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重生>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04节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04节

  对于9a-02这样的大改版本来说,需要测试的内容虽然比之前涡喷14那样的全新发动机少,但也不可能是几天功夫能完成的。
  光是必要进行的测试项目清单,常浩南就看了差不多半个小时。
  “这下子,估计又要在涪城过年咯……”
  常浩南掏出一支圆珠笔,在测试项目书的最后签上自己的名字,有些无奈地说道。
  姜甫和把资料接到手中收好,听到这样的感慨,有些好奇地抬起头:
  “常总以前在涪城过过年?”
  常浩南上辈子确实没少在涪城过年,只不过都是在九院那边。
  当然,这种事情肯定是不能说出来的。
  “涪城倒是没有,但因为工作在外面过年的时候不少。”
  好在对方只是随口一问,并未在这个话题上继续纠缠。
  ……
  就在二人一边闲聊一边处理必要文件的同时,9a-02原型机也被从平板拖车上卸下来,通过轨道缓缓向高空台测试车间内部运送过去。
  常浩南快步跟上。
  没走几步路,眼尖的他就发现在旁边的另外一条轨道上,正有一台体积小得多的发动机正在从里面运出来。
  “这边现在还有其它测试任务?”
  常浩南盯着那台体积大概只有涡喷9a四分之一的小发动机看了一会,却并未辨认出具体的型号。
  98年这会,华夏的航空发动机型号就那么数的出来的几种,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被他直接或者间接地插手过。
  突然冒出来一种他没什么印象的属实有些让人惊讶。
  “哦,这是我们本地蓉发厂搞出来的改进型号,涡喷6d。”
  “这不是歼6的发动机么,现在还在改?”
  常浩南整个人都惊了。
  涡喷6是1966年就定型的超级老前辈,他一时间认不出来倒也正常。
  但这都1998年了,竟然还能看见爷爷辈发动机的改进型号?
  “歼6当然早就停产了,但这不是还有强5在用么……”
  落后半个身位的姜甫和解释道:
  “本来,洪都那边从96年末开始搞强5d,现在已经基本定型了。”
  “但是因为镐京那边的歼轰7a改进型进度远超预期,而且很快就可以100%国产,所以这个型号,连带着增推延寿之后的涡喷6d发动机,也就没了定位,转入技术储备了……”
  “强5d……”
  说实话,自从重生开始,常浩南就从来没想起过还有这个型号。
  被姜甫和这么一说,他才记起来,强5d作为强5的最后一个量产型号,原本竟然是1998年才投产、2012年才停产的……
  当然,在如今的时间线上,它应该是没机会再进入量产了。
  只是可怜洪都集团,本来就只有k8和强5两个主打产品(初教6这功夫停产了,现实中2015年复产),现在又被时代的洪流无情淘汰了其中一个……
  话虽如此,这种在歼6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型号,基本属于特定时期面对特定情况的特定解法。
  在如今已经马上进入21世纪的大背景下,哪怕是常浩南,也不可能在这种老爷机上面玩出什么花样来……
  涪城的夕阳中,两台发动机一进一出,在相邻的运输轨道上交错而过。
  就如同华夏航空工业的两个时代。
  第513章 一架过于安静的直升机?
