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重生>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24节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24节

  要知道,406mm口径的mk7舰炮,最大炮口动能也不过是300mj这个级别而已。
  代价是半分钟才能进行一次发射。
  这么算下来,15秒充能一次,仍然相当于把射速提升了100%。
  而如果把对发射能量的要求放宽到203mm炮的级别,则完全有潜力进一步缩小爆轰段的容积,把准备周期缩短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
  相当于5-6秒发射一次。
  已经是重巡洋舰的水平。
  而且,等离子发电的功率输出曲线虽然在电磁能里面算是陡峭,但总归比化学能平缓很多,而且仍然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意味着可以在一艘比得梅因级小得多的平台上实现这些指标。
  至于成本,总比导弹来得便宜。
  而且退一万步讲,最不济,也可以作为电磁弹射的先期技术验证,不至于完全没有价值。
  “这……”
  一时间,李江竟然不知道应该作何反应。
  单从甲方对于先期预研的要求评价,眼前的方案虽然说是概念,但内容却颇为详尽,而且作为核心部分的功能系统已经在地面进行过验证,再加上常院士的名字作为背书,怎么看都准备的很充分了。
  然而他就是觉得离谱。
  “老韩你跟我说实话,电磁炮上舰……到底是技术验证要求必须得这么搞,还是你自己想要这么搞?”
  在过去,037猎潜艇由于其过分充沛的火力而一度被戏称为“黄水战列舰”。
  但两座双57mm炮加两座双25mm炮的配置,叫战列舰也就是图一乐。
  相比之下,韩陈峰这个把几座电磁炮搬上驱护舰的计划,在21世纪海军舰炮普遍不超过130mm的情况下,才是真正的黄水战列舰……
  面对老友直击灵魂的提问,韩陈峰目光闪烁了一下:
  “这没什么区别吧……”
  他没有直接回答:
  “常院士的最终目标是给你们正在研究的电磁弹射技术提供一个更有效的供能方式……但毕竟是全新的技术,总不能直接造一条电磁弹射器来验证?”
  李江抬起眼皮,瞄了一眼韩陈峰。
  虽然不太愿意承认,但对方说的确实没错。
  航母的配套子系统成本往往比一艘完整的普通水面舰艇更高,而且还处在研发当中,不具备马上投入验证的可行性。
  这种情况下,相同技术原理的装备就只剩下两个。
  要么是电磁炮,要么是水上飞机弹射器。
  那显然还是后者更抽象一些——
  华夏甚至都没有一种适合用来弹射的轻型水上飞机。
  “好吧……”
  他决定不再纠结这个问题,而是重新把注意力放回到面前的设计图上:
  “看上去,这种火炮……电磁炮,需要一个比较大的甲板下方空间?”
  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脑子里已经闪过了几个适合作为验证平台的舰名,但旋即都被一一排除。
  毕昇号正在准备进行346改进型雷达和海红旗9b防空导弹的测试,华罗庚号则正在改装新型电子对抗设备,短时间内都不可能挪作它用,另外几艘051型驱逐舰的舰龄太老,如果要对甲板下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甚至难以保证安全性。
  至于90年代后服役的年轻舰艇……
  别闹了,海军现在还指着这些宝贝疙瘩扛大旗呢,你现在说要拉走一艘去改造,非得被舰队司令给堵门不可。
  就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韩陈峰却摇了摇头:
  “实际正相反,这个方案是按照战列舰级别的火力设计的,所以尺寸才显得比较离谱……”
  他指着设计图上的几组爆轰驱动段,丝毫不顾对方“你小子还真想搞战列舰?”的震惊眼神,继续说道:
  “以我们刚才确定下来的需求而言,完全可以进一步缩小体积,再考虑到电磁炮的炮弹无需药筒或药包……整门炮甚至可以无需穿透甲板,当然前提是你们得把扬弹机构也集成起来的话,这个就不是我的专业领域了。”
  李江挠了挠自己的眉毛:
  “那就好办了……”
  “太大太新的船我说不上什么话,但是东海舰队正好在对一艘有点鸡肋的九江号火力支援舰犯愁,我可以给上级打个报告,权当是……修旧利废了。”
  第1359章 点穴式打击
  “火力支援舰”,一个非常特色的高情商名字。
  实际就是在极度缺乏对岸支援火力的情况下,把四组火箭炮搬上一艘护卫舰,看看能不能抵近轰击某假想敌的滩头阵地。
  虽然听上去确实有点绿皮,但好歹是专门设计过的海军兵器加上专业的护卫舰平台。
  总比90年代那会儿直接把陆军火炮搬上民船来得正经。
  当然,也就是看上去正经。
  火箭炮的精度本身就比较抱歉,又是安装在不稳定的船上,远程射击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弹着点,抵近射击则要面对敌岸防火力。
  再加上装药比例低和火力持续性差两个硬伤,导致作战效能实在一般,提供支援的水面舰艇部队和被支援的登陆部队都觉得这东西不太靠谱。
  相同的改装方案也就只留下了516舰一根独苗。
  技术上的事情到此为止,但可是苦了海军和舰队作训部门。
