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怎么会这样?”
苏轼和妙悟都被吓了一跳。对于他们的年纪来说,坑杀活埋什么的未免太过血腥。他们齐齐对视了一眼,在彼此眼中看到了相似的骇然。
未经开化之辽国,果然恐怖。
扶苏的接受度稍稍高一些。毕竟秦朝那个时候,风俗还很原始。类似的事情,他说听过不少——当然绝对不会赞同就对了。他注意到的是另一件事。
耶律洪基,耶律乙辛。
这是连扶苏都耳熟能详的一对昏君奸臣。著名贤后萧观音就是被这两人冤枉致死的。原来早在耶律洪基还是太子时,他们就狼狈为奸了吗?
难怪阿菩提起辽国小公主时,语气会那么奇怪呢。既是旧日的主人,又是仇人的亲妹妹。能用平常心对待的早就肉身成圣了。
阿菩又说道:“我知道消息后伤心欲绝,恰逢辽帝夏狩,就偷偷跑了出来,半夜把儿子的……挖出来安葬好之后,自己也不想活了,干脆投水一死了之。结果醒来后发现自己被人救活了,但他们说要卖了我去宋国。我就跟着他们一路南下,被卖到一户人家里做奴仆。”
扶苏一下get到了重点:“所以你是愿意随他们南下的?你还记得来时路?”
“我都记得。”阿菩说。
不如说,被救起来之后她就生出了报复的心。她甚至恨起自己,为什么发现妹妹和儿子的尸体之后,没有立刻找耶律洪基玉石俱焚呢?
听说宋辽是敌人。
她到了宋国蛰伏,终于等到今天。
“我听小师傅说,你们是说话算话的贵人。我想用我脑子里的一切,换耶律洪基的命。”
任何人看到她眼里的期许与决绝,都会为之动容。至少妙悟和苏轼就深受震动。他们随阿菩的目光一起望向了扶苏的方向,像是在等一个回答。
扶苏却说:“大宋与辽,乃是兄弟之国。”
“……”
阿菩眼底的光熄灭了。
扶苏又说:“耶律洪基和耶律乙辛,多行不义必自毙。这种残暴无道之人,老天一定会出手收拾他。”
“所以,我会尽力的。但不能保证杀了他的人一定是我。”说不定哪天,他作恶多端老头都看不下去,天降一道大雷把人活活劈死了呢。
阿菩听懂了。她立刻行了一个大礼——佛教里叫作五体投地的大礼:“妾明白,妾会告诉您自己知道的一切。”
扶苏:“事不宜迟,走吧。”
他把阿菩带到一边,拿了张纸,听人口述开始空手画舆图了。妙悟和苏轼呢,则继续问起另外二人的身世。她们虽然不如阿菩来历特殊,但悲惨的程度一点也不输。
比如说,三娘来自十六州里的蓟州。她是被活不下去的父母亲手当掉的。被泼皮无赖买回家天天动辄打骂。另一位叫阿余,是婆家起的,她是被卖到了乡下,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生育,日子过得更加凄惨。吃不饱、穿不暖。于是当八王爷府的人找上门,她立刻跟人走了,根本不怕是骗子。反正总不会比现状更糟糕。
“那你们当初十八人,怎么现在只有三人在这里?”
苏轼好奇地问道。
“嘘,你别问了。”
妙悟横了人一眼:你这不是揭人疮疤么?
但两人的回答出乎他们的意料:“剩下的人各自生了孩子,便不愿意与我们一起了。”
其实她们有的人过得还不错,也有比阿余还不如的。但是当八王爷派的人找上门,听说可以和昔日的姐妹们住单独的院落,她们都很乐意。带上孩子的话……勉强也行。再带上丈夫或者一大家子呢?那就没辙了。
于是,十八人只剩下他们仨。
妙悟讷讷地重复了一遍:“有了……孩子?”