  就在常浩南这边紧锣密鼓地对涡扇9a进行技术测试的同时,航空工业系统内的其它单位自然也没有闲着。
  尤其是冰城飞机工业集团。
  由于直升机最核心的动力和传动机构在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改进,因此直9突击运输型的开发要比一开始的预期顺利很多。
  两地奔波亲自“督战”的刘洪波在一开始跟常浩南确定了流场-声场的噪声计算方式之后,整个人在这个方面似乎开了窍,很快开始独当一面。
  只用了三个月不到的功夫,之前那架完工了大概六成的半成品就被整修一新,成为了直9wy(武装-运输)的第一架原型机。
  唯一的问题,在于试飞。
  原本,华夏的直升机试飞流程是比较混乱的。
  由于固定翼和直升机在工程原理以及研发方式上的巨大不同,因此一般来说,试飞基地在直升机试飞过程中承担的任务比例相对较低。
  大多数试飞工作会在生产商当地完成。
  甚至各家主机厂的具体科目都不完全一样。
  好在直升机的飞行环境毕竟相对简单,所以这些年下来倒也问题不大。
  不过直9wy的情况比较特殊。
  它是在1月中旬走下生产线的。
  当时冰城的气温有差不多零下30c。
  这个温度,对于发动机,尤其是涡轴发动机的机械参数、燃滑油输送的稳定性,乃至飞行员本身来说都是一個考验——
  直升机的机舱,密封性也就跟个车差不多,没有固定翼那么好的条件。
  而且,直升机在低温下呈现出的操作反馈也跟正常情况大相径庭。
  尤其是在危险系数最高的起降过程中。
  如果飞行员的熟练度较低,一旦发生一些突发情况就很难救场。
  总之一般情况下,直升机都是在试飞的中后段,才会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一些极端气候,完成高寒/高原/盐雾等特殊环境的测试。
  尽管常浩南掀起的国军标重构风潮对于直升机行业的影响尚小,但哪怕没有相关标准,在零下30c的极寒气候下首飞也明显是在航空安全规定的棺材板上跳舞。
  但要说把首飞推迟到四五月份,冰城工业集团显然也不可能甘心。
  那相当于白白浪费三四个月的时间。
  随着常浩南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航空工业项目的研发之中,业内对于“工作效率”这件事的认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过去,直9wy这样一个“大改”型号,基本都是以10年为单位计算研发周期。
  中间因为客观条件所限,等上几个月实属正常。
  但现在,这只能算在已有成熟设计基础上进行小修小补,大家的潜意识里会觉得,两三年功夫怎么也应该搞出来了。
  这种情况下,拖延几个月时间那简直罪大恶极。
  最后冰城工业集团一不做二不休,从伏尔加-第聂伯公司包了一架安124,把拆掉主旋翼的原型机、所有需要测试的相关辅助设备,以及参与试飞任务的人员一起包圆拉到了镐京。
  于是,这架诞生在冰城的飞机,整个试飞流程都将在2000公里以外的异乡完成。
  ……
  一架硕大无比的安124降落在镐京,动静自然不会小。
  几乎全城都能看见。
  试飞院或者镐飞集团这种内部单位就更不用提了。
  大部分人哪怕是搞航空的,也没见过这种起飞重量400吨的大家伙。
  尤其跟停在跑道附近的几架运5、波音737、运7、新舟60以及歼轰7a原型机一比,更是尤其明显。
  议论并嘲笑其它小飞机.jpg
  因此在把原型机从货仓里卸下来的过程中,就已经被好奇的同事们以及爬墙党给强势围观了一遍。
  郭靖山和刘洪波倒是无所谓。
  他们选择包一架安124的时候,就考虑过这种亮相方式必定非常吸引眼球。
  只是要求把看热闹的人排除在机场区域以外,以免造成什么安全问题。
  毕竟,直9wy作为外销出口的基本型,本来也没太多保密的需求。
  原型是法国人几乎卖到全世界的海豚,在欧洲花个几百上千法郎就能近距离接触。
  而一些重点的改进比如传动系统、发动机、旋翼这些虽然是自主知识产权,但莫要说只是瞅两眼,哪怕给发个皮尺让你量,也不可能简单抄走。
  别的不说,刘洪波主持设计的低噪音螺旋桨,是跟前机身,以及短翼外形进行过声场耦合计算的,单抄个桨叶过去,甚至还有可能起到反效果……
  再说这个年头,爬墙党属于灰色范畴,哪怕抓住现行,也不太好处理。
  完成卸货之后,郭靖山指挥随行过来的一半人马抓紧时间把飞机的旋翼给装上准备试飞,另外一半人马则开始往安124的机舱里面搬运各种生活日用品。
  这么大的飞机,来都来了,总不能空着回去。
  从华夏这边运回去的货,就当是给机组的航时补贴了。
  ……
  首飞是在第二天上午进行的。
  主要是,把直升机组装起来并检查只用了半个下午,但把安124的货盘重新填满并固定好,却花了将近十个小时时间。
  等后者重新加满燃油起飞的时候,都已经是第二天清晨了……
  “这飞机可真tm大……”
  郭靖山虽然搞的不是固定翼,但对于飞机尺寸总归是有数的。
  他以前也见过起飞重量370吨左右的波音747,不过带来的震撼远没有这架安124那样明显。
  “可惜啊,现在造不出新的来了……”
  603所的总工程师易元和也站在旁边,看着逐渐爬升并消失在天边的安124说道。
  语气中带着些许遗憾。
  刘洪波之前长期参与新舟60的研发,和易元和之间也算是经常见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