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综合其它>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379节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379节

  为国为民,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简直就是国家的大恩人。
  “你这歪理啊,说得我都忍不住想再来一根,好给国家继续做贡献。”
  王朦哈哈大笑起来,示意他请坐。
  方言落座以后,把稿纸递了过去,“王老师,这就是我在电话里跟您说的那一篇。”
  “你喝口茶,我先看看。”
  王朦浏览了起来,边看边读出声。
  “将科幻创意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通过向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推广科幻,培养出更多有好奇心、想象力、创新力和扎实科学基础的一代人。”
  “科幻创作者提出的想法,启发和促进着真实科研工作的开展,而科技发展和科研突破,也为科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
  “……”
  “这句总结写得好,‘科幻文学尽管想象,科学技术负责实现’。”
  把稿子重新翻回到第一页,不禁感慨道:“有意思,你这稿子写得真有意思。”
  方言浅尝了口茶,“王老师,过奖了。”
  “一点儿也不。”
  王朦笑了笑。
  在“精神污染”的形势下,敢写客户科幻,倒反天罡,胆大包天,但关键时刻总有创造性思维,竟然想到把想象力和生产力、把科幻文学和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
  方言说:“我这不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嘛。”
  王朦道:“结果捅了马蜂窝,招来了那么多马蜂,这些天在报纸上天天蛰你。”
  “我脸皮厚,不怕蛰。”
  方言说,“何况我有理,我怕啥!”
  王朦颇为欣赏道:“你说的不是没有道理,那你就说说吧,这篇稿子准备在哪份报刊上发表?”
  方言也不隐瞒,“如果能登在《人民报》,那最好不过,不行的话,就《光明报》。”
  “妥当!”
  王朦满意道:“你这文章放在文艺报上太可惜了,必须放在全国性的大报上,让科学界、理论界,这界那界都来议议,没准这个‘精神污染’就能……”
  方言嘿然一笑,“您跟我想到一块去了。”
  “你小子精得跟猴似的!”
  王朦啧啧称赞,“这样,肥水不流外人田,你看能不能也给《人民文学》写篇科幻?”
  方言眉梢上扬,惊讶不已。
  《人民文学》作为华夏文学期刊的殿堂,如果科幻能在上面发表,无异于是《人民文学》在给科幻文学正名,同样也是王朦和人文社变相地给方小将撑腰,声援支持。
  “《人民文学》发表科幻,也不是第一次了。”
  王朦说,“早在79年,就刊登过《珊瑚岛上的死光》,也就在那时候开始,科幻就步入快车道,直到撞上这次的‘精神污染’。”
  “原来科幻文学和《人民文学》还有这么段渊源。”方言恍然大悟,但心里却万分纠结。
  毕竟,自己已经答应先给《科幻世界》写部。
  “喔?”
  王朦大为意外,“才去了趟蓉城,就这么快有新作了?”
  “名字暂定为《人工智能》。”
  方言言简意赅地介绍起故事脉络。
  就是一对人类夫妻收养了一个被输入情感程序的机器男孩,“贝贝”,但最终因为不是人类而遭到遗弃,于是“贝贝”为了寻找能使机器人变成人类的办法,踏上了旅程。
  “有点像小蝌蚪找妈妈。”
  王朦挑了挑眉。
  “没错,专门写给广大青少年和儿童的。”
  方言道:“里面除了会科普知识,既会有对未来科学技术的猜想和描述,比如手机、新能源汽车、情感型机器人、人工智能,还会介绍一些科幻文学的基础理论和法则,就像‘机器人学的三定律’。”
  王朦追问:“机器人学的三定律?”
  “是美国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提到的。”
  方言说出“三大定律”之后,面带微笑:“这三定律,就在科幻里可是大放光彩,让‘人工智能’成为世界各地科学家和科幻作家都在讨论的重要话题。”
  王朦道:“‘人工智能’这种世界前沿的科学,华夏的孩子们可不能落后了。”
  “还有就是‘恐怖谷’、‘费米悖论’……”
  方言一一举例,着重地说到恐怖谷理论。
  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一个特定程度的时候,人类非但不会对机器人有任何的好感,反而越像人,就越会反感恐惧,好感度降至谷底,也正因为此,“贝贝”才会被人类夫妻厌恶而遗弃。
  “这就说得通了。”
  王朦说:“逻辑缜密,严丝合缝,依我看,不如这样,这部《人工智能》虽然不能在《人民文学》上连载,但是可以转载嘛,《科幻世界》应该不至于那么小气吧?”
