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229节
「洋船之所以会来,正因为这里才是真正的金山,而我们,就站在金山之上。」
方言摸出了颗大白兔奶糖,递了过去。
方燕接过奶糖,却毫无胃口,「这些人真的可恶!太可恶了!就该有郭靖这样的大英雄,用降龙十八掌,一掌一掌地送他们归西!」
「不要寄希望于这些虚无缥缈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是仁人志士,是革ming先烈,是人民群众!」
方言摸了下小妹的头。
刚刚他讲的华工血泪史,基本上就是《黄飞鸿之壮志凌云》的时代背景。
「我……我……」
方燕把头探了过去,还想在看。
「甭看了,等写好了,有的是时间给你看。」方言摆了摆手,放下杯子。
方燕噢了一声,拆开糖纸,把奶糖塞进嘴里,随后走了出去。
方言看了眼小妹的背影,又看了看油墨已干的稿纸。
一开始的时候,自己在脑子里过了无数遍记得的武侠、电视剧和电影。
《昆仑》、《英雄志》、《天下第一》、《神鞭》、《太极张三丰》、《秦时明月》……
本来最初的打算是《卧虎藏龙》,不是李庵的电影,而是聂云岚的《玉娇龙》。
(ps:《玉娇龙》于1983年开始连载)
这在《今古传奇》一经发表,那可是轰动一时,争相抢购。
凭借着《玉娇龙》,以及《春雪瓶》,让《今古传奇》在销量和名气远超过《武林》。
但可惜的是,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传》。
原来这才是原著,而《玉娇龙》是在此基础上的二次创作。
为了避免争议,只好作罢。
再加上现在这部武侠,既要有粤味,还要有岭南风,就联想到高子峰的《黄飞鸿》。
宝芝林,粤东中医药文化。
舞狮子,南狮民俗文化。
更别提,黄飞鸿本就是洪拳大师,以振兴岭南武术为己任。
于是,不禁想到了徐客和李联杰合作的《黄飞鸿》三部曲,《壮志凌云》、《男儿当自强》、《狮王争霸》。
方言打算把前面两部,作为故事模版,然后结合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
写的是关于黄飞鸿行侠仗义的武侠,也是陆皓东等人作为近代志士仁人的代表,苦苦探求国家出路、争取民族复兴的历史文学。
民智如何开启?民族如何复兴?
国家该如何拯救,华夏该往何处去?
明线上,黄飞鸿是主角,而在暗线上,孙先生、陆皓东他们,同样是主角。
武功再高,也敌不过钢枪利炮。
药箱再大,也救不了全国的人。
于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代戈,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于是,怹停更了《巾帼英雄》,舍身求法,去拯救中华民族。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是部武侠,但不仅仅是武侠!
既是通俗文学,也是严肃文学,还会是纯文学,集三位于一体!
而且,「黄飞鸿」在香江,乃至在东南亚都是堪比超级英雄的大ip,且不说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电影就拍了五六十部,单单是程龙的《醉拳》,让「黄飞鸿」的名头更加响亮。
不出意外的话,或许能流入香江。………
茶杯见底,方言放下笔,揉了揉眼。
视线,从稿纸和资料上,转移到一摞信件上,摆在最上面的是郭保昌寄来的信。
张军钊、章艺谋为首的青年摄制组,已经完成了《那山那人那狗》的勘景、分镜头、构图等前期工作,想要约个时间来燕京面聊。
脑海里,随之浮现出龚樰等人的面孔。
「妈,我上趟电报大楼!」
方言站起了身,往院外走去。
南锣鼓巷里的公共电话站,只能打市内的短途,打不了长途,要打省外的电话,就得去西单的燕京电报大楼,或者比较大的邮局。
当然,最近在西单的人行天桥下,设立了一座投币式公共电话亭,早
晚都可以打电话。
「郭老师,您的电话!」
桂西厂收发室里,传出大爷的声音。
郭保昌急匆匆地跑了过来,接完这通电话之后,脚步更急,跑得更快。
一路直奔厂里给章艺谋、霍建起五人安排的房子,气喘吁吁地喊着:
「方、方老师回电了!」
此话一出,张军钊、章艺谋他们立刻夺门而出,一窝蜂地围住郭保昌。
「没错,赶紧!」
郭保昌大喘气道:「收、收拾行李,我们要动身去燕京了!」
「终于要去燕京了!」
看着张军钊等人激动的样子,章艺谋憨厚的脸上写满兴奋,热血开始沸腾。
第202章 我觉得还能抢救一下
第二天,方言到出版社销完假,然后哼着小曲走到办公室,冷冷清清,空无一人。
迟到了半小时,照样是第一个到。
于是打了盆水,给桌椅好好地洗一把脸。
不一会儿,走廊里传来了「咯噔咯噔」的脚步声,以及一阵接一阵的聊天声。
田增翔站在门口,看到正在忙活的方言:
「岩子!」
一下子,引来身后的张仲锷、贺新等人的注意力,一个个惊喜地冲着他打起招呼。
「咱们的文艺理论家终于回来了!」
「文艺理论家?」
方言挑了挑眉,一问才知。
「纯文学」、「武侠文化」等观点,如今在文学界,可是人尽皆知,甚至有名到不知道这些,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混文学的。
众人迫不及待地聊起了「纯文学」,加入讨论的人数越来越多,像晏名、章守仁这些迟到的,一到编辑部,立刻就直奔中长篇小组。
话题,渐渐地从纯文学,聊到了严肃文学、通俗文学、武侠,变得越来越杂。
「岩子,你也太不够意思了!」
田增翔不由地发出感慨。
兼着文艺理论组长的章守仁,也深有同感,这么多好东西,怎么能让《花城》一家吃独食呢,《十月》可是连口汤都没喝上。
「是啊,岩子,哪怕就匀一点,就匀一个"纯文学"给咱们《十月》,那也好啊!」
晏名作为文艺理论组的前任组长,很清楚方言这些文学观点的价值,心疼不已。
「我也是在突发奇想到的。」
方言说起了在创作班上的来龙去脉。
贺新道:「方老师,下次再有这种好东西,还是先想着咱们《十月》吧。」
「是啊,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章守仁说文艺理论也是《十月》的弱项,仅次于倒数第一的散文,得想法子扶持起来。
「我倒觉得不用太在意纯文学本身。」
方言说:「虽然有了定义和理论,但既没有任何代表性的作品,没有任何可参考的依据,依然也只是空壳,还需要去填充血肉。」
「没错,岩子这说得在理!」
章守仁眼前一亮。
田增翔、晏名等人也明白过来,理论归理论,但需要实质性的作品来支撑。
这不就是《十月》的机会嘛!………
整个编辑部,因为方言的建议,开始忙碌了起来,仔细地筛选了一遍近期的作者来稿。
「这篇《黑骏马》,怎么样?」
田增翔递上一篇稿子。
张仲锷先看了下审读报告,再粗粗地翻了几页,「这个稿子虽然不错,但没有像岩子说的,直面人本困境,而是逃避了这个话题。」
章守仁说:「我觉得第二期刊登的《命若琴弦》,就很符合这一点。」
田增翔道:「我记得这篇稿子,是岩子向铁生约来的吧,要不,再找铁生约一篇?」
面对他们的注视,方言笑着点了下头:
「再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好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