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重生>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11节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11节

  张九江把手中的飞行头盔放在一旁的桌子上,对常浩南解释道:
  “要是等我们航校都用上歼10做空战科目训练,那估计没个十来年是指望不上了。”
  “原来如此……”
  这种情况确实没办法,又不能去干涉人家空军的人事变动,再说听张九江的口音,应该就是东北人,留在宽城航校未必就不是好选择。
  飞不上新一代战斗机,还是有机会飞新一代教练机的嘛。
  三人又稍微寒暄了一会,常浩南看着刚刚去招待所休息的巴方代表团成员已经陆陆续续又出现在了内场,便告别了卢育英和张九江。
  而当他从内场离开的时候,正好再次遇到了那位调度室主任。
  “下午好,杨主任,又见面了。”
  “下午……”
  对方似乎在边走边想着什么事情,下意识地回答说到一半,才发现迎面从内场走出来的竟然是上午才见过面的常浩南:
  “常工程师?”
  “你和611所的人也认识?”
  语气中满是震惊。
  “哦……之前跟他们合作过项目,所以认识一点人。”
  听到这个回答之后,那位杨主任直接就是一个绷不住。
  作为在阎良工作了十几年的老油条,他当然见过那种人脉遍布整个系统的大佬。
  但是没见过这种年龄的。
  按照常浩南这个岁数,一般都是刚刚进入行业的苦逼小年轻,能把跟自己课题组合作的甲方领导认全就不错了。
  并且像面前这位一样大摇大摆在内场里面晃悠,绝对不是认识“一点”人那么简单。
  不过这种事情,别人想要低调,他也不会傻到直接戳穿,只是在心中暗暗记住了这个略显年轻的面孔。
  此子以后大有可为.jpg
  其实常浩南的大概情况,阎良这边的领导都是知道的。
  只不过前者从一开始就是通过杜义山和杨奉畑参与到航空工业系统的项目里,因此除了直接的业务联系之外,根本就没接触过像杨主任这样的中层干部……
  ……
  关于歼7f的飞行表演和地面展示等活动,总共进行了三天时间,常浩南也得以有机会直观地欣赏一下自己这个“开山之作”的性能表现。
  上一世,常浩南真正参加工作的时候,为数不多的歼7c/d都已经退役,所以他并没有见识过这种型号的飞行性能。
  但服役数量巨大的歼7b和歼7e他是见过的。
  全新制造的歼7f2换装了和e型类似的双三角翼,以一定的高速性能为代价换来了高亚音速下更好的机动性,至少在望远镜可及的目视范围之内,可以看出这种型号相比重量更轻的歼7e,在回转半径、爬升能力等方面丝毫不落下风。
  至于超视距作战能力那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0和1之间的差别。
  想想还有点小骄傲。
  当然这几天时间里,负责对那架飞豹进行改进的众人也没闲着,而是共同开始对整个试飞流程进行设计。
  相比于华夏过去的所有飞机,歼轰电7有两个全新的功能。
  一是对频率在6-9ghz范围内的c波段或x波段的雷达进行转发式干扰,二是借助第三方非合作的电磁波信号实现被动探测。
  这两项都需要进行测试。
  而目前华夏军队装备的最大量的防空系统是红旗2及其各类改进型,使用的火控雷达工作在s波段。
  美国人的那个吊舱在设计时是根据苏制老式防空导弹进行过波段优化,因此可以作用于s波段,而常浩南在选择干扰范围时自然要瞄准爱国者系统的an/mpq-65雷达和标准2系统的an/spg62照射雷达。
  刚引进不久的s300pmu1系统里面倒是有一部c波段雷达,但这寥寥几套系统目前正部署在京城和上沪周边而且还正处在战术战法的演训阶段,尚未完全形成战斗力,不可能随便调走。
  至于在两个核心都市圈周围直接搞测试这种事情更是想都别想——如果电磁干扰能力不达标也就罢了,万一干扰效果超出预期,那怕是要搞出大新闻来。
  因此一来二去,试飞院最后把目光放在了同样由常浩南经手过的一个新型号——运8j空中警戒机上面。
  从英国买回来的搜水2000ms雷达正好工作在x波段。
  虽然运8j的设计初衷是配合歼轰7对海面目标进行搜索,但这个型号从一开始就是拥有一定对空搜索能力的,也是华夏海军对于预警机使用的一个初步探索。
  而且还有一个好处是,运8j和这些歼轰7一样属于海军航空兵,这样可以免去对于这个时代而言相当麻烦的跨军种协调问题。
  “这样倒是个一举多得的办法。”
  已经从金陵赶回来的郭林看着纸上被修改了很多遍之后的方案:
  “但我们还需要一个第三方信号源,这个倒是不限定什么波段,用来测试被动雷达的效果。”
  “跟运8j一起,找个海军雷达站好了。”
  旁边有人提议道。
  试飞院的代表摇了摇头:
  “但海军雷达站可没办法搬到内陆来,不如直接从你们电科集团弄一座雷达。”
  “要是这么说的话,从金陵把雷达折腾到西北也有点麻烦……”
  就在这个时候,刚刚一直没有表过态,只是低头沉思的常浩南突然抬起头来:
  “其实我们没必要把目光局限在内陆。”
  “怎么说?”