  这艘船既不是护卫舰又不是登陆舰,无论用哪边的训练和考核标准都不合适,又不太可能专门为它单独编写一套大纲。
  要说直接退役,那刚改造完没几年,好像也有点浪费。
  总之是哪哪都别扭。
  如今能在技术验证领域发光发热,倒也算是个不错的归宿。
  而韩陈峰虽然觉得这艘船实在有点小,但毕竟只是进行测试,又不可能真对标得梅因级装上去一个3*3,加上电磁炮本来就有适装性优势,倒也完全可以接受。
  ……
  一切准备停当之后,接下来就是各自漫长而枯燥的研发工作——
  “玄鸟”验证平台需要收尾、作为前者动力段的东风16需要试射、而磁流体发电技术则需要进一步推进工程论证……
  当初步定稿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设计方案被转移到航天科工一院的厂房里准备投产的时候,已经是秋去冬来。
  试射计划则敲定在2008年第二季度之内。
  作为国之重器,高超音速武器的测试当然不可能像普通装备那样由设计团队和用户简单开个会就确定下来,并且过去也没有过同类型武器测试的先例。
  因此在简单陪家人度过一个元旦之后,常浩南便又迅速动身前往西北,开始考察鼎新基地和二炮效应测试靶场的准备情况。
  即便早有心理准备,但戈壁的冬天还是让多年没回过东北的常浩南有些不太适应。
  好在直升机降落停稳之后,早已经等在停机坪旁边的刑牧春立即上前,给他递上了一件军大衣。
  前者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抵达这里,全权负责指挥试射的现场工作。
  “今年冬天的气候确实不太正常,听说超过20个省区都已经报告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情况,甚至包括广东广西这些南方省份……”
  刑牧春顺势找了个和天气有关的话题,算是见面之后的暖场。
  眼下才2008年1月初,多数人,尤其本来就生活在北方的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场灾害的严重程度,所以倒也没有特别严肃的气氛——
  实际上,他们大概率也没机会意识到了。
  一名基地气象部门的技术人员插进话来:
  “还好,我环境减灾一号卫星组提前观测到欧亚地区中高纬度出现的异常大气环流,并预报了北方冷空气和印度洋暖湿空气会在华南和华东一带交汇,所以提前进行了一些处置应对工作,否则势必要造成更加难以估量的损失……”
  环境减灾一号,也就是华夏与沙乌地那一揽子航天合作中最先产出的成果,由两颗多波段光学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可以获取从同温层到浅层地下范围内的遥测数据,并由青鸾03星座实时传输到渔阳遥感中心进行分析处理。
  尽管这种卫星显而易见地有着其它更深层次的作用,但出于国际观瞻以及对合作伙伴负责的角度考虑,还是把观测通道优先用于了本职功能。
  也顺利帮助多个省区顶住了第一波异常气候。
  常浩南抖了抖飘落在手臂上的雪花:
  “我来之前还专门找过国家防总的同志,他们说各地方还有铁路沿线的问题不大,甚至可以匀出一些资源来向我们提供帮助……”
  刑牧春笑着摇了摇头:
  “这倒不必……咱老刑好歹也是搞航天出身,恶劣气候这种事情见得太多了,还不至于被影响到进度。”
  “这样最好……”
  “……”
  说话间的功夫,一行人已经上车,来到了那座被改为仓库的地下基地当中。
  还是在那个会议室里面,刑牧春站到大屏幕前,开始给常浩南介绍截至目前的准备工作:
  “就在昨天,东风16导弹完成了第三次试射,确定各个子系统工作正常,能够为我们的‘玄鸟’验证平台提供足够的分离高度和速度……另外,第二炮兵810旅的同志也提前完成了后续试射之前的理论学习任务,并在模拟的快速机动发射任务考核中拿到了三次100分和一次95分。”
  常浩南眼眉一挑,露出有些惊讶的表情。
  说实话,在经过了多轮风洞测试之后,他对于玄鸟验证平台本身的性能已经颇有把握。
  但同时也对滑翔式乘波体弹道规划的复杂程度有了全新的认识。
  除非考虑人工智能技术,否则几乎不可能以“傻瓜式”的交互逻辑快速规划射击诸元。
  在此行前来之前,他甚至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如果用户无法达到要求,那么就考虑降低任务灵活性,在导弹出厂之前就预设好几个主要的打击目标,届时只需要在发射前考虑发射阵位的坐标即可。
  但二炮指战员们的学习能力,确实远远超出了他的估计。
  坐在对面的梁彦刚也感受到了来自常浩南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把腰板挺得更直了一些。
  稍许停顿过后,刑牧春又切换到了另外一张图片。
  是一幅建筑结构图。
  而且能看出来,是一座地下建筑。
  “按照您的要求,第二炮兵效应靶场已经在第三靶区建成了一座模拟的地下指挥所,包括完全还原的防护系统和指挥调度系统、缩比的支援补给系统、以及三者各自的毁伤评估系统,总计三层共6000平方米……”
  玄鸟飞行器本身并没有专门的钻地设计,但10马赫以上的触地速度加上高强度和高硬度的头锥部分,本身就赋予其相当的侵彻能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