苏轼更是微张了嘴,理解不能。
他们一个五岁,一个七岁。平时没人跟这个年岁的孩子提过男婚女嫁那点儿事。
现在听三娘一说,都懵得很。按理说,有了孩子明明是好事啊,怎么听起来像是被困住似的呢。
三娘点头道:“是啊。”
她心有余悸地摸了摸肚子。
幸好,幸好她没有怀上那个无赖的孩子。若不然就凭那个人的为人,迟早得把他们的孩子卖掉!那时候,那孩子就和她娘一样惨了,竟然连自己的来路都不知道。
妙悟一秒就做了决定:“那我不要生孩子。”
苏轼刚要张口,想起自己是男子,不能生:“那我……不要我阿姊生了。”
两人对视一眼,像是达成了某种共识。
他们又问了许多三娘和阿余许多事。这两个人自北向南而来,又多年生活在民间。眼里的风景都是他们没见过的,无论说什么都能让他们惊叹连连。他们的反应又勾起了两人的谈兴,说得更多了。
水车、绣房、勾栏……
但是最后,阿余的话却让他们沉默了。
她和三娘之间,她是话少的那个。三娘初时有些怕人但是并不害怕小孩子。妙悟和苏轼问什么,她都会回答,有时候还会自己说一些别的事。但阿余则不同,她的眼神更直一点,被问到了也只会愣愣地回答几个字。
但她却主动开口了:
“两位小贵人,能找个活给我和三娘做么?”
妙悟和苏轼都呆住了。
扶苏的舆图画得正酣——阿菩说起她见过的山川河流没有一点滞涩。要么她是测绘地图的天才,要么就是那些记忆已经被她重温过无数遍,才会璀璨如新。她几笔就说出了自己去过的十六州的分布。
没去过的那些,扶苏替她补上了。
这解决了扶苏的一个大难题。中国地图分布他是背得的,地理课上已经不能再熟悉。可是既然生在北宋,他怎么光明正大地知道幽云十六州怎么分布呢?
那是他爷爷、太爷爷、太伯爷爷去都没去过的地方。
多智近妖,也不是这个近妖法吧?
阿菩的出现,让他画得开心不已。甚至她偶尔的几处错漏扶苏也悄悄弥补了。他可以保证,自己手上的这一幅绝对比官家珍藏的版本还要详细——那可是上一世无数次描画省界线的成果。
结果,当扶苏在勾勒渤海附近的半岛形状时,妙悟和苏轼出现了。
“肃儿/赵小郎,快来帮我们参谋一下,三娘和阿余,她们能做什么?”
“做什么?”
扶苏懵了懵:“三娘她,不是在绣花么?”
“可她最近看东西模糊了。绣得也不甚精细,绣品经常被绣坊压价。”
扶苏默然。
上一次他就有所预料,在暗处绣花极为伤眼睛。没想到这么快就应验了。
“唉……”
苏轼也想叹气了:“阿余的手粗,会钩破针线,做不了绣花的生意。她在乡间做的是卖力气的活。但在汴京大家都觉得她是女子,没什么力气。住在相国寺也没办法常年侍候在主人家里。”
“赵小郎,你有什么办法吗?”
-----------------------
作者有话说:鸿胪寺的棉花:听说有人瞌睡了?等着,我这就把自己做成枕头![墨镜]
第59章
按理说, 给人找生计这件事,本不该让一个三岁小孩来操心的。求八王爷、求官府都比扶苏合理。
可是谁让扶苏表现得太靠谱了呢?
他好像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局面,都能奇迹般地想出解决办法。苏轼呢, 虽然嘴上习惯了跟人打打闹闹, 但心里未尝不暗暗佩服。一旦遇到了什么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扶苏的名字。
但这一次, 扶苏却没有像苏轼想象中一样, 立刻想出什么办法来,而是沉思了片刻。
苏轼紧张地探头道:“怎么了, 不行么?”
如果连赵小郎都没辙的话……
扶苏回过神来, 纳闷道:“怎么会呢?”
“就算我实在想不出招儿了,也可以找阿爹啊。”
想到此人阿爹是谁的苏轼:“……”
欣赏够苏轼无语的表情之后, 扶苏才正色道:“对了, 阿菩,我刚才就想问你了, 找生计是阿余一个人的主意,还是你们三人都这么想的?”
“虽然住在这大相国寺, 每日有净觉小师傅送来斋饭, 不必每日为温饱操劳。但一日二日的还好, 未来……总该有个一技之长才是。”
扶苏颔首:说得很对。
有多少人脱产之后就不思进取了。然而阿菩却能想到以后的日子。这份居安思危的意识,不愧是能从辽宫中顺利脱身,一路平安到大宋的狠人。
阿菩说完便不好意思地笑了:“只是, 从前我们听人吩咐、闷头做事就好, 不必想多余的。自己拿主意时, 便像无头苍蝇般乱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