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153节
“想,自然想!”
方言点了下头。
“想也不能给你,这么点肉得紧着我家里孙子吃的。”汪曾其话锋一转,“不过冲你写的这些散文,我倒可以帮你做,如果你想吃的话,肉票调料这些可要自备。”
“这没问题啊,谢谢您内!”
方言和他相视一笑。
汪曾其边在纸上写需要的材料,边说:
“果然我没有看错,你不单单在、戏剧上天赋异禀,在散文上也有过人的天份,原以为伱初学,写出篇佳作要花很长的时间。”
瞥了眼厚厚一叠的纸,“想不到你都快写成散文集了,题目也取得让人眼前一亮。”
方言回答:“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觉得美食是最能代表华夏文化的符号之一,所以就取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名字。”
“正因为这個名字是’中国‘,不是’燕京‘,你这散文里就不能只写燕京,至少要再写几个代表性的,比如鲁东、粤东、江南、川蜀……”
汪曾其说:“不然撑不起这名儿。”
“您老高见,我是这么想的。”
方言有所保留地说出创作思路。
燕京可不只有京味,以前的八大楼、八大春、八大居等饭庄,一个个重新开张,鲁菜、淮扬菜、川菜等菜系都有,就连津门的狗不理包子也登陆了燕京,就在“新陆春”。
何况上辈子,全国各地的美食没少吃。
“看来你是打听清楚了。”
汪曾其颇为欣赏道:“你刚刚说了以地域菜系为横向,这么说还有纵向上?”
“纵向上,就是从美食的各个方面入手。”
方言掰着指头:“比如做法,煎、炒、烹、炸,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再比如口味,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妙啊!酸甜苦辣咸,品人生百味,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汪曾其眼前一亮。
“您算是说到根上了。”
方言看向那堆稿纸,自己这本散文集的任何一篇,都能拍成《舌尖上的中国》的一集。
汪曾其感慨道:“可惜了,老师和师母他们回湘西了,估计过一阵子才会回京。”
方言被问到发表的期刊和时间,说自己准备发表在《燕京文学》明年开年的第一期。
“刊物选的好,时间选的更好。”
汪曾其大为赞赏。
明年二月份发表,距离春节没过去多久,读者们刚刚过完年、吃过年夜饭,再看这散文,别有一番滋味,尤其是这篇写“腊味”的。
“您跟我想到一块去了。”
方言莞尔一笑,“就是要馋死读者。”
“哈哈哈!”
两人相视一眼,屋里充满欢乐的空气。
…………
从汪曾其家出来的时候,方言的手上多了个黄桃罐头的玻璃瓶,里面装着韭菜花酱。
也就是韭菜花、青椒糊、酱油拌在一块,然后拿开水在大木桶里一沏,等待自然发酵。
按汪老的说法,熬一锅虾米皮大白菜,佐上一碟韭菜花,好吃,有味,或者是配上卤虾酱,就着窝头、贴饼子,一样是人间美味。
灵魂之汁,浇给!
忙碌了一天后,方师傅准备……
先回了趟南锣鼓巷,把东西撂在家里,接着去后鼓楼苑胡同,方红现在还在宅子里。
自从她和杨霞得知自己买了个四合院,这些天,一有空就往这儿跑,一点点地打扫。
方言也会来清理垃圾,已经打扫干净了几间库房,里面装着不少布料和文化衫成衣。
只见此时,方红拿着纸笔,站在库房门口,认真地清点统计布料、丝线、背带裤、文化衫等东西,顺便也替弟弟和韩跃民当会计管帐,一丝不苟,俨然有上辈子的一丝范儿。
“姐,韩哥人呢?”
