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离开反倒是一件好事。
李暮歌选择安排她离开,就说明了,在李暮歌心里,她是可以活下来的那个人。
“母妃,陛下愿意放过咱们母女二人,不说多感恩戴德吧,咱们理应明白陛下的恩典,而不是随意揣度陛下,陛下确实少了几分心软,可她也没错啊,她从来没有主动害过别人,不是吗?”
林太妃听着女儿细声细语地劝说,被有心人挑拨后敏感的神经,终于松了松。
她迟疑地点点头,说道:“你说得倒是有几分道理,这两年,陛下对本宫亦是关爱有加,不曾慢待。”
“是啊,咱们陛下其实是个很好的人,任人唯贤,关爱子民,乃当世明主。”
“就是可惜,陛下一直不曾广纳后宫,开枝散叶,如今宗室的人太少,这样下去,李氏的江山何谈安稳啊?”林太妃同意女儿的话,在做皇帝上,李暮歌确实无可指摘,可在另一方面,她的问题就很大了,“你可千万别和她学,母妃只有你这一个女儿,若是你不生孩子,母妃岂不是断后了?”
林太妃其实在这两年里,一直在想这件事。
万一女儿战死沙场,她身边连个念想都没有。
等女儿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让女儿赶紧生个孩子,继承香火。
她们家是没有皇位要继承,但她们家有公主之位要继承啊!
公主所生的孩子多是县主,不过李乐景是实权公主,她的孩子可以更为尊贵,获封郡主是一定的。
林太妃其实还想着,如果李暮歌一直没有孩子,那未来的孙女,是不是就可以更进一步?
李乐景在政治上确实没有在科学研究上那么聪明,但她就不是个傻人,应该说,在皇宫里长大的孩子,没有一个傻子。
林太妃还没将她内心深处藏着的那一点点野望透露出半点儿,李乐景便提前感知到了。
“母妃,不属于咱们的东西,切记不要惦记。”李乐景低下声音,语气满是警告。
在西北两年的时间,虽然李乐景没有真正的上阵杀敌,但她早已不同往日,身上锻炼出了一种与深宫之人迥然不同的气势,此刻她不伪装,气势散出,愣是将林太妃吓得心脏狂跳。
林太妃愣了好一会儿,才有些尴尬地说:“你这孩子,母妃劝你早些生个属于自己的孩子,那也是为了你好,你不愿便不愿,再等些年也没什么,何故反应这样大,冷着脸吓唬人。”
“母妃最好真如自己所说,一切都是为了儿好,而不是为了儿那个还见不着踪影的孩子。”
林太妃此刻找补的话,听起来没有多少真心,李乐景不想在回来的第一天就和自己母妃吵起来,因此只警告两声,没有再多谈论这个话题。
林太妃笑了两声,转而同李乐景说起了别的,母女俩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气氛,好像刚刚的尴尬不曾存在过。
第二天一早,李暮歌穿朝服时,翠玉将昨夜理慧公主与林太妃之间的对话完整地说了一遍。
说完后,就站在一旁,等李暮歌吩咐。
李暮歌嗯了一声,看着宫人为她整理朝服上的褶皱,面无表情。
“理慧皇姐是个聪明人,可惜,她母妃不是,长公主的封号之后再说,先让皇姐搬出去住吧,公主府挂上匾额了吗?”
“回陛下,已经好了,礼部说选个好日子,就能让理慧公主入住了。”
翠玉没有回答有没有挂上匾额,主要是之前工部给定了个长公主府的匾额,本想着提前挂上,是礼部的人先拦下了,说理慧公主还没有正式册封长公主之位,不好现在挂上匾额。
本来大家都觉得,理慧公主的长公主之位不会出问题,谁曾想,还真就出了问题。
礼部倒是机敏,知道圣旨还没有下之前,一切情况皆有可能。
“大军班师回朝,捷报传来,今日就是个极好的日子。”
李暮歌怕李乐景被她母妃给带跑,不好好当科研人员,非要去搞政治,叫她错失一个科研人才。
她现在就想让那个李乐景赶紧搬出宫去,远离林太妃。
恨不得马上叫人将李乐景给带出宫去。
有野心想上位的皇嗣,李暮歌身边不缺,她缺的是如李乐景这般纯粹的领域大佬,科研天才,她是真怕李乐景走上歪门邪道啊。
翠玉感受到了李暮歌的着急,立刻应了一声是,道:“等下了朝,奴立马去同礼部的大人商量。”
李暮歌点点头,转身上朝去了。
李乐景不用李暮歌找人抬,她自己就远离林太妃了,因为今天是她回来的第一天,必须上朝,接受皇帝的嘉奖。
苏星月等有功之臣均在早朝上,今日早朝可真是热闹非凡,各种奇珍异宝,金银珠宝,全都一一流入紫薇殿内,然后跟着它们的新主人离开皇宫。
连带着离开皇宫的还有李暮歌亲笔所写的圣旨,每一个拿到圣旨的官员,都是满脸红光,走步带风,说不出的得意潇洒。
陛下亲笔所写的圣旨,意义非凡,平日里下达的圣旨,大多数是中书省拟诏后,皇帝盖个戳而已,亲笔所写的含金量真的很高。
高兴的人群中,只有李乐景的快乐稍打折扣,她还以为自己会成为理慧长公主,没想到还是公主。
当她站在自己明显逾制的公主府门前时,那种失落烟消云散。
陛下亲自赐下的公主府,名义上是公主府,实际上是长公主府,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陛下对她有信心,认为她很快就能获得长公主称号了!
