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重生>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38节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38节

  “……”
  可以说,每个人都在瞬间就意识到了这套指挥系统的巨大价值。
  这甚至完全超出了常浩南事前的预料——
  他之所以整这么一个“现场直播”的大活,主要是担心测试效果体现不出来,可能无法让空军领导意识到这套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但是从眼前的结果看来……
  效果很好。
  甚至,有点过于好了。
  以至于,常浩南觉得自己有必要给大家降降温……
  信息化是好东西不假,但面对瞬息万变且不确定性极高的实际情况,也不是万能的。
  在一个复杂系统当中,最薄弱和最可靠的部分,都是人。
  现在让领导们上了头,等日后面对现实的时候,很可能起到反效果。
  于是,趁着某个没人说话的空隙,他赶紧提醒道:
  “各位,我们目前模拟的,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空情,敌我数量都比较少,而且对方目标还是很容易被探测到的空中目标,所以效果才会这么直观……”
  “但在实际情况下,一片战场区域内的空中和地面目标可能数不胜数,很难通过某种单一的侦察手段就全部获取,而且对手也不可能束手待毙,总会用一些技术或是战术层面的手段来干扰我们的战场情报获取流程……”
  常浩南的本意,其实是让众人理性看待新技术,不要抱有超出现实的期待。
  不过,乔晨青却明显会错了意……
  他当即打断前者:
  “浩南同志,我理解你的意思。”
  “光有预警机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多其它的侦察平台,比如……像e8那样主要用于对地的战场监视飞机,还有rc135那样的侦察机,日后,还可以考虑把陆军、海军,还有太空中的其它侦察平台也纳入进来……”
  “但你也知道,国家现在还处在经济建设的关键阶段,军队也有难处,每年的装备建设费用实在有限,没办法同时上马这么多个项目……不过我向你保证,肯定会尽最大努力支持新装备的研发和生产……”
  “……”
  一番保证下来,让常浩南直接就有点不知道该怎么接了。
  毕竟他确实没想过自己随口两句话还能起到这种效果……
  不过,至少最开始的目的达到了。
  而支持新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也不是什么坏事。
  所以,常浩南最后想了想,还是没有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继续纠缠。
  ……
  就在俩人对话的这段功夫,空中的形势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本朝着正西方搜索前进的8架飞机按照预警机分配的拦截任务,精准转向了目标航线上稍微靠前的位置——
  在双方航向不变的情况下,这样能够比直接对准目标飞行的接近率更高。
  而为了延缓目标雷达告警系统被触发的时间,8架战斗机本身的雷达始终维持在扫描频率较低的搜索模式。
  实际上,对于歼7b这个水平的战斗机来说,其rwr根本无法对现代化雷达的锁定产生反应。
  但模拟测试嘛。
  正如隔壁陆军拿59模拟m1a2一样,歼7b也不一定是歼7b。
  可以当做f16。
  “可惜啊……我们的战斗机目前还在用机械扫描雷达,预热和启动时间太长了……”
  常浩南看着屏幕,轻叹了口气:
  “如果是相控阵雷达的话,在这个阶段甚至可以直接关闭雷达,等到锁定之前再临时开机,隐蔽性还能更上一层楼。”
  他这得寸进尺的想法让旁边不少人都有点绷不住。
  华夏虽然已经服役了aesa体制的舰载雷达和预警机雷达,但受制于成本、工艺和体积限制,适用于战斗机的机载aesa目前还在研发当中。
  并且空军现在对于147x系列雷达的性能已经相当知足了……
  “假如对方也有预警机的话,其实这个隐蔽性倒也未必非常重要。”
  很快就有人宽慰道:
  “真要我说啊,可惜的还是导弹射程不够……”
  “你看刚才,战斗机距离目标两百多公里的时候就已经通过数据链获取到目标位置了,但最后还是要飞到50公里左右发起攻击才比较稳妥……”
  “也不完全是导弹的问题。”
  另一个人随之接上了话:
  “去年小批量试装的霹雳13,在对空模式下理论上其实能打到160-180公里左右,但就算导弹能打200公里,战斗机雷达也没办法在这么远的距离上锁定到歼7大小的目标,最后还是要等飞进100公里以内才行……”
  “所以我倒是觉得,刚才常总说的有道理,如果不解决火控雷达的问题,光是延长导弹射程的收益很低……”
  “……”
  随着测试情况逐渐明朗,大家讨论的话题也随之变得发散起来……
  很快,便有人想到了一个绝佳的点子:
  “话说……既然预警机已经能把探测到的目标信息发送给战斗机还有我们了,那可不可以更进一步?”
