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重生>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97节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97节

  作为动力系统业务部门总裁和董事会成员之一,他所能够调动的资源相当丰富,但任谁也不愿意当冤大头。
  “我记得几年之前,他们不是提出过一个比现行caep6更加严苛的环保标准么?”
  帕特里奇率先提议道:
  “既然华夏方面抱怨自己缺少话语权,那正好现在新的caep8标准正在制定,我们可以主动提出,把对方的新标准给顶上去,也算是给华夏方面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我知道他们过去就很看中这些。”
  话音落下,屋子里的另外几人纷纷露出思索神色。
  只有波迪嗤笑一声:
  “你的认知已经有点过时了,帕特里奇博士……”
  语气虽然不像最开始那样夹枪带棒,但也还是带着几分挑衅的意味:
  “区区一个排放标准,而且还是对我们双方都有利的标准,要是搁在十五年前,或许能满足华夏人的胃口……”
  显然,他对这个提议并不看好。
  “那你的意见呢?”
  埃尔金布里奇没有在意对方的语气。
  “我跟今天带队迎接我们的常博士算是老熟人了。”
  波迪开口就点明了自己的“权威”身份:
  “我敢保证,华夏人已经不再满足于支线飞机的那点市场,开始把目光瞄准在干线飞机上面了。”
  还没等埃尔金布里奇发话,角落里另一个声音就率先表达了赞同:
  “我认为波迪主管说得对。”
  是亚当·惠特尔。
  他如今的级别比波迪还要高上半级,只不过因为长时间远离英国总部,所以之前一直都没发表意见。
  但现在提起华夏方面的动作,可就瞬间不困了:
  “根据我们获取到的信息,华夏人正在筹备一种完全对标波音737max和空客a320neo的干线客机型号,现在甚至可能已经进入了方案准备阶段,只是对方保持着一贯低调行事的准则,所以还没有大张旗鼓开始宣传而已。”
  “考虑到现阶段,华夏的几家航空公司已经在运营着大约60架c909客机和超过120架c909货机,所以他们的新型号必定不会局限于国内用户,而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那么首先要做的必定是获取欧盟,或者是美国方面的适航认证,就像他们在推出c808之前所做的那样。”
  “那我们可以……”
  埃尔金布里奇本来想说,他们可以发动一下在easa方面的影响力,帮助推动华夏人的新客机获得相关证书。
  但话到一半就意识到不对。
  因为c808当年可不是走的这套流程,而是……
  而这个时候,波迪已经替他把答案说出了口:
  “对方无疑是想要扩张适航互认协议的范围……就我个人估计,至少要到100吨起飞重量,或者200个座位。”
  一时间,整个房间内的空气都安静了下来。
  相比于个别型号和标准,适航互认包含了一揽子的相关协定,属于可以直接颠覆航空产业格局的大活。
  尽管以罗尔斯罗伊斯的影响力,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服easa同意让步,不过也必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能不能考虑在产品类型上打打折扣?”
  一旁的谈判组负责人提议道:
  “比如互认范围只包括动力系统,这样不仅更符合我们的业务方向,回去之后在应对easa的操作上也要轻松不少……”
  应该说,单就谈判策略而言,这个意见无疑是有价值的。
  毕竟上次双方达成协议,就是只包含了50吨/100座以下的支线飞机。
  虽说华夏方面突破限制的动作已经越来越明显,但对于欧美这样的既得利益方来说,松绑还是一点点来得好。
  可这一次,埃尔金布里奇却换了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有什么必要么?”
  他忽然露出一个笑容:
  “我们公司又不涉及整机业务,就算华夏方面同意让步,那也无非是白白便宜了法国人……”
  第1445章 阅兵彩排
  就在埃尔金布里奇一行基本达成一致意见的同时,另外一场主题相同的会议也正在镐发集团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只不过,罗尔斯·罗伊斯只要评估自己一家企业的利益得失就好,而华夏的航空工业发展属于全国一盘棋,需要权衡的事情可就多了。
  一方面,航空制造业出海属于21世纪国策级别的产业规划,技术、市场、政策和国际环境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勇敢号的动力系统故障属于毫无征兆的突发事件,包括常浩南在内,谁也没办法提前进行准备。
  因此时至今日,仍然只敲定下来了一个谈判的基本原则,而具体细节则仍未形成共识。
  从行业内各个单位的视角出发,本次事发突然的谈判很有可能成为本领域彻底摆脱桎梏走向世界的起点,换句话说就是到了分蛋糕的时候,自然不可能愿意置身事外。
  于是,这场原定只有不到二十个人参加的会议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几乎囊括了航空产业领域内的方方面面……
  对此,常浩南虽然觉得有些头痛,但也实在无可奈何。
  华夏航空产业早已经不是十几年前只有几根独苗、船小好调头的状态,就算他有着当机立断的拍板权,也不可能简单搞一言堂。
  无论从人情世故还是客观需求的层面来看,都需要尽可能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诉求。
