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重生>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691节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691节

  “是这样?”
  常浩南眼眉一挑,语气中透露出几许惊讶。
  之前他还在跟丁高恒和兰新志说起过加入wto可能引发的鲶鱼效应。
  结果这才几天功夫,竟然就已经看出影响来了。
  只能说确实是立竿见影。
  但旁边的黄和维却不知道常浩南为何惊讶,还以为是这位军工出身的同志在担心国家的能源安全,于是赶紧解释道:
  “纳入市场化运作的只有管道部分,上游的油气田和下游的接收站还是在我们手里,所以倒不用担心能源安全的问题。”
  “只是我们觉得,西气东输毕竟是咱们国家的重点项目,要是公开招标之后,所有工程都被外国人给拿了去,这个脸可就丢大了,所以局里面经过讨论决定,至少要集中力量,拿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段,考虑到我们的技术底子比较薄弱,所以肯定要提前开始做一些针对性的准备,这才想着过来找您。”
  常浩南微微点头,示意自己已经了解:
  “关于你们调研获得的地质情况,有没有更详细的报告、”
  “当然有,而且我们这次也带过来了。”
  黄和维说着从旁边的公文包里掏出两摞厚厚的资料交给常浩南:
  “请您过目。”
  后者接过来,放在腿上翻开看了看。
  确实如刚才黄和维所说,这四百多公里的管道下面就没什么正经的地基,要么是黄土要么是沙粒,要是直接把管道铺上去,用不了多少年就要沉降变形。
  要是考虑地质灾害和极端天气,那就更麻烦了。
  绝对是地狱难度的施工。
  不过么……
  从另一个层面讲,也意味着有挑战性。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单纯的工程力学,这个课题还会涉及到常浩南一直想要研究,但还没找到着力点的领域——
  计算材料学。
  所以,他决定。
  接下来。
  第815章 市场竞争的教育
  虽说是决定接了,但这么大的活,又涉及到西气东输的大背景,肯定不能像菜市场买菜一样,一个人点头就签合同。
  尤其是考虑到火炬实验室的性质,这件事还要上报学校乃至集团。
  至少知会一下才行。
  当然,常浩南本身就是京航大学的教授,同时还是火炬集团乃至航空动力集团的领导……
  所以他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的。
  “黄局长。”
  常浩南说着把桌上的两本资料合了起来:
  “如果这件事要作为一项研究课题落地的话,光是这种程度的资料肯定不够,我还需要更加细致的地质情况分析和调研。”
  “您知道,我们实验室才刚成立不久,一来是人手不够,二来也没有地科领域的专家,所以……”
  对于那些在管道建设和油气输送领域经验丰富的外国企业来说,很多时候只需要进行几个点的采样,就能推断出应该在当地具体使用怎样的技术进行施工。
  这是他们在过去几十甚至上百年中所积累下来的优势。
  而华夏石油作为这个领域的新手,手头没有这些东西,那就只能从零开始,用“笨方法”一点点来。
  就算有了常浩南的技术支持,也最多可以减少一些在工程上面失败或者反复的情况。
  先期准备不可能省下。
  反而因为做数值分析需要更加详细的数据,要求还变得更高了。
  黄和维自然也秒懂常浩南的意思:
  “这个您放心,沿线尚未勘探过的地区,我们局都已经委托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同志进行更细致的探查了,华夏石油在陇原本来就有油气开采业务,之所以集团决定专攻这两個标段,也是因为距离我们的既有工程比较近,派队伍过去会方便一些。”
  “课题正式启动之后,我们会牵头成立一个让您和勘探院直接进行沟通的平台,如果您愿意的话,也可以和他们共同承担课题,到时候只要在合同上注明预算和工作分配就行。”
  “如果能这样的那自然最好。”
  常浩南点了点头:
