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重生>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43节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43节

  但从他几乎快要冒光的眼神当中不难猜出,他实际上对此相当感兴趣。
  至于“向上级反映”这种说法。
  缓兵之计的经典话术罢了。
  “同志们,如果没有其他问题的话。”
  常浩南说着打开笔记本电脑,然后连上一旁的投影仪:
  “那接下来,我就从理论层面上详细介绍一下变分水平集模型的数学原理……”
  ……
  能坐在这间会议室里的,基本也没有对图像识别处理领域两眼一抹黑的选手。
  因此,常浩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跳过对几类常见图像分割模型的介绍。
  不过,他提前规划好的内容还是没能在当天就全部讲完。
  主要是曲线演化理论和变分水平集方法这两块内容,确实显得有些不容易理解。
  尤其对于一部分工科出身的技术人员来说,更是抽象到了极点。
  好在重中之重的林森明是应用数学专业出身,倒是全程跟上了常浩南的思路。
  即便如此,这一场……或者说是一系列会议,还是开了足足四天时间,直到周五才终于宣告结束。
  而就在这一周里面,另一件与常浩南密切相关的事情,正在他本人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同步发生当中……
  第959章 院士提名也得抢着来?
  就在常浩南专心变分水平集方法的这段时间里,华夏的科研圈子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2001年度的新晋院士名单,正式出炉了。
  这是华夏第一次系统性、规范性地将两院的院士增选流程进行同步。
  当然,考虑到华夏工程院1993年才成立,到现在都没有十个年头,因此为了补齐名额,每年的增选数量都要略高于隔壁。
  例如今年,就是科学院56人、工程院81人。
  137位新院士,看起来似乎挺多,但打散分摊到全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里面之后……
  那确实是少得可怜。
  要知道,即便在本次增选结束后,两院院士的总数仍然分别只有653人和616人。
  这里面还有不少是早已退出科研一线,只作为标杆和丰碑存在的人物。
  因此,哪所学校哪个单位要是能混出个院士来,那不光是面子上能增光添彩,里子上也能实打实地做到逆天改命。
  而相对应地,如果没有院士,或者长期增选不出新院士,乃至于院士传承失败,名额不增反降,那难免在同行面前要矮人一头。
  而航空动力集团,目前就处在这么个情况之下。
  偌大一個央企,正编档案里竟然连一个院士都没有。
  其实照理来说,刘振响作为624所的前所长,应该算是航空动力集团的人。
  然而在sb101高空台落成之后,由于某个人的关系,他把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回到京航大学,当教授去了。
  那时候还是航空工业总公司时期,虽然624所层面肯定是不太愿意,但是对于高层领导来说,考虑到刘振响本人的意愿,以及整个航空工业系统当中其实并不缺院士,最后还是把人给放了。
  结果这一放不要紧,过了几年两边分家,航空动力集团直接就傻了眼——
  过去总公司的院士全是航空工业那边的,自己愣是一个都没摊上。
  而这功夫刘振响连博士都快带出第一批来了,再想把人家的档案调回到624所……
  玩呢?
  根本不现实。
  当然,世纪初这会儿,双聘,乃至多聘院士(也就是一个院士同时在几个单位挂正式职位)的情况并不罕见。
  但航空动力集团可丢不起这个人。
  宁肯没有。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倒是常浩南自己给自己的新东家挖了个坑。
  但无论如何,问题总是要解决。
  那就只剩下增选一条路了。
  结果么……
  99年那次自不必说,总公司刚成立没多久,组织情况才刚刚稳定下来,甚至连提名都没提。
  而今年,虽然阎忠诚和江和甫两个人入围了候选人名单,但还是没能走到最后。
  这里面的原因,当然比较复杂。
  一方面,但凡是圈子,就不可能没有人情世故。
  客观上,大院士生小院士的情况确实存在。
  原本没有院士的单位会比较吃亏。
  另一方面,航空动力集团的情况也确实有点尴尬。
  成立时间太短了。
  华夏的航发水平确实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之前的成绩毕竟都是总公司时期积累的。
  新集团成立之后,确实还没有个完全尘埃落定、影响力又足够大的型号。
  总不能用涡喷6d去评选吧?
  至于常浩南证明庞加莱猜想……
  抱歉,那个成果是以京航大学作为单位发表的。
  而对方这次之所以没提名常浩南,显然是准备等明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把该颁的奖都颁过之后,到2003年再提名。
  到时候常浩南资历有了、荣誉够硬、年纪也不是小的特别离谱,100%可以保证冲击成功。
  本来,这几乎就是明牌,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地等着。
  然而对于航空动力集团来说,情况就比较尴尬。
  如果他们的第一个院士,竟然是被别人提名的……
  那这不说丢脸吧,至少光荣的程度是差了点。
  也容易让下面人寒心。
  所以,无论如何得做点什么。
  而林左明,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找上了总经理朱霖育。
  “朱总,如果继续这样按部就班下去,我估计恐怕6-8年以内,我们集团都没办法成功提名出一个院士来。”
  办公室里没有外人,因此前者也没说什么场面话,而是直接开门见山:
  “所以我认为,下一次,也就是03年增选,我们需要把浩南同志作为候选人推荐上去。”
  面对这个要求,朱霖育的第一反应,是茫然:
  “我们关起门来说话,03年小常的院士名额……不说板上钉钉,本来也是八九不离十了吧?”
  “就算我们推荐,也只会排到京航大学后面去,还是起不到实际效果啊?”
  联合推荐当然是可行的,但只有其中的第一个推荐单位/推荐人会被特别重视。
  实际上,朱霖育今年就想过要推荐常浩南,但涡喷14和qc130的总师毕竟都是阎忠诚,而涡扇10虽然是重中之重,但总归还没走完最后的生产定型流程。
  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至于江和甫……就完全是陪跑了。
  除非刘振响去世,并且在京航没留下亲传弟子,否则注定轮不到他。
  其实集团刚成立那会,朱霖育还并没有太着急。
  照理来说,只要等着涡扇10项目彻底完成研发,那推荐常浩南应该就是顺理成章。
  谁承想他不声不响地鼓捣出来个震惊全世界数学界的狠活,以至于把自己在航发领域的成绩都给掩盖住了。
  然而,林左明既然特地跑这一趟,自然是已经考虑过这些问题。
  在听到朱霖育的反问之后,不由得露出一个微笑:
  “如果推荐到科学院,那肯定优先级比不过京航大学。”
  说到这里,他上半身稍稍前倾,伸出两根手指点了点桌面:
  “但是朱总,如果……我们把他推荐到工程院呢?”
  朱霖育双眼瞬间一眯,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但转瞬即逝。
  虽然没有开口给出具体回应,但很明显,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提议。
  见到一把手是一副感兴趣的态度,林左明也放下心来,赶紧趁热打铁:
  “按照目前的进度,哪怕留再多余量,涡扇10在明年上半年也肯定生产定型了,这个事不光是在航空领域,哪怕放在整个华夏制造业里面,也属于里程碑级别的大事,到时候别说选不上,就算投票结果不是全票通过,那都是有黑幕……”
  朱霖育赶紧抬手打断:
  “你说的这些当然没错,但……”
  一时间,他有点不知道该怎么说。
  实际上,林左明说的这些,正是朱霖育当年的想法。
  但眼下但凡了解点内情的人,几乎都已经把常浩南当成华夏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的半步院士了。
  再把人往工程院推,似乎注定不会有什么结果。
  而实际上,林左明也不需要他解释的太明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