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综合其它>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366节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366节

  伴随着昂扬的表情和亢奋的语调,纷至沓来,朱伟却保留不同的意见。
  “一味地学习西方,是不是不太好啊?”
  “不好?那你倒是讲讲,不好在哪里?”
  看着青年编辑突然站起来,不远处的方言只是干看着,静静地听着他的质问。
  “朱伟?你是新来的?”
  “不错,我是从《华夏青年》调过来的。”
  “既然是老编辑了,那沃尔夫的《到灯塔去》读过吗?”
  “没有。”
  “呵!有没有读过她的《波浪》?”
  “也没听说过。”
  “不会吧?你堂堂一个编辑,不会连沃尔夫是谁都不知道吧?”
  “我其实更关注我们国内的文学潮流,比如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知青文学……”
  朱伟觉得自己在众人眼里,就像个闯入大都市的乡巴佬,过时、传统、保守、老套!
  忽然间,背后传来吕书友的声音。
  “那你以后要多多看,多多学,尽快跟上编辑部的节奏,《人民文学》的办刊理念跟你之前呆过的《华夏青年》可不一样。”
  包括朱伟在内,一个个看到迎面走来的方言三人,又惊又喜地打起招呼:
  “吕主任!于主任!”
  “方主任!”
  “大家好啊。”
  方言环顾四周,“刚刚伱们的讨论,我们都听见了,聊得非常好,继续继续。”
  方才质问朱伟的年轻编辑,自报家门,称自己叫“李东宝”:
  “方主任,我有个问题不知道当不当讲?”
  “问!”
  “就是咱们《人民文学》接下来的选稿标准和办刊理念是什么啊?”
  “说到这个,我想先听听大家伙的看法。”
  方言扫了一圈,并不轻易发表意见。
  李东宝和于德利、吕书友对视了眼,一马当先,第一个站出来说:
  “我觉得咱们以后要多登一些像《第七夜》这种先锋,尽可能是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诗歌要是美国垮掉的一代……”
  方言笑了笑:“那朱伟刚才提到的反思文学、知青文学、伤痕文学,你以为怎么样?”
  李东宝道:“这些已经过时了,《人民文学》不该再翻‘老黄历’,应该要先锋前卫!”
  “这话说得不对!”
  朱伟立刻反驳:“魔幻现实主义诞生的时间比国内的知青文学还要早,非要说知青文学过时的话,那魔幻现实主义更是‘老古董’嘛,难道就因为是西方的,就一点儿不落伍?”
  “咳咳,小朱!”
  于德利咳嗽了声,“别忘了马尔克斯就是靠魔幻现实主义拿的诺贝尔奖,如果我们的作家也能写出像《百年孤独》这样的魔幻现实主义佳作,未必就不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
  “于主任,诺贝尔文学奖只是西方的一个奖,关键要看我们的老百姓喜不喜欢。”
  陈晓曼说出了沈雁氷生前曾经教导方言的话。
  “德利也是好意,希望华夏的作家和文学能够走向国际,融入世界,这个心情我是能理解的。”吕书友道:“华夏文学只有跟上世界文学的潮流,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像伤痕文学、知青文学这种已经过时、不适合面向世界的文学,依我看,《人民文学》能少发表,就尽量少发表……”
  “那反思文学呢!”
  王扶紧紧地盯着一言不发的方言看。
  于德利不屑一顾,“反思文学自然也是能少发表就少发表,这个话题我们之前不是讨论过吗。”
  “之前是之前,现在方主任来了。”
  王扶道:“方主任写的《那山那人那狗》和《拯救大兵瑞恩》,让美日社会深刻反思,还拿了日本的芥川龙之介奖、美国的国家图书奖,虽然不比诺贝尔文学奖的份量重,但好歹也是国际上的大奖。”话锋接着一转,“照您两位的意思,这个反思文学不过时吧?”
  话里话外,仿佛在说——
  方老师来啦!青天就到啦!
  方老师来啦!《人民文学》就太平啦!