  “不至于,那倒不至于。”
  两人相视一笑,笑声渐渐地传到了屋外。
  编辑部的所有人一愣,争论声戛然而止,心里不无好奇王朦和方言到底在笑什么?
  答案很快就呼之欲出。
  方言所写的《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就刊登在《人民报》的头版的位置。
  一时间,激起千层浪。
  本来只是文艺界针对科幻文学的论战,这下子犹如满溢而出的水,逐渐向科学、理论等圈子蔓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议论。
  对科幻文学,对科学技术,或支持,或反对,或称赞,或批评。
  如果这时候有微博、抖音、快手,方言至少在热搜榜上挂上一周,而且天天都是头条。
  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下场,高层也注意到这场大讨论,把胡木桥请了过来。
  “小方这个娃娃,总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的确很有意思,比如这个‘新质生产力’。”胡木桥道:“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生产力……”
  “这个生产力的论调,硬是要得的!”
  “还有啊,‘清除精神污染’这件事,我看就告一段落吧。没有了科幻文学,还怎么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梦呢!”
  第334章 天亮了
  天蒙蒙亮,正泛起鱼肚白。
  龚樰悠悠转醒,翻了个身,看到方言睡觉时的憨态,拿起一绺头发,刮了刮他的眼。
  眼皮微微地动了动。
  紧接着,鼻翼缓缓地翕动了下。
  方言把手一伸,把正在恶作剧的龚樰往自己的怀里揽,“别闹了,再睡会儿。”
  “不早了。”
  “再睡会儿,昨天折腾得有点晚。”
  “呸,你还有脸提!”
  龚樰红了红脸,轻轻地掐了下他的腰,“也不知道你从哪里学的那么坏的……”
  方言玩味地眨了眨眼,“我无师自通啊!是不是涨知识(姿势)了?”
  “你!”
  龚樰狠狠地捏了几下他的腰,“亏你还好意思说!什么都说得出口!”
  方言假装吃痛,脸上的五官拧成了一团。
  “怎么会疼呢?我明明使的是平时的力啊。”龚樰连忙揉了揉他被掐的地方。
  方言嘿然一笑,“腰疼,这不昨晚折腾得老腰……”
  “还说!还说!”
  龚樰直起了身,也不顾春光乍泄,抓起枕头,一个劲儿地砸在他盖着被褥的身体。
  方言蜷缩在被窝里,笑声不止,“好了好了,别生气,我送你个惊喜还不行嘛。”
  “什么惊喜?”龚樰停下动作。
  方言从被子里探出头:“你要不要跟我去陕北玩几天?”
  龚樰问:“你不是刚从蓉城回来吗,怎么又要去陕北?”
  方言如实相告,“这其一嘛,就是西影厂快要把《大秦》所需的建筑建好了,吴厂长、莫伸他们喊我过去瞅两眼,顺便再聊一聊电影的拍摄细节。”
  接着伸出第二根手指,“其二呢,这不我写的稿子,又闹得满城风雨,编辑部让我去陕北避避风头,正好陕北也是我负责的范围。”
  “你确实该避避风头了。”
  龚樰道:“就连北电都在讨论科幻文学、科幻电影,还有你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是嘛?”
  “当然啦!你还笑,我都快担心死了。”
  “甭担心,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方言把被子盖在她身上,“我已经习惯了,想当初,《大秦之裂变》刚发表的时候,那场面比现在凶险多了,我不照样挺过来了,放心吧,这回肯定也不会有事。”
  龚樰紧紧地抓着他的手,“那你什么时候去陕北?我好去找谢老师请个假。”
  方言道:“这个嘛,我得去问问铁生。”
  “铁生?”龚樰诧异不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