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41节
正当整理床铺,背后传来莫伸的声音:
“岩子,这是陆遥托我交给你的信。”
“怎么不直接寄到我家,或者编辑部?”
方言皱了皱眉,“还让你跑上一趟。”
“具体的内容我也不知道,陆遥只说是感谢信,邮寄给你,显得不庄重,本来他要来趟燕京,亲手交给你,但有事耽搁了。”
莫伸解释道:“这不,听说我要到文学讲习所学习,就把这事拜托给我。”
“感谢信?”
方言拆开信封,读了起来。
就见开头写着“方言同志吾弟”,不禁挑眉,陆遥跟我称兄道弟,不错不错。
“好长时间了,不知你近况如何。”
“先谈一下我的情况,原以为我的那篇稿件到你们那里,如果还维持‘死刑原判’,我就准备把稿子一把火烧掉,但我没想到你给了我这么大的一个惊喜,把稿子推荐到了《当代》。
一下子,给绝望的我带来新的希望。
结果出乎意料,小说竟得到了编辑部的很高评价,秦兆阳同志也给予了热情肯定,《当代》已经决定发表我的小说,5月初发稿。
《惊心动魂的一幕》将发在我国最高文学出版单位(人文社)的刊物上,这是一个莫大的荣誉,无疑是我的文学生活道路一个最重大的转折……
这都多亏了你!
方言,你是我陆遥的恩人!”
“陆遥在信上怎么说的?”
莫伸投来好奇的目光。
“陆遥的《惊心动魄的一幕》,被《当代》看中了,很快就能发表了。”
看完最后一句“千言万语,唯有一句感激”,方小将收回视线,感觉自己距离收服陆遥为将又进了一步。
“当代?!”
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不对啊,岩子,陆遥不是投稿到你们《燕京文艺》,怎么突然又变成《当代》?”
莫伸不了解此中事由。
方言如实地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我总不能看着这么好的作品真的被陆遥烧了吧?”
“嘶!”
古桦仿佛重新认识他般,上下打量,“岩子,看不出来,你还是《燕京文艺》的编辑。”
“助理编辑,不值一提。”
方言摆手:“不过也能在编辑部说上几句话,如果你们有什么好的作品,可以来找我,我们《燕京文艺》,可是相当地求稿若渴。”
“一定,一定!”
蒋紫龙、古桦等人立刻肃然起敬。
方言能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尊重。
这年头,文学杂志的编辑比作家牛,相当于金融圈的风险投资人。
作家都要“磨”着编辑,如果一个文学编辑发了作者一篇小说,他的命运可能从此改变,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编辑发了余桦的处女作,他今天可能还是一个诊所的牙医。
也许在生活上,自己被当成小老弟照顾,但在文学上,整个寝室里,也只有蒋紫龙,能跟方小将平起平坐,放眼到整个班,也不多。
“这一期一共多少人?”
“34个。”
蒋紫龙抽烟道:“据古老师说,我们这批学员都是地方上的作协、文联,还有全国各大文学刊物推荐上来的,都是小有名气的作家。”
“没错。”
古桦如数家珍道:“除了紫龙,我刚刚还看到了叶文铃、乔典韵、贾大山,他们可都是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的代表。”
“这个贾大山,我有印象,跟我的朋友贾平洼齐名,我们那里管他们叫‘二贾’。”
莫伸眼前顿时一亮。
“真的是藏龙卧虎。”
方言不禁感慨,心里激动,来对地方了!
20世纪的文坛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这里人才济济,将来能成为文学翘楚的绝对不少,这些可都是自己这个编辑的宝贵资源,哪怕只有一半加入他的作家群,也发了。
各位人才,快快到我碗里来!
第36章 重铸文学荣光
正值饭点,姜丹等人给宿舍挨个送饭票。
饭票分作面票和米票的,一共十斤全国粮票,四斤的米票,其余六斤是面票。
米票是一分钱纸币的大小,牛皮纸的颜色上用黑色的墨印着“米票”的字样,四两一张。
方言等四人拿着饭票,结伴来到食堂。
就见食堂一室三用,开会的时候就是礼堂,平时的时候就是课堂兼餐厅,前面是讲台和黑板,后边的角落里,有一扇玻璃窗。
里面是厨房,到开饭时,窗口便拉开来。
米香、菜香,还有蒸馒头用的酵粉的微酸蒸汽,飘忽出来,弥漫在整个屋子。
“不妙啊,这地方,将来既是我们的天堂,也会是我们的地狱。”方言半开玩笑道。
“为什么这么说?”
蒋紫龙等人诧异地问道。
方言说:“你想啊,如果上课的时候,突然这些香气飘过来,还怎么专心听课啊?”
莫伸和他互侃道:“岩子这话说的有道理,有句话不就是,‘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这吃饭是一等一的大事,听课嘛……”
“这就要考验我们的毅力了。”
方言道:“大脑对文学的渴望,能不能超过肚子对食物的渴望,有没有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
“哈哈,没错!”
蒋紫龙等人笑了起来。
边上排队的师生们听到了,纷纷投目而来,会心一笑,其中包括正副两名所长。
“这就是李老提到的方言吧?”
徐钢回头看了一眼。
李清泉点了下头,“这个小方啊。”
“年轻人嘛,朝气蓬勃。”
两人不动声色地盯着说说笑笑的方言,像极了透过后门的玻璃偷偷观察教室的班主任。
古桦排在了他们最前面,边把装着票的饭盒递过去,边问里面的人,如果以后米票用光了,能不能用面票当米票用?
工作人员直截了当地回了個“不可以”。
“唉!”
因为这句话,古华扒拉着饭,连声叹息。
“这是怎么回事?”
蒋紫龙皱了皱眉,“水土不服?”
“湘南自古是鱼米之乡,米食文化,面食对他来说,可能吃不习惯。”
方言很清楚古桦的为难,米票不够花。
但也不能向家里要,油粮都是定量供给,一个人一个月的地方粮票,要搭上一人一月的油票,才可换三十斤左右的全国粮票,要是向家里要全国粮票,就等于克扣家中的口粮。
不管怎样,也不能花费超出定量的饭票。
“我当是什么事呢!”
莫伸扬了扬手,“你要米票,可以跟我换,我这个人爱吃面食,吃不惯米饭。”
“还有我,也可以找我换,我在陕北插队的时候,吃面食,也吃惯了。”方言笑道。
“谢谢。”
古华不禁感动。
正当所有人吃饭时,徐钢站了起来,宣布了一个消息,考虑到促进学员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熟悉,讲习所要举办一个开学茶话会。
时间就定在了明天。
一下子,整个食堂炸开了锅。
“我听说作协的好几位领导都要来。”
“老师呢?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谁会来?”
“目前我知道的是,万佳宝、艾清、丁铃、吴祖缃,袁克甲、王朦……”
“这也太……太……盛大了吧!”
“见识少了吧,前四期那才叫盛大,郑震铎、叶圣淘、老舍、万佳宝、艾清、何其芳、刘柏羽、赵树理、张天翼……”
听到这一个个人名,所有人都心驰神往。
特别是一想到这么多当代文坛的大佬们给自己上课,一下子激动得不能自我。
“这次茶话会,考虑到所里的人手不够,需要你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担任服务员、接待员,有意愿的可以到古老师这里报名。”
李清泉扫视一圈,在人群中找到了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