  “这……”
  吕书友和于德利面面相觑,随后把目光投向了方言。
  王扶、朱伟等人也转过头,一双双眼睛聚焦于打刚才就沉默不言的方小将!
  陈晓曼追问:“岩子,你怎么看?”
  “我觉得要搞清楚华夏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就要先搞清楚文学的根。”
  方言环顾四周,一脸严肃。
  第323章 打铁生的“秋风”
  “根?”
  于德利、吕书友等人相互对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猛然地意识到王朝垠、韩少恭他们推崇的民族地域文化,首倡者就是方小将,该不会他也支持“本土派”的文化路线?
  在一片安静中,方言面带微笑道:
  “每个文学都有基于自己文化的根和土壤而诞生的,比如美国的‘黑色幽默’跟美国人的幽默传统和‘牛仔’趣味有关。”
  “拉美严格的舆论管控催生了魔幻现实主义,还有萨特和加缪存在主义文学,完全是在欧洲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诞生的。”
  “再比如日本,川端康成的‘新感觉派’,既有特有的物哀文化,又有深厚的禅宗文化。”
  “华夏的文学要走向世界,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根是什么,然后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左看看,右看看,周围的人依旧鸦雀无声,一片死寂。
  方言说:“我们对西方现代文学的写作技法和流派,固然要多多理解,不过再怎么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模仿得再怎么好,也不可能是华夏独创性的文学。”
  于德利板着张脸,“按方主任的意思,西方现代文学不重要吗?”
  方言摆了摆手,“我的意思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陈晓曼立马说:“我同意岩子的主张!”
  “我也赞成!”
  看到王扶她们表态,于德利回过味来,发觉方小将跟刘剑青一样,都是中间路线。
  吕书友保留自己的意见,但也没有完全否定方言的想法。
  “有分歧很正常,没有分歧才不正常,但我相信有一条,大家肯定没有分歧,那就是想把《人民文学》办成人民群众满意的文学期刊。”方言边说,边从包里拿出稿纸,“这是王主编起草的开年宣言,要以‘本刊编辑部’的名义,在今年第一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
  此话一出,《不仅仅是为了文学——告读者》的稿子立马在众人之间,迅速传阅。
  方言道:“还有一件事,王主编已经批了我的假,过几天我就要去一趟蓉城。”
  “岩子,你去蓉城干什么?”
  陈晓曼问出了在场所有人都想问的问题。
  方言说川军划拨到了自己的麾下,王朦希望他能帮《人民文学》在川蜀打开局面。
  “那真的是太辛苦方主任了。”
  于德利话虽如此,心里却早已乐开了花。
  方小将看上去要当甩手掌柜啊!
  “我不在的这些天里,编辑部就拜托吕主任了。”
  方言交代好一切,“至于第二期的《人民文学》,我也做了些工作,已经跟人约了稿。”
  听到他要去约稿的作家家里串门,李东宝、朱伟等年轻编辑纷纷主动请缨。
  “朱伟,你跟我去吧。”
  方言扫视一圈,从人群里点了他的将。
  “是,方老师!”
  朱伟激动万分,瞥了眼李东宝的同时,下巴不自觉地上扬。
  …………
  午休一结束,两人便离开《人民文学》编辑部,来到露天的停车场。
  看到大红色的雪铁龙,朱伟两眼放光。
  一坐到副驾驶座,更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上下左右前后,打量了个不停。
  方言道:“我记得,咱们在军事文学创作座谈会上见过面。”
  朱伟连连点头,说自己和同事马卫都代表《华夏青年》出席的座谈会。
  马卫都啊……
  方言笑了笑,“那你又是怎么会调到《人民文学》?”
  “是王扶老师推荐的。”
  朱伟如实相告,“当初就是她带我入的行,就连《华夏青年》,也是她推荐我去的。”
  方言道:“看来王老师很器重你啊。”
  “方老师。”
  朱伟说:“我也不是吹牛,王老师,还有很多同事都夸我看稿子又快又有眼光,也许在写上,我是三流的作家,但真要论起当编辑,我相信我一定能成为一流的编辑。”
  “有志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