊人利润。
如今,不管是在琼海,还是在粤东,就连茶水间的阿姨都在倒腾汽车呢!
一说到这里,幽幽叹息:“要不是我人在燕京,还有正经的服装生意,要不然的话,我非跑琼海,跑鹏城,跟着王势他们一块干了。”
“你别羡慕他们来钱快,来钱多,姐夫你的福气在后头呢。”
方言嘿然一笑,“把服装厂往鹏城那么一盖,再在广交会弄些个设备,不但自己给自己的品牌生产,有余力的话,还可以给皮尔卡丹这些外企做代工……”
面对小舅子这一通画饼,韩跃民紧皱的眉头缓和了下来:
“那咱到底要不要挂靠在展销中心下面?”
“这个展销中心的最上头是鹏城政fu,挂进去容易,出来可就难了。”
“那就干脆戴洋帽子吧!”
“戴上洋帽子,出口方便,但想要以后在国内销售和流通,可不太方便。”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是总要戴顶帽子才行。”
韩跃民无可奈何道:“岩子,你说该怎么办?”
“你看你,又急。”方言拍了拍他的肩膀,“姐夫,别急啊,沉住气。”
………………
列车一路南下,终于抵达在羊城。
前来迎接的,依旧是《花城》的范汉生和林贤治。
只不过一个已经升任出版社的社长,一个担任了编辑部的主任,跟着方老师,想不进步都难!
“这位是香江著名的导演,徐客。”
“这位是徐导的妻子,施南笙施女士。”
彼此相见的时候,方言给双方做起了介绍,然后问到了四人的安排。
“方老师,您放心,都安排好了。”
林贤治说,《花城》编辑部已经帮他们订好了白天鹅宾馆的房间。
方言满意地点了下头,从公文包里拿出了《黄飞鸿》第三部的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