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他们还敢去西北?什么时候的事情?”
  李暮歌不解,她同样派人盯着杨家,她没有接到消息。
  覃家的情报网纵使比她的完善,也不至于能探听到她完全不知道的事情吧?
  “是宫里的消息,太子妃派了人给贵妃娘娘送了信,经由贵妃娘娘的手,往西北派了几个人过去,听说那几个人之前都在荣阳公主手下做事。”
  后宫里一些很隐蔽的事情,皇后都不一定知道,却瞒不过覃家,覃家往后宫送了两个女儿,淑妃更是在宫中多年,所以覃家后宫的势力庞大到惊人。
  李暮歌不清楚此事很正常,良嫔本就不爱在宫里打听事,她没能从良嫔那里继承到足够多的情报网,现在的情报网都是李暮歌后来组建,能搜集到的情报相当有限。
  “真没想到,杨家想让凌家背锅,凌家反咬杨家一口,让杨家陷入如今的境地,太子妃还能与贵妃合作,杨家还敢派人去西北。”
  “杨家人狼子野心,只要还有利可图,别说是与昔日同盟再续前缘,便是杀父仇人,也不是不能握手言和。”覃韵诗对杨家人十分了解,那就是一窝子狐狸,能屈能伸,而且野心甚大,“况且,对于杨家和凌家来说,他们有共同的敌人,有一同效力的主子,一些微不足道的矛盾,不值一提。”
  李暮歌对这些世家大族是真服了,对于杨家来说,旁系被赐死还是被贬黜,都无所谓,只要主脉还在就行。
  此次杨家吃得最大的亏,就是一个吏部侍郎之位罢了。
  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将朝野上下的大臣全卷进去涮了一遍,结果还是没能让杨家彻底败落,顶多算得上是一时受了伤,还不是重伤。
  这就是顶尖世家的底蕴,。
  杨家要是再经历一次类似的事情,可就没有苟延残喘的本事了。
  李暮歌不觉得局势会如杨家所料想的那样好,旁系和嫡系同气连枝,就算做主的人能够理智分析,权衡利弊,其他人呢?
  难道所有杨家人都能保证自己不会被亲情左右,时时刻刻做出最理智果断的决策吗?
  李暮歌认为不可能。
  李暮歌分析道:“杨家不可能对凌家毫无怨言,反之亦然。杨凌两家此番争斗,凌家大获全胜,好似没什么损失,但你别忘了,凌家的两位皇嗣全都死了,哪怕和杨家无关,凌家人也不免迁怒,况且,一开始杨家打算让凌家背下所有罪责,背叛之举在前,难道凌家能权当不知,心无芥蒂,继续与杨家结盟?”
  杨家能做到这一点,凌家做不到。
  覃韵诗缓缓点头,认同了李暮歌的说法:“殿下所言极是,杨家人自命不凡,从不将其他人放在眼里,觉得世上之人多蠢笨,唯他杨家是聪明人,自诩聪明之人,迟早会栽个大跟头。”
  李暮歌听着覃韵诗的话,心里有些复杂,她可没忘颜家和覃家的仇,以颜士玉的性子,只要给她机会,她肯定会向覃家复仇。
  覃家想要攀着她,赌一个从龙之功,好保家族三十年平稳,算盘打得响,最后能不能实现,却不一定。
  与覃韵诗喝完茶,吃了顿饭,李暮歌下午回了公主府。
  回来时,她发现府里多了不少十二三岁,长相秀气漂亮的孩子。
  多为女孩,少有几个男孩。
  询问过后才知道,全是翠玉买回来的。
  李暮歌叫来翠玉问话,翠玉同她说:“殿下之前问过,为何买回来的孩子里少有小娘子,得知原因后似是心情不好,正巧今日奴又去人牙子那里,见人牙子要给青楼送人,就买下来一批。”
  李暮歌闻言怔了一下,随后摇摇头道:“何必如此,这样做也救不了谁。”
  “奴不是为救人,庶民困苦,每年都有很多庶民因饥寒而亡,真要救人,奴应该拿着粮食厚布,去受灾的地方赈灾,那才是救人。”
  翠玉很清楚,她是宁家家仆出身,她没过过什么特别苦的日子,但她知道,当奴隶的人,这辈子过得十分受罪。
  所以真想救人,应该直接断绝这些孩子沦为奴隶的可能,让庶民吃饱穿暖,能活下去,庶民也不愿卖儿鬻女。
  “既如此,你买那么多孩子回来做什么?”