  所有人同时看向了常浩南。
  “完全可以在海上进行测试,反正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不管歼轰电7也好、运8j也好,假想的使用环境都在海岸线以外,而且海上的电磁环境也一样相对干净。”
  “另外还有一点,我记得我们是不是有个舰艇编队正在外面访问?”
  一句话引得众人面面相觑。
  这时候可没有搜索引擎可以瞬间找到相关新闻。
  好在体制内的单位,报纸总归是不缺的,很快有人找到了相关新闻。
  “没错,一个驱护舰编队,3月出发,对东南亚各国进行访问,预计本周末返航。”
  “具体的舰艇配置呢?”
  那人又低头看了一下报纸:
  “去年才刚服役的113岛城号,和94年服役的542义安号。”
  一艘052和一艘053h2g的配置。
  算是在1997年就是海军能拿出手的最强驱护舰组合了。
  “这样的话,两艘舰艇都有对空探测能力。”
  常浩南确认了自己的想法:
  “所以,如果海军方面愿意,可以在编队返航的过程中,趁着咱们做电子战测试的机会,搞一次海空联合对抗演习。”
  第277章 我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
  这个建议瞬间打开了会议室里众人的思路。
  在常浩南重生之前的那个年代,海军搞远海训练已经属于不值一提的家常便饭,有两到三支舰艇编队在远洋执行任务基本成为常态。
  但是搁在90年代末,这属于做梦都不敢想的场面。
  由于长期以来的“装备维持费用”真的只够维持装备的基本存在,所以别说远洋航行,舰艇部队连出海的机会都不那么多。
  这又进一步导致了人员训练水平和经验不足。
  结果就是多数训练科目只能在港口甚至岸上进行,正常的编队航行对于海军来说往往都属于需要高级军官带队的大活。
  至于比较复杂的战术演训那就更少了,很多时候需要舰队,甚至军种层面协调才能完成。
  近两年对于训练虽然有所重视,但情况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关键还是穷。
  军费虽然在涨,但基本都涨在最急需的装备采购费用上面,其它地方只能往后稍稍。
  这样的背景下,能借着出访编队返航和飞机测试的机会,在不额外花钱的情况下搞一次演习,显然是相当难得的机会。
  并且在宣传上,这种多兵种,甚至还是真正意义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对抗也足以称得上是贴近实战。
  所以按理来说海军那边应该不会有什么意见。
  众人对此都没有什么意见。
  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了。
  “所以咱们是要用歼轰电7和运8j配合,去对抗那一驱一护的编队?是不是有点太欺负人了……”
  郭林看着面前的报纸有些迟疑地问道。
  这是海军方面一直以来寄予厚望的配置,所以也不怪他第一时间想到。
  那张报纸上最显眼的地方有一张黑白照片,是在暹罗梭桃邑军港拍摄的两艘舰艇合照。
  根据报道,参观者为数不少,尤其是位于当地的华人群体。
  毕竟是来自家乡的舰艇。
  然而,作为华夏海军目前最先进的型号,二者装备的海红旗7和红旗61仍然只是有效射程不超过10公里的近程点防空装备,并且每次只能攻击1个目标,基本只具备理论上的防空能力。
  要让它们面对那架象征着目前华夏最高水平的电子战飞机,还加一架空中警戒机,属实是没什么“对抗”的价值。
  “那样就没什么价值了,无论对于我们,还是对于舰艇编队来说。”
  常浩南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个方面,因此当即摇了摇头:
  “我的计划是,模拟我军舰艇编队遭到假想敌对海攻击机群空袭,电子战飞机前出对编队进行保护,并利用舰载远程警戒雷达发射的电磁波,通过被动雷达定位手段找到对方的指挥机,然后一举击落。”
  就现阶段可能爆发的海上冲突而言,这才是严重缺乏区域防空能力的华夏海军更有可能面对的真实情况。
  并且这样调整之后的双方配置显然要公平得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