  “就是让战斗机躲在远处发射导弹,打完之后交给预警机引导,接近到目标10公里左右再切换成导弹自身的主动雷达锁定目标,这样完全可以把空对空导弹的理论容许射程增加到400-500公里这个级别,同时还能规避对于战斗机火控雷达性能的要求……”
  “噗——”
  “咳咳咳——”
  常浩南本来正在旁边喝水,结果听完之后直接就喷了出来。
  这思路,他可太熟了。
  a射b导嘛。
  二十年后都还停留在ppt上的设想。
  只进行过几次不算完整的测试而已……
  放飞自我了属于是。
  而旁边一众人此时也顾不上继续讨论,赶紧把呛到水的常浩南扶着坐到了旁边。
  “那什么……”
  总算缓过来的常浩南把水瓶放在一边,有些无奈地回答道:
  “我觉得,要不咱还是考虑一下战斗机用aesa的事情吧。”
  “这事比预警机引导空空弹可简单多了……”
  第1049章 新战法试点部队
  常浩南的反应,当即引来了一些不解。
  毕竟a射b导并不算是个新概念了。
  实际上,用机载雷达中继引导军舰或潜艇发射的反舰导弹,这件事情在70年代末就已经成了红海军非常成熟的战术之一。
  虽然那会确实也是对方的鼎盛阶段,但单就通信技术而言,21世纪初的华夏没道理不如二十多年前的苏联才对。
  于是接下来,常浩南花费了大概二十分钟,才总算解释明白为什么这个“a射b导”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主要是目标性质差距太大了。
  水面舰艇,普遍200-300米长,最高不过30节航速,并且只能在二维平面上行动。
  飞机,翼展和长度一般都在20米左右,动辄600节甚至更快的速度,还可以在三维空间内闪转腾挪。
  后者对目标刷新率,以及通信延迟的要求远远不止前者的20倍。
  同理,搜索和锁定这两个过程,对目标刷新率的要求同样天差地别。
  所以,给一枚空空导弹提供引导,所占用的带宽很可能比引导反舰导弹,或者把目标信息分享给友军飞机大上两个数量级。
  以21世纪初的通信技术,还远没有奢侈到可以把宝贵的数据链带宽分配给这种使用需求。
  另外在硬件上,首先还需要给每一枚导弹都安装一套和飞机同级别的机载双向数据链。
  随之带来的成本问题可想而知。
  即便先把钱的因素排除在外,21世纪初的一整套天线加处理系统,体积也是相当不小。
  对于飞机来说当然是随便找个地方就塞进去了。
  但在每一寸空间都无比宝贵的空空导弹上,其实不太容易留出一个足够大的空间。
  再退一步讲,预警机的c波段雷达本就不是为了火控而设计,精度有限,也不足以把空空弹引导到足够近的位置。
  另一面的l波段就更不用说了。
  总之,如果只是在理想状况下测试个一两次,或许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
  但要想在真实作战当中使用……
  只能说未来可期。
  这个结果,只能说并不出乎意料。
  毕竟,仅仅不到一个小时之前,华夏才第一次实现了预警机和作战飞机之间的数据链沟通。
  甚至无中心的、两架作战飞机之间的数据共享都还没来得及测试。
  这会就想玩其它花活,确实有点太早。
  不过,道理归道理。
  些许可惜的心情还是免不了的。
  看着眼前的一幕,常浩南突然灵光一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