  “因为殿下伤心,殿下在难过。”翠玉很少会用接近慈爱的目光看李暮歌,虽然李暮歌就是她看着长大的,但一人为奴,一人为公主,身份尊卑有别,不可逾越。
  可翠玉还是想,十四殿下过得太苦了,若是可以,她想让十四殿下高兴一下。
  李暮歌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千言万语堵在喉头,最后只吐出一个没什么意义的嗯来。
  李暮歌沉默了很久,好半晌才问道:“公主府能放下那么多孩子吗?”
  翠玉笑着点点头:“自然可以,殿下的公主府上有很多地方空着,只是之后不能从宫里要人了。”
  “那就不要,宫里的人,我不喜欢。”
  李暮歌真的很讨厌那座皇宫,她在里头死了无数次,她属于现代人的一切,都在那座皇宫里被磨去了,最后她几乎忘记了自己是现代的大学生,她不止一次以为,自己就是生活在古代的十四公主。
  可怎么能一样呢?
  她的灵魂,她受过的教育,树立的三观,都不属于这个时代,她不能被同化,她要反过来同化这个世界。
  她要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改变整个社会认知的能力。
  她不光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她还要掌握天下的命运。
  第66章
  接下来几天朝中还算平稳, 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雪灾上,那两天长宁城下的大雪,在别的地方, 尤其是一些山中村落里, 成了天灾。
  这几日雪渐渐融化,这场雪造成的伤亡数量也被报了上来。
  死了三十余人,伤了上千人。
  这三十余人都集中在夜城附近, 那边山多,每年下雪下雨, 那边都是重灾区,要不是有明月泉在山上,估计夜城附近的人早就搬走了。
  明月泉给了那些人活下去的本钱, 只要将泉水从山上运下来,他们就能得到一笔足以让一家老小活下去的钱财。
  夜城的人不光没有因为自然灾害频发而减少,甚至这些年来还隐约有上升趋势, 也是因为人太多, 所以每次受灾,那边死得人也多。
  皇帝得知此事后, 并没有太大的反应,李暮歌觉得皇帝完全不在乎死的那些人。
  在皇帝看来,不过是几个庶民罢了, 死了就死了呗, 朝廷下发了修葺房屋的钱,他们没把房子修结实一些,怪得了谁?
  而且还非要在那种危险的地方建房子,朝廷已经仁至义尽了,他们死了就是运气不好, 不然怎么别人不死,就他们死。
  有类似想法的人不管是皇帝,李暮歌还听一些官员私底下这么说。
  有些官员的怨气是真的很重,引发他们怨气的人,是工部的新尚书卫勤。
  卫勤上来后就想要干点儿实事,而且他确实算得上是比较重视民生的官员,以前他在刑部当主事,就是那种事事要过问,对底下百姓很细心的官员。
  雪灾发生后,卫勤就一直在问后续怎么安排,冬天还很漫长,大雪不会只下一次,趁着此次机会,卫勤很想派人细查一下底下,以免再出现类似的惨剧。
  因为卫勤非常重视,他甚至自己领头外出监督底下的官员做事,以身作则。
  所以不少官员对此怨声载道,平日里到了冬天,他们都可以休息了,没什么大事要办,现在卫勤非要折腾,他们只能跟着一起干活,大冬天外出,累得要命,他们怨卫勤吃饱了瞎折腾。
  按理说此举为国为民,是官员理应做得分内之事,这些官员根本没有立场怨卫勤。
  可大庄的官场就是这样,人多声音大,有理也没用。
  因为卫勤调动的官员有些多,导致一些本来人手还算足够的部门,有些人手紧张起来,经常会跑去吏部要人。
  再加上之前杨家被关起来的那一堆人的空缺还没补全,人手更少,吏部最近忙得不行,颜士玉在吏部做事,跟着忙活起来。
  导致颜士玉来找李暮歌,都开始抱怨起工作来了。
  “真不知道卫尚书在想些什么,修葺的费用是进去那位尚书主持下发的,修葺房屋的事,也全是那几个关在大理寺的罪官在管,现在出了事,他最多只能亡羊补牢,专注填补窟窿便是,非要刨根问底,现在他的行为,跟重新再做一次修葺也没什么区别,这不纯粹是折腾人吗?”
  颜士玉加班加到眼底都有青黑了,她气哄哄地喝下一口热饮,又骂道:“都怪肃国公,他没事儿给卫尚书批那么多人干什么!合着不用中书省的人去做事,他就随便批啊!”
  颜士玉对覃家的意见非常大,这事儿严格来说算不上覃昌的错,但颜士玉就要将过错推到覃昌身上。
  李暮歌喝了口热腾腾的奶茶,嚼碎了里头的珍珠,长舒一口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