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综合其它>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170节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170节

  “当然是家里啊。”
  方言用戏谑的口吻说:“你问这个干嘛,不会是想请我吃饭?”
  “请客?这没问题啊!”
  田增翔拍拍胸脯,“不过咱们可说好了,你得带我吃好吃的,而且得是《舌尖上的中国》里没写过的地儿,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不等方言张口,章守仁从屋外走了进来:
  “这种好事,也算我一个!”
  “还有我。”
  晏名紧随其后,笑脸盈盈。
  “你们这是……”
  方言挑了挑眉,你们衔接得挺好啊。
  “《舌尖上的中国》一出,现在大家伙都知道你是个大吃家,这不都想跟着你享享口福。”
  田增翔嘿然一笑。
  “是啊!”
  晏名感慨道:“真没想到岩子你深藏不露,在吃的方面,竟然这么懂啊。”
  章守仁点头说:“以前我觉得汪老是作家里难得会吃的,吃家里难得会写的,现在多了一个岩子。”
  “你们就甭拿好话夸我。”
  方言哭笑不得,“我带你们去吃还不成。”
  “哈哈哈!”
  顷刻间,屋内外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闲聊了会儿,章守仁聊到了正事。
  “最近社里收到一个通知,部里、作协和总政准备在燕京联合召开了一个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推动军事题材文学的发展,我们《十月》也被点名,务必参加。”
  “军事文学?”
  田增翔和晏名互看一眼,“编辑部里恐怕没有比岩子更懂军事题材了。”
  章守仁看了眼方言:“我们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到座谈会挖掘作家,给《十月》组稿。”
  方言问道:“座谈会什么时候召开?”
  章守仁回答:“具体的时间还没定下来,只知道大概会在四月份。”
  “4月吗?”
  方言低头思考,那就是在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之后,时间上并不冲突。
  第152章 建议申遗
  大清早的南锣鼓巷,枝头的麻雀在多嘴。
  方言今天穿的跟平时不一样,白色的立领衬衫,外面穿着一身黑色的中山装。
  “岩子,这套穿着,感觉怎么样?”
  方红在得知弟弟要出席中日文化交流活动,特意去请红都服装的老师傅量身定制。
  “姐,挺好的。”
  方言满意地点头,毕竟红都服装可是给中南|海、驻京使团、外交人员提供订制服务。
  “再看看,再看看。”
  方红从上到下,看了又看,哪怕是有一个线头,都不肯放过,“千万不能有一点马虎。”
  杨霞一脸严肃说:“你姐说得对,咱们丢脸倒没什么,但绝对不能丢了国jia的脸。”
  “要不我穿着这件去部里开会?”
  方言一个纽扣一个纽扣扣上。
  “对对对,让别人瞧瞧有没有什么问题。”
  于是在方红和杨霞的注视下,离开了四合院,轻车熟路地来到沙滩北街的文化部大楼。
  刚一进门,就见大堂里人头攒动,乌泱泱都是人,有一股涌向楼梯,有一股留在原地。
  “方老师!”
  突然间,从人群里传来惊喜的声音。
  方言顺着声音看去,铃木洋子、桥本结衣和白若雪三人迎面朝自己走来,大为意外:
  “你们也是来开会吗?”
  “差不多吧。”
  白若雪说他们是来参加文化bu、中外文委等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外事接待培训班。
  “方老师!”
  铃木洋子面带微笑,“《那山那人那狗》的翻译,我们已经完成了。”
  方言看着她从包里拿出随身携带的翻译稿,密密麻麻,全是日文,自己才学了没多久,复杂的句子,基本看不懂,转头看向白若雪,“你和你老师觉得怎么样?”
  “好!”
  白若雪转述了陈涛的评价,“在洋子和结衣的基础上,陈老稍作了些修改润色。”
  铃木洋子语气里透着感激,“陈老真的教会了我们很多,经过他的指导,译得更自然通顺,清新优美,合乎的原意。”
  “谢谢你。”
  方言放下心来,“也替我向陈老道谢。”
  白若雪笑着答应下来,“陈老听说这部要用于中日文学交流,非常乐意帮这个忙。”
  方言一手一本,一本是涂涂改改的修改稿,一本是干干净净的誊抄稿,“洋子,到文化交流团访华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個拿给你父亲看,让他看看你这些年留学的成果。”
  “嗨!”
  铃木洋子满脸兴奋,“要谢谢方老师给我这个宝贵的表现机会,我不会辜负您的信任!”
  “这个修改稿能借我吗?”
  “您拿这份吧,我们抄了不只一份。”
  “那敢情好。”
  方言打算把誊抄稿带给周巍志、章光年等人,在得到同意之后,径自地前往会议室。
  日本文化交流团会在3月1日抵达燕京,接着参加晚上举办欢迎会。
  这次访华的基本是日本出版界、文学界、电影界、媒体界的代表,随行会有日本报社的记者,所以,两国交流活动的主要集中在文学和电影上,时间上将持续一周。
  文学方面,安排在3月3日到3月5日。
  讲完具体的活动安排、接待的注意事项等等,整个会议,就此结束。
  方言把《那山那人那狗》的翻译稿交了上去,以供部门审核,避免出现忌讳或者纰漏。
  “伱这本,应该是整份推荐名单里最有可能被引进日本的作品。”
  周巍志和章光年、周杨等人互看一眼。
  方言露出淡淡的微笑。
  推荐归推荐,但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出版。
  究竟名单里的这一批,能有多少被引入进日本,还要取决于有斐阁这些出版社。
  “除了《那山那人那狗》,你的《大秦之裂变》、《山楂树之恋》也在名单里。”
  周巍志把稿子交给秘书。
  “本来最近你那部广受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国》,也该出现在名单上,可惜发表的时间晚了些。”章光年不无遗憾道。
  方言从他们的话里,才知道散文集发表时间,比推荐名单审批通过的时间,晚了半个月,上头已经定下来,没办法临时更改。
  周巍志说虽然这回没有进入名单,但接下来可以出现在中法、中美等文化交流活动上。
  “我有个建议,不知道当不当说?”
  方言思索了会儿,才说出口。
  “但说无妨。”
  章光年他们投来鼓励的目光。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方言说《舌尖上的中国》尽管对美食的描写很到位,但终究是文字,写得再天花乱坠,也不及一张照片、一部电影来得直观真切。
  “你的意思,是想把《舌尖上的中国》拍成电影?”周巍志把眼睛眯成一条缝。
  “您说得没错,就是拍成纪录片。”
  方言点头道:“不过不一定要拍《舌尖上的中国》,也可以以全国各地的传统美食为题材,选出一些能代表华夏饮食文化的来拍。”
  “你这个点子听上去不错,继续说。”
  章光年和周巍志等人互看一眼。
  “我想能不能由部里牵头组织,到时候拍成的美食纪录片,不仅面向各国的文化交流团,是不是有这么一种可能,可以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放映,甚至在东南亚播出?”
  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各位大佬的兴致。
  “你啊你,总是能给我出点新花样。”
  “小方他啊,总有一些创造性思维,什么时候都能想出让人惊喜的点子!”
  “………”
  众人议论纷纷,胡木桥饶有兴趣,“你为什么会想到要把这部纪录片在海外播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