方言凑了上去。
“他刚回来,这会儿在屋里躺着休息呢。”
方红把头一转。
方言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间屋子就是王大爷曾经住的地方,里面的桌椅床凳等家具都是现成的,基本上,拎包就可以入住。
自己这段时间就搬到这里,除了守夜看仓库,就是抽空盯着韩跃民雇来的那帮裁缝。
而韩跃民最大的任务,就是来回地在燕京和杭城之间奔波,倒腾更多的布料等材料。
这一回,韩跃民又梭哈了。
瞧见方言的大house,他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已经不满足于换房,也要努力买个宅子。
“岩子,你们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卖啊?”
方红看着满屋的布料和衣服,心里不安。
“就明天,明天比赛不就开始了嘛。”
方言直截了当地说。
“你们弄了这么多文化衫,能卖出去吗?”
方红眉宇间透着担忧。
方言笑盈盈道:“姐,您就放心吧,咱们华夏女排如今的实力可是世界前三,今年有机会拿一块牌,没准还有可能是金牌。”
“真按你说,女排要能夺冠,别说你这衣服卖32了,就算是卖四五十,我也愿意买!”
方红补充道:“我相信很多人也会买。”
“那就让我们期待华夏女排这次的表现吧。”方言露出淡淡的笑容。
方红拧成一团的眉头慢慢放缓,“对了,若雪跟我说,话剧队明天要在华夏青年艺术剧院表演,她们希望你能出席观看。”
“我不一定抽得出时间。”
方言侧目而视,“明天什么时候?”
“明天下午。”
方红说:“演出结束以后,她们打算用这次表演的奖金,请我们吃顿晚饭,当然,主要是请你,想要再谢谢你这个‘方老师’。”
第138章 如果奇迹有颜色
11月6日,燕大话剧队在华夏青年艺术剧院的演出,圆满落幕,反响热烈。
热情的观众们拍着手,掌声汹涌如潮水。
看到这一幕,白若雪等话剧队全体成员激动异常,剧院领导们同样惊喜交加。
随即立刻拍板,要“买”他们改编的《山楂树之恋》剧本,以便剧院使用和表演。
数目不小,整整50元。
白若雪、英答等人讨论之后,决定分文不动,借花献佛,在饭桌上把这笔钱送给方言。
事情发展得太突然,出乎方言的意料,他没想到自己来吃个饭,都有钱送上门。
“你们的诚意我收下了,钱我就不收了。”
方言摆摆手,“这是你们话剧队应得的。”
“方老师,我知道您高风亮节,但无论如何,请您收下,这也是我们大家的心意。”
白若雪左看看,右看看。
“是啊,方老师!”
“没错,我们话剧队能有今天,多亏了您的和指导,要不然,也不会在全国话剧文艺汇演拿到这么高的名次,也就不可能在人民大礼堂表演,而您,却只收了我们一分钱。”
“是啊,在华夏青年艺术剧院演出,也是因为您的推荐,才有这个登台的机会,我们已经得了出场费,这50块说什么也不能再要。”
“………”
英答、唐胜男等人纷纷表态,语气诚恳。
白若雪又透露了个消息,因为这回话剧队给燕大争了光,出了彩,校方决定以他们为核心,整合历史系、法律系的话剧队,正式成立燕大戏剧社,英答担任社长,她出任副社长。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山楂树之恋》。
“要不这样吧。”
再三推辞不下,方言提出了个方案。
按照行里的规矩,话剧改编费中的三成归原著作者,七成归剧本编剧,既然燕大戏剧社马上要成立了,索性自己拿出其中的七成,捐赠给社里当经费,支持他们以后的表演活动。
“方老师!!”
话剧队成员们不禁动容。
白若雪于是提议,在新成立的戏剧社名字里,加上“方言”,或者“岩子”这個笔名,以此感激方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要不然,方老师的恩情,根本还不完!
“你们呐。”
方言正要张口,就见韩跃民的身影突然出现,收摊的时候耽误了些时间,姗姗来迟。
方红指了指早就给他留好的空座。
“怎么样,跃民?”
“不错,相当不错。”
韩跃民面带微笑,低声叙述今天的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