  “这样吧,我原则上愿意接受这个课题,你们回去之后,尽量在年前准备一份完整的项目方案还有研究协议书,我和校方,还有集团方面确认没问题之后,就可以正式开始了。”
  然而,听到他的要求之后,黄和维却直接转过头,朝一名始终坐在末席的工作人员示意了一下。
  后者随即离开座位,从包里掏出一个牛皮纸封的档案袋,递给常浩南。
  这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再配合黄和维脸上略带谄媚的笑容,差点让后者以为这是要给自己再额外塞好处。
  不过下意识接过档案袋之后,却发现里面应该是a4大小的文件纸,而不是钞票。
  暗中松了口气的常浩南拆开装订绳。
  袋子里面是一式三份已经装订好的协议文件。
  “常总,您说的这些,我们在来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麻烦您这两天看一下,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跟我们局办公室联系,或者直接找我也行,这是我的名片。”
  黄和维从上衣内袋中掏出一张印刷精美的名片,递给常浩南,然后继续道:
  “如果能就协议内容达成一致,我们希望能赶在春节前把课题给落实下来。”
  常浩南没有马上回应对方,只是低头翻开协议。
  不得不说,华夏石油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的效率,让常浩南都有些汗颜。
  尤其是在涉及到钱的事情上,更是惊人的积极——
  项目计划用时三年,总计200万经费,第一年给50%,后面两年再每年付给25%。
  这可是2000年。
  而且是个纯计算的研究内容。
  调研工作还有第三方负责。
  也就是说成本几乎只有超算的运行费用而已。
  就这,其中的电费,火炬实验室还可以享受到京城给的补贴,价格比市电低一半以上。
  可以说是非常大方了。
  要知道石油系统这会还没完全去行政化呢,要是按照正常流程走的话,从课题提出到落地没个大半年恐怕很难搞定。
  而听黄和维今天这意思,他准备把这个过程消耗的时间压缩到半个月。
  能看出来,这是突然面对开放式竞争,真急了。
  甚至不排除是借用某些灰色手段(小金库)筹的款。
  不过,只要这份协议本身合规,那资金来源对乙方倒是不会有什么影响。
  反而是他对于付款方式有些意见。
  “黄局长,关于这个研究经费的支付方式,能否考虑改成在课题开始的时候,一次性支付?”
  这种要求要是搁在20年后,那基本想都不用想。
  除非项目期限总共只有一年。
  但要是哪个老板敢签这种课题,怕不是要被手下研究生的唾沫星子给淹死。
  不过在世纪之交这会,经费管理,尤其是企业发布的横向课题经费管理普遍都比较狂野。
  只要甲方愿意,一次给出来也并非不可能。
  实际上,常浩南在杜义山课题组读博那会,就有好几个项目是这样操作的。
  “这个……”
  黄和维明显犹豫了一下:
  “常总,我就直说吧,在我们集团内部,超过百万的经费使用,就必须严格执行审批流程了,那个效率……您也是大型央企的领导,应该有概念的……”
  这基本就是承认,他们是从小金库里出的钱。
  而金额太大就没办法走小金库了。
  在停顿一瞬间之后,黄和维又继续道:
  “而且常总,就一个三年期限的课题来说,您也不可能第一年就把事情全都做完不是……”
  常浩南看了看黄和维,张了好几次嘴,但最后还是没有说话。
  其实他想的就是这个。
  三年是什么概念?
  他从在课堂上设计歼7f,到把涡扇10装到歼10a和歼11b上面,也就用了三年半多点。
  虽说涉及到动土的项目,周期肯定会长一点,但也不可能用这么长时间。
  如果是个一般的项目,那他大可以全部做完之后,先把成果放着。
  然后每年细水长流地交上去一点,一直应付到结题。
  但这次毕竟事关西气东输这种战略项目。
  故意拖时间肯定是不像话。
  然而要是提前结题,那这经费可就有的扯皮了。
  跟同时代的其它科研机构相比,火炬实验室不算缺钱。
  但经费这东西总归多多益善。
  这时候,还是旁边的秦文贵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