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综合其它>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223节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223节

  林贤治犹豫道:「方老师,您在文学讲座上的演讲内容,能不能让我们《花城》刊登?」
  方言能从一双双眼睛里看到期盼,轻点了下头。
  既然你们如此诚心诚意地恳求,那自己就大发慈悲地答应。
  「谢谢方老师!」
  众人像挖到金子般,欣喜若狂。
  对于他们的谢意,方言能从稿酬按规定的最高标准来给之中,完全地感受得到。
  就在此时,韩跃民压低声音道:「岩子,咱们现在不住在羊城酒家了,改地方了。」
  方言诧异道,「改在哪里?」
  「榕园大厦。」
  范汉生解释说,在报纸长篇大论地报道的时候,上头直接安排到官府的招待所。
  方言笑而不语,并没有刨根问底,而是想第一时间回招待所休整。
  「方老师确实该好好休息,养足精神。」
  范汉生道:「创作班的同学们听说您会来讲课,都很兴奋,问了我们不下十几次。」
  「那就明天吧。」
  方言笑了笑。
  堂堂小将,必须给文学粤军上上强度!……
  《花城》的暑期创作班,从7月开始,持续两个月。
  在整个学期时长上,跟文学讲习所没法比,而且在人数规模上,也少了将近一半的人。
  教室里,坐着陈国凯、孔捷生、张欣等作家,全是粤东文坛的后起之秀。
  当方言出现在他们面前事,一个个又惊又喜,情绪激动。
  「方老师,您那两场讲座,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没错,如果当时我能在现场就太好了。」
  「能不能请您再讲讲"周秦之变"和"古今之变"?」
  「………」
  七嘴八舌,声音嘈杂,范汉生把手压了压,要求保持课堂安静。
  方言站在讲台上,没有立刻开讲,而是从左到右,从前到
  后,挨个让学生做自我介绍。
  尤其是,重点介绍自己的代表作。
  一个紧接着一个,大多数都是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改革、爱情、乡土等寥寥无几。
  林贤治坐在教室的门口,拿着纸笔旁听,就见方言仍然没有进入主题,而是像唠家常般,跟各个文学类型的学生交流着当前的文学思潮,以及未来的文学方向。
  伴随着探讨得深入,同学们聊得相当高兴,方言的脸却很明显地沉了下来。
  「虽然在和你们的讨论中,我收获很多,但还是觉得有些失望。」
  「你们明明坐在一座金山上,却端着金饭碗去讨饭,让我实在想不明白。」
  「金山?金饭碗?」
  陈国凯、郭小东等人面面相觑。
  孔捷生不服气道:「方老师,我不明白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从你们这里听到的都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方言话锋一转,「但从来没有听到一丝半点粤东本土的文学。」
  此话一出,一片哗然,完全搞不懂「粤东本土文学」的含义。
  「就像我写的《那山那人那狗》,包含着湘西的风土人情。」
  「《舌尖上的中国》里,也掺杂着京味十足的胡同文化,以及各大菜系的地域特色。」
  「文学是人的文学,人是有"根"的,文学也是有"根"的。」
  方言扫了一圈,一脸认真。
  「根!?」
  范汉生整个人哆嗦了一下,视线中,大部分的学生先是一惊,接着陷入沉思。
  林贤治目光充满炙热,「方老师,您说的这个"根",是不是指的是地域性?」
  「这只是狭义上的,而往更大了说,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方言道:「文学的"根",必须深植于华夏整个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而没有根,就更成了无根之萍。」
  随后环顾四周,「同学们,你们有根吗?」
  「有,当然有!」
  孔捷生第一个站出来说「故乡就是他的根」,陈国凯等人紧随其后,回答的几乎大同小异。
  「对喽,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色,是文学不可磨灭的一种印记。」
  「同样是作家身上独有的一种气质,要不然,为什么要叫你们"粤军"?」
  「为什么要叫陕北的作家叫"陕军",叫湘南的作家叫"湘军"……」
  「不单单是你们生在这长在这,而是你们文学的根就在这儿!」
  方言指了指脚下的地。
  嚯!
  众人犹如醍醐灌顶,以往都是有什么样的文学思潮,就随波逐流,如同无根之萍。
  然而,却一刻都没有停下来,好好思考过粤东这片土地,没有寻找自己的根。
  振聋发聩啊,方老师!
  林贤治吞吞口水,这番「文学的根」的见解带给自己的震撼,远超先前的「周秦之变」。
  范汉生用手肘碰了下他,「别傻愣着,记下来,统统记下来,一个标点符号都别落下!」
  「前不久,我住的招待所是羊城酒家。」
  方言说:「在我吃饭的时候,他们特意给我上了一道新菜,叫"碧海鱼王"……」
  「同学们,羊城酒家的大厨们一直在深挖粤东饮食文化,研制富有"粤味
  "的美食,难道你们这些粤东的作家,就从来没想过写出"粤味"的吗?」
  听到这话,孔捷生、张欣等人沉默不语,有的甚至面露尴尬。
  事实上,他们当中的不少作品,特别是引以为傲的代表作,不是根挖得不深,就是彻底没根。
  方言笑盈盈道:「现在想明白你们文学的根在哪吗?」
  「是粤东文化!」
  「没错,我们要搞就搞富有"粤味"的本土题材创作!」
  「我们要狠狠地挖掘粤东文化的根脉!」
  张欣脱口而出,随即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赞同。
  方言扫视一圈,「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197章 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啊?
  我有个问题……」
  陈国凯举起手来,问道:「方老师,我们该怎么挖掘粤东文化呢?」
  「八个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再八个字,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方言比划了个「八」的手势,「而在此之前,要认清本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有哪些。」
  「粤剧。」
  「不只!还有粤曲、粤乐、南音、粤语、粤菜,还有,还有。」
  「还有龙舟、舞狮、花鼓戏……」
  一个个词从孔捷生等人的嘴里蹦出来。
  「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其实可以划分为曲艺、音乐、语言、饮食、民俗、舞蹈。」
  方言笑道:「但是,还忽略了建筑、医药、美术,以及武术。」
  「武术?!」
  众人面面相觑,又惊又疑。
  「这些天,我在蛇口也做了番调查。」
  方言道:「俗话说,南拳北腿,粤东的拳种可真不少,除了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五大名拳,还有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佛家拳、侠家拳……」
  孔捷生举起手来,「可是方老师,如果把这些写进里,那岂不是成了武侠嘛!」
  「武侠和武术是两个不同的定义。」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大不一样。」
  「关键就在这个"侠"字上。」
  「懂武的人未必就是侠,只有懂武术,又能依仗武术,行侠仗义,才是真正的武侠。」
  「像我们熟悉的《彭公案》、《三侠五义》和《七侠五义》,都包含武术和侠义的元素,既算是古典武侠,也是经典的公案。」
  方言说得滔滔不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