她再努努力就行了!
面对自己的大房子,李乐景在心中暗暗发誓,她回来后,一定要带领科研司,研发出更新更有用的东西,以此来报效陛下对她的这份信任!
科研司等了两年的头儿可算回来了,科研司其他人也挺高兴,这两年,赵氏姐妹为李乐景招来了三个颇有才能的年轻官员,她们五人也做出了一些成绩。
比如,最近李暮歌正在跟官员们扯皮的修路,修路材料就是赵氏姐妹的成果,李暮歌赐名叫水泥。
水泥的产量不是很稳定,除了造路外,它还可以用来修房子。
是一种性能十分优越,与糯米浆等建筑材料相对比,水泥是性价比极高的一种建筑材料。
朝臣们已经看出水泥的优点了,李暮歌拿水泥造宫殿,他们没意见,但是修路,他们咬死不开口。
修官道,这里头的学问可多了,最关键的影响是两点,一点是涉及到地方官员的钱袋子,一点则是涉及到了军事上的问题。
每年朝廷都会拨给地方一笔修路的钱,这笔钱,是用来付当地百姓服役修路的工钱,以及修路的成本费用。
这笔钱还不是一笔小数目,每年地方上的官员,都会想方设法压缩成本,拿更多的钱到自己口袋。
多年下来,这笔钱已经成了各方心照不宣的“官员福利”。
换成水泥修路,这笔钱可就不好拿了。
水泥的原材料掌握在朝廷自己手里,成本是多少,户部的账本一目了然。
加上这两年李暮歌一直在抓服徭役的问题,想通过克扣百姓拿钱,地方官员几个脑袋都不够李暮歌砍得。
没有好处全是坏处的事情,他们当然不乐意干。
第103章
至于军事上的问题, 就比较简单了。
一旦用水泥路连通各地,那么运粮会变成一件比之以前更轻松的差事,在路上花费的时间以及损耗, 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这是好的一方面。
不好的一方面, 就是一旦边关城破,利于己方的道路,会变成利于敌人的道路, 敌人的铁骑能够一日一夜,从边关到都城。
届时要如何应对?
这件事真是各方有各方的道理, 只是有些道理能够摆在台面上明说,有些则不能。
李暮歌对于此刻朝堂上的意见相左的真实原因心知肚明,大庄朝政素来如此, 并非为百姓之未来着想,而是以个人私心左右每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决定。
李乐景身为科研司的司正,科研司的水泥迟迟无法推广开来, 导致无法回收对水泥的投资, 间接影响了所有科研司的科研项目,她当然要处理好这件事。
因此回长宁没两日, 李乐景就开始站在朝堂上,与其他朝臣打嘴仗了。
输多赢少。
李乐景就不是个耍嘴皮子的人,她以前在宫中的时候, 和她说话的人都少, 现在让她对付拿嘴皮子吃饭的言官朝臣,简直就是小菜鸡对上大佬,被秒杀。
若不是李乐景为皇室宗亲,深受李暮歌倚重,那些朝臣指不定如何奚落她。
反正用词不会如现在一般婉约, 还给李乐景留了一点儿面子。
觉得朝臣们已经很给面子的人里,除了朝臣自己,还有林太妃。
林太妃听闻女儿在朝堂上几次三番和朝臣吵嚷的事情后,很是忧心,特意寻到了女儿的公主府上,劝说女儿与其他大臣好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