  这个晚上,仿佛镐京整座城市的夜空中,都弥漫着紧张而焦灼的气氛……
  而相比之下,几百公里外同样笼罩在夜幕中的京城,则正处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当中——
  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的各个地面方队,在分别进行了近半年的训练之后,终于启动了第一次合练彩排。
  一般情况下,这也意味着参阅计划的最终敲定。
  出于提高有效性和真实性的考虑,本次阅兵的彩排将会全程、全装在长安街进行,并且为了减少对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时间方面设置在午夜到凌晨,参阅部队会在天亮之前走完全部流程并撤出城区。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
  对于真正的有心人来说,虽然现场彩排的时间不算友好,但相较于完全封闭的阅兵村,京城街道哪怕戒严,也总归是个相对开放的场合,能提前收集到不少有用的信息。
  “我太喜欢互联网时代了……”
  安家楼路55号的一间办公室里,安德鲁·舍尔少将一边优哉游哉地用勺子搅动着杯子里的咖啡,一边对旁边的几名助手说道:
  “很多以前需要亲自跑到现场、甚至冒着风险才能收集到的情报,现在只要打开网页刷新一下就能看到……”
  在几人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正并排打开着几个华夏国内的bbs论坛网页。
  而页面上的内容,则无一例外都是对今晚受阅部队动向的讨论。
  当然,拍摄大街上的受阅装备并不需要冒什么风险,只是不同方阵会选择不同的进京运输路线,且每次彩排的路线规划也并不完全相同,如果要亲自去执行这项任务的话,效率上肯定要大打折扣。
  甚至直到正式阅兵之前都未必能全都遇上。
  99年阅兵的时候,时任驻华武官周瑞夫,也就是拉尔夫·j·约迪奇二世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直到分列式当天才注意到很多新装备的出现。
  他可不愿意重蹈覆辙。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件事情在本土也一样可以做到,白房子或者五角大楼有可能以此为理由,减少驻外机构的人员和资金配置。”
  海军武官爱德华·柯林斯上校明显不像对方那样轻松:
  “你知道,自打金融危机过后,国内的经济形势不算乐观,华上头方面一直想要降低开支,从而收缩债务规模……”
  然而,舍尔却果断摇摇头:
  “其它地方或许会如此,但华夏么……”
  他说着把杯子里的咖啡一饮而尽:
  “相信我,在未来二十年之内,这里的重要性都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自打上一次针锋相对的访问结束后,任何了解内情的人都已经清楚,两边都已经把对方视为了最主要的战略对手。
  只是受制于目前的经济形势,还必须维持一个基本的体面,所以尚未爆发直接冲突而已。
  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当华盛顿从债务压力中缓过一口气,或者需要在选战中打出华夏牌的时候,双方就随时可能真正撕破脸皮。
  作为新人和副手,柯林斯并没有继续接话,只是露出不置可否的表情,然后把注意力放回到了眼前的屏幕上。
  一张新的照片刚刚被刷新出来,是一辆俯视角拍摄的平板拖车,上面搭载着一辆体积硕大的履带式装备,看上去像是某种防空导弹发射平台。
  “相比十年前,这一次至少在陆军装备上,华夏人拿出来的惊喜似乎不多。”
  柯林斯圆润地转移了话题:
  “这种仿制道尔的防空导弹,在我还是一名少校的时候就已经见过了。”
  他说着滚动鼠标滚轮,把网页翻回到更往前的一张照片上:
  “步兵战车看上去也是bmp3的仿制品,不过之前倒是出镜很少,这次能看到不少新的细节……”
  “还有这种好像比aav7还要更大的两栖战车,也是近几年来各种登陆演习的常客……只可惜efv远征战车项目被取消了,否则应该会比华夏人的型号更强……”
  “……”
  但很快,身后一直沉默不语的技术武官特里·乔伊斯就打断了他的滔滔不绝:
  “实际上,如果是跟上一次阅兵相比较的话,那么目前看下来,除去主战坦克以外的所有装备几乎都换成了全新的,其中一些,比如大口径火炮和防空导弹,技术跨度甚至比84年到99年更大……只是因为近些年来华夏军队提高了他们在平时的透明度,所以才让我们感觉好像平平无奇,就像切香肠战术那样。”
  “另外,很多细节也表明这些装备都是经过升级的改进型号。”
  他从柯林斯手中抢过鼠标,重新翻回到那张履带式防空导弹的照片处:
  “比如这种防空导弹的搜索雷达就明显经过升级,从类似道尔m1的机械扫描升级到了电扫描,待发弹数量也从原来8枚提升到了惊人的20枚……”
  雷达天线的变化倒是稍微认真点就能看见,但弱光环境下拍摄的照片质量本就一般,直到乔伊斯开口,其余众人才纷纷凑近屏幕,数出了依稀可见的5*4总共20个块状斑点。
  “这辆车比过去变大了?”
  柯林斯稍微回忆了一下自己此前见过的道尔m1和红旗17,觉得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塞进去20个发射筒。
  “从它和拖车的比例来看,至少没有变宽,就算加长也非常有限……实际上,我认为底盘根本就没有变化,只是缩小了防空导弹的直径,从而把备弹量提高到了过去的2.5倍。”
  乔伊斯不愧为技术武官,很快在图上通过比例尺推算出了履带式底盘大致的尺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