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综合其它>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16节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16节

  “跟我来一下,我有话要跟你单独说。”
  周雁茹招了招手。
  方言立马会意,八成是合同工有眉目了。
  在众人的注视下,走进了小房间。
  周雁茹倒上一杯水,“刚才小王他们应该跟你说了,你的《牧马人》被参加文代会的代表团追捧,被各大报刊转载、评论了吧?”
  “嗯。”
  方言接过水杯。
  “我可以再给你透露一点。”
  周雁茹坐了下来,“这只是个开始,等文代会结束了,这些代表团回到了地方才是高潮,各地都会兴起《牧马人》的转载潮,当然,《燕京文艺》也为你设立了评论专栏。”
  “嘶。”
  方言挑了挑眉,这不就是相当于上了微博这些平台的热搜榜吗?而且还是热搜第一!
  “另外,还有你提到的‘反思文学’。”
  周雁茹说:“在《牧马人》打响第一枪之后,会随着小说的传播,也在全国传开来。”
  “您的意思,《牧马人》算是反思文学的开山之作?”方言不禁诧异。
  “比起‘开山之作’,‘发端之作’更贴切。”
  周雁茹纠正道。
  “没错,发端之作。”
  方言又惊又喜。
  卢信华因为《伤痕》,成了伤痕文学第一人,那么,自己岂不是反思文学第一人?
  将来的教科书上,也有他的大名!
  “虽然《牧马人》带起了这股反思文学的浪潮,但要浪潮不中断,必须要有一系列的反思小说来维持,你这个写出‘发端之作’的作者,更要起到带头作用。”
  周雁茹言外之意,赶紧写小说吧!
  “您放心,我已经答应了王洁。”
  方言信誓旦旦地保证。
  “小王也和我说过,她跟你约了3篇稿子。”周雁茹劝道,“不用急着完成,小说在精不在多,100篇普通的作品也比不上1篇《牧马人》,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吧?”
  “嗯。”方言点头。
  “我是这么想的。”
  周雁茹说《黄土高坡》作为伤痕小说,不需要任何改动,但《燕京文艺》正在全力推动反思文学浪潮,索性就改成反思小说。
  毕竟,《黄土高坡》有“反思”的影子。
  “我没问题。“
  方言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自己打响反思文学的第一枪,总不能开历史倒车,跟伤痕文学搅在一块,得划清界限。
  周雁茹露出满意的微笑,从抽屉里拿出《黄土高坡》的手稿,两人商量着如何修改。
  虽然这篇是方言的原创,但上辈子看了那么多乡土小说和电影,就像熟读唐诗宋词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灵感源源不断地涌现。
  “好,就这么改!”
  周雁茹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眼里的惊喜之色越来越浓,“就跟之前一样,接下来你就在老位子上改稿。”
  方言张张嘴,“周老师,我想问问……”
  “是不是想问合同工的事?”
  周雁茹意会地打断他的开口。
  方言点头道:“您跟李老、王老师他们商量得怎么样?”
  “你真的想好了要来《燕京文艺》?”
  “想好了!”
  “其实相比于我们编辑部,你可以有更好的去处。”周雁茹说,“就凭《牧马人》,完全能进文化馆,而且是固定工,如果文化馆不想去,就再写出几篇像《牧马人》这样质量的作品,未必就不能被招进作协当专业作家。”
  “可是,我就是对文学编辑感兴趣。”
  方言假如不知道合同工能转正,或许会动摇一下,然而现在,一点儿也不带犹豫。
  毕竟,进文化馆、当专业作家再好,但鬼知道是什么时候,他现在的目标是招工回城。
  《燕京文艺》的合同工,就能让他回来!
  “不改了?”
  “绝对不改!”
  “那好。”
  周雁茹看到他的表态,脸色突然变得严肃,“现在,方言同志,我正式通知你,经我们集体讨论之后一致同意,招收你为《燕京文艺》编辑部的合同工,为期一年,一年一续……”
  “谢谢周老师!”
  方言兴奋地站了起来,编制,到手!
  “不要谢我,组织栽培,个人表现。”
  周雁茹把手压了压,示意坐下。
  方言强压下心里的激动,就听到她说合同工的各种细节,比如工资福利待遇的标准。
  就像如今的国企,一种是熟练工,一种是学徒工,上班第一年,就是“学徒工”。
  月工资一般在18元到22元左右,等到三年学了技术转正后,起级工资才会到36元。
  然后就是熬工龄,好多年涨一次工资。
  每涨一次,多几块钱。
  当然这是工人,编辑转正不用这么久。
  “我相信以你的能力,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到时候,等社里申请的指标下来之后,就可以给你办理转正,成为我们的正式一员。”
  周雁茹拿出了准备好的招工表。
  方言没有急着填,而是问什么时候入职?
  “要等到该走的程序都走完。”
  周雁茹说年前办好,让他年后来上班。
  “我明白了,谢谢周老师。”
  方言提笔,认真填写。
  “你慢慢填吧。”
  周雁茹笑道,“哪里不懂的,可以问我。”
  然后喝了口水,“这两天你要准备一下,《文艺报》要对你,还有我们编辑部做一个采访,主题是‘反思文学’。”
  配合,你要我怎么配合,就怎么配合!
  方言咧着嘴,笑得要多灿烂有多灿烂。
  之后的两天,《牧马人》宣传一波接着一波,各大文学选刊密切关注、积极转载评论。
  《文艺报》一连三天,就连编辑部主任也上阵,用“沐阳”的笔名发表评论文章,《在严峻的生活面前——读方言的小说之后》。
  文坛老将们,也开始提携晚辈。
  《爱国主义的赞歌——丁铃等评〈牧马人〉》、《质朴的美的开掘——漫评方言的小说〈牧马人〉》、《谈〈牧马人〉与反思文学》……
  在各大报刊推波助澜下,方言火了,“反思文学”的概念也火了,都随着《牧马人》从燕京火到大江南北,在全国火了一把。
  还有《燕京文艺》,销量暴涨,特别是在四九城。
  人们争先抢购、传阅,一本难求。
  一时之间,燕京纸贵。
  第15章 大作家啦
  南锣鼓巷,街坊邻居看到杨霞手里提着一大块肥厚的猪肉,两眼像饿狼似的放光。
  “婶儿,今天什么喜庆的日子,您怎么舍得买块猪肉回来?”
  “听说岩子插队回来,有这么回事吗?”
  “既然回来了,怎么没看到他人呢?”
  在议论声中,杨霞答非所问道:“什么,你们怎么知道我家岩子成大作家啦?”
  “啊,岩子成大作家啦?”
  一时间,众人哗然。
  “那可不,最近老火的那个小说,《牧马人》,就是我家岩子写的。”
  杨霞昂起下巴,满脸自豪。
  “啊!那篇《牧马人》真是岩子写的?我还以为凑巧撞了名,同名同姓而已。”
  “想不到我们单位的小年青天天念叨的《牧马人》,竟然是岩子写的?”
  “我瞧报纸上天天登,评这个‘《牧马人》’,评那个‘方言’,嚯,好家伙,岩子这回可是牛大发啦。”
  “恭喜婶子,你们家出大作家了!”
  “婶儿,写《牧马人》的那個‘方言’,真是您儿子啊?”
  “小心我揍你,怎么说话呢!不是我儿子,还是谁儿子!”杨霞笑的合不拢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