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201节
「这倒是不错的主意,可以一试!」
司徒钊敦眼前一亮。
众人讨论了会儿,夏偃随后带着方言,跟夏夢等香江的电影人接触,彼此相互认识。
夏夢号称「长城影业大公主」,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简直是东方的「奥黛丽赫本」。
只可惜,伴随长城、凤凰、新联等左翼电影公司衰落,自己也息影,退出影坛,一直到79年文代会上,包括夏偃、沈雁氷等人希望她重返影坛,增强香江左翼电影的力量。
于是乎,创办了青鸟影业公司。
第一部监制的电影,叫《投奔怒海》。
导演许鞍桦,副导演关锦鹏,演员则是刘德桦、林子详,就是那位唱《男儿当自强》、《敢爱敢做》的「铁肺歌王」。
哦豁!
听到这个班底,方言不免意外。……
「方老师和夏老师在一起呢。」
「吴老、白导他们也在那儿。」
章瑜站在不远处,像比赛播报员一样,给身边的龚樰、赵静,播报着现场情况。
「小瑜,注意场合,注意形象。」
龚樰轻声地提醒了一句。
章瑜问:「我们要不要过去听一听?」
「不好吧,座谈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赵静看向门口已经陆陆续续有人进来。
「这不还没开始嘛。」
章瑜露出狡黠的笑容,「你们难道就不想听听他们在聊什么吗?」
龚樰看了眼正在说话的方言,最终还是没忍住,跟章瑜她们凑到人群的最外围。
「昨天,夏老跟我提到你在《青年文学》上的那几篇演讲……」
「不知道你介不介意转载到香江的报纸上,让香江的读者们也看一看?」
听到夏夢的请求,章瑜眨了眨眼。
「方老师的演讲?是不是说的是那个《我有一个华夏梦》?」
「不只呢,还有《
这盛世,如您所愿》、《我们凭什么民族自信》……」
龚樰如数家珍地说了出来。
而视线,一刻不停地盯着方言看,就见他欣然同意,如果可以发表的话,尽管拿去用。
这个时候,中英已经开始谈判。
正当两姐妹一个看得入迷,一个听得入迷,赵静轻轻地拍了下她们:
「人到得差不多了,我们也该回去了。」
「好吧。」
章瑜不情不愿地点头。
龚樰也有些恋恋不舍,回眸望了望。
方言此时和吴贻躬、白沉等人并肩同行,边走边说。
白沉感慨道:「今天跟一众贤才交流,受益匪浅啊!」
方言笑说:「您过谦了,跟贤才交的也必定不是凡人。」
白沉乐道:「刚刚提到《我有一个华夏梦》,让我想起了手头上的一个剧本。」
「老白说的是你那个《大桥下面》吧?」
吴贻躬一张口,让方言挑了挑眉。
「没错,就是这个!」
白沉缓缓地道出剧本创作的前因后果,「这还要从80年说起……」
当时社会里一直流行着一种论调,称这个年代的青年是「没有希望的一代」。
自己坚决反对这种说法,恰好《青年文学》掀起了关于人生的大讨论,也刊登了方言的演讲内容,这更让他下定决心要拍出一部展示当代青年精神面貌的电影。
正好自己家离三官塘大桥很近,就到那座桥堍下面的老住宅区,采风走访,为剧本搜集素材和灵感。
在跟那里的待业知青和个体户熟识以后,发现这些青年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质。
说完创作的经历,然后斩钉截铁地说:
「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当代的青年绝对不是"垮掉的一代"!」
「我同方老师的观点是一样的,华夏青年是大有作为的,是大有希望的!」
「您越这么说,我越期待这部电影。」
方言道:「不知道打算什么时候开拍?」
白沉回答说,《大桥下面》的剧本早在去年3月底就已经完成。
方言问:「那为什么不拍出来呢?」
吴贻躬说厂里计划下半年筹备这个项目。
「演员是个大问题,特别是这个女主角。」
白沉简单地说出对女主角的要求。
「你们上影人才济济,不愁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比如龚樰同志,跟我同行的桂西厂同志们,对她的评价可都不低。」
方言想着龚樰上辈子凭借《大桥下面》步入事业巅峰,于是顺水推舟了一把。
「龚樰啊……」
白沉和吴贻躬大为意外,相视一眼。
方言道:「在火车上闲聊的时候,我听韦厂长说,她好像还演过《子夜》的电影。」
「没错,本来给小樰定的是"朱桂英"。」
吴贻躬道:「但她为了突破自我,主动请缨去演"冯眉卿"这个反面人物。」
「这个角色,可不好演。」
方言看似随意地夸了她几句。
预言家给金水啦!
龚樰可要接好了!
第179章 心乱如麻
此时此刻,关于《舌尖上的中国》座谈会正式开始,规格相当高,该到的全都到了。
主持人是新闻纪录电影厂的厂长秦明。
摄制组的大部分成员坐在顾问团的后一排,认真地做着笔记。
最外围,基本上是各大电影厂的导演。
龚樰和章瑜、赵静坐在角落的位置,看着大佬们讨论交流《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现出的拍摄技法、文案内容、主题思想,等等。
有人问,有人答。
被问的最多的就是汪曾其、方言和司徒钊敦,而回答的最多的,自然是方小将。
「俗话说,"人如其食",食物总会和人联系在一起,拍摄美食烹饪的过程只是一个部分,《舌尖上的中国》要展示的并不只是美味。」
「比如饮食习惯、乡土人情……」
方言面向众人,站着说话。
汪曾其在他讲完之后,借着他们合力写出的《五味的调和》来举例,语气认真道:
「就像桂西晋西,对"酸"的执着。」
「就像云贵川湘赣鄂,对"辣"的执着。」
「………」
「我们要从地域、历史以及文化几个方面,探讨刻在我们骨子里的饮食文化特性。」
此话一出,立刻议论纷纷。
话题越聊越深入,在拍摄技法上,肯定了空镜头、特写、慢镜头和主观镜头相结合的方式,在主题立意上,完全赞成从主食到各地代表性的地域美食,紧紧围绕老百姓的餐桌。
而在内容上,除了方言的散文集,还要在全国范围之内,搜罗更多的美食,选出一批能刺激和挑动观众的味蕾的食物。
「沙沙。」
「沙沙。」
龚樰左看看,右看看。
全场除了讲话声和记录声,一片安静,一直到讨论《舌尖上的中国》的作曲人选。
秦明拿出一盒磁带,里面收录着谷健芬、王礼平、赵纪平三人各自做的主题曲。
反复地听,反复地比对,最终大多数把票投给了谷健芬,由她来负责纪录片的配乐。
但王礼平和赵纪平也没有完全被淘汰,比如涉及到「陕甘宁青新」西北五省时,让擅长「西北风」的赵纪平来作插曲。
看到方言提出的这个建议,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龚樰情不自禁地跟着大家伙鼓掌。
「哗哗哗。」
在热烈而和谐的氛围中,《舌尖上的中国》的总集数,最终确定为5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