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章
刚在办公桌桌前坐定,于红便在敲门之后推门而入:
“前辈。”
“嗯。”
陆淼扫了她一眼,低头翻阅文件时吩咐道:
“一会儿你去摄影小组统计下他们近期都录制了哪些题材的素材,做个简单汇总,最迟明天早上交到我这里来。”
“好。”
于红点头,切入要点继续做汇报工作:
“人民报社做经济板块内容的陈记者刚才来过,说想约时间邀前辈做一期访谈,要安排时间吗?”
“访谈?”
陆淼顿了顿,顺势放下手头文件,侧身在办公桌一侧堆积的厚厚一摞报纸中翻找起来。
从中抽出几张人民日报,陆淼挨张展开浏览。
不管有没有配图,经济板块部分的内容都占据很大一片的篇幅。
陆淼斟酌片刻,又翻抽屉找出笔记本,从中翻出之前记录接手的几家濒临破产的工厂名单。
想了想,陆淼道:
“可以,你安排一下时间,看之后哪天有空就直接安排。”
“是。”
国英社这边,陆淼一方面为访谈做准备。
一方面也在为应对后期圣诞节要发布的内容,积极的做音像磁带审阅,以便后续截选适配素材。
另一边,傅璟佑兑了三根三两重的小金条,凑款七万块,走老丈人的关系提了一辆沪市牌黑色小汽车回来。
和他之前开的苏联方形车头的小拉达不同,沪市牌的小汽车仿佛延续了民国小汽车的特质。
一眼看过去,很有一股老爷车的感觉。
新车提回来,从外形上看无疑是精致的。
但跟老丈人的红旗干部车放在一起,仍没得比。
傅璟佑还上去开过两圈。
小轿车他开过许多辆,论速度和手感,苏联产的拉达最优。
什么红旗、沪市小轿车等,都要靠后一些。
但是也无所谓,日常代步不讲究这个,尤其买这车回来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接送孩子,那自然是越稳当越好。
车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就是司机。
傅璟佑给陈向东打电话,问他那儿有没有什么进展。
那陈向东那边呢?
之前说有收费教人开车的想法,陈向东跟陆淼和傅璟佑聊完,回来之后还就真给捣腾上了。
不过陈向东还是想当然了一些。
现在市面上只开放了大中型拖拉机和汽车的购买政策。
小汽车现阶段资源稀缺,主要还是用作国营企业和县、团以上的单位人员使用,一般人没有购车资格。
像先前陈向东买的小车,其实是二手车。
这一类车,多是一些破产的国营产业为了还账无奈兑出去的。
因为是二手车,所以两三万就能拿下。
傅璟佑买的是新车,钱花得多是其次,主要是因为有老丈人帮忙疏通,要不然他也不可能买着。
因着这些事,陈向东往外放教人学车的消息,过来打听的人,都没有预期中的多。
虽然不多,但也还是有的。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奔着给人家当私家司机去的。
好些国营单位什么配货、拉货的,也会雇用司机。
而一旦被雇佣上,不仅工作体面气派,那还是铁饭碗呢!
像在厂房小院干活的刘春香的弟弟,也就是原先在青塔胡同后面,看废品站的刘小柱就过来问过。
就是陈向东一开口说学费要五十块,刘小柱直接就被吓跑了。
“……”
傅璟佑在电话里听他絮叨这件事,突然之间就没了言语。
说啥呢?
傅璟佑无言以对,某个瞬间甚至有点想笑。
但是想想迫在眉睫的问题还需要解决,那点笑意便又压了回去。
斟酌片刻,傅璟佑握着话筒道:
“你有空就帮忙再看看吧。”
傅璟佑盘的那个五金厂已经收拾到了末尾,马上就要运转试营业。
他确实有些抽不出空闲,要不然他就自己奔走奔走了。
陈向东也知道他着急,想了一会儿便在电话里问:
“六哥,你觉得刘小柱行吗?这小子就是嫌学费贵,另一个也是怕交了学费后又找不到活儿干,你要是觉得他行,我就找他说说去。”
要是确定能找到差事干,刘小柱肯定也愿意来。
至于学费不学费什么的,他少收点或者不收都是可以的。
虽然想拓展业务多搞点钱,但陆淼那么贵重的传呼机都给他了。
给的说法虽然是工作配置,可硬要说,也就他偶尔往外跑的时候能派上用场。
像梅子一直就在厂房小院儿里忙,电话就在手边上,她哪里能用得上什么传呼机?
陆淼会给梅子,不过是考量他俩谈对象的关系罢了。
陈向东又不傻,这还看不出来。
对比那两台传呼机,这几十块钱又算得了什么呢?
陈向东想着这些事,隔着一条电话线,傅璟佑也把他的话认真想了想。
傅璟佑过去常出入废品站,刘小柱这个人,他是打过交道的。
刘小柱人不错,有些胆气,不算老实憨厚那一类的,但人品肯定过硬。
第1102章 哪个六哥
细致一想,傅璟佑还真觉得可行:
“你问问看吧,你嫂子说了,司机的待遇一个月是二十五块,家里能提供住的地方,饭也有得吃,他要是愿意来又不想来回跑的话,住家里也行,学车的费用也不用担心,我给他出。”
“哎呀……我心里有数!”
陈向东“啧”声道:
“我办事儿你还不放心吗?行了行了,这件事交给我去办,晚点我给你准信儿!”
“嗯。”
小五金加工厂明面上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现在就差几台机器还没弄出来。
车床器械都是能继续使用的。
就是内部有些犄角旮旯的地方,废弃机油堆积,加上老化生锈之类的问题,器械运行起来没有那么顺畅灵敏。
傅璟佑挂断电话上楼提包。
把什么扳手、改锥、打磨砂纸等一股脑都装进包里,他再下楼时,往前院去推自行车直接去了厂里。
傅璟佑去厂里解决车床器械的问题。
另一边,陈向东挂断电话后跟梅子打了声招呼,就出门找刘小柱去了。
刘小柱还在废品站那边干着呢。
废品站的工作薪水不高,但胜在不累人。
过去一个月能拿十五块钱的工资,刘小柱挺满足的。
但这两年家里大姐刘春香离了婚回来,在陆淼那厂房小院里干得风生水起,一个月拿三十块、四十块都算是少的。
好些时候,都能拿到七八十块。
自己的亲姐姐,刘小柱肯定不会眼红妒忌,但在心里难免也会做比较。
他姐没没读过书,扫盲班也没上几天,他好歹还上过四年级。
他姐都能拿那么高的薪水,他干啥不能也争取一下呢?
再一个,废品站的工作虽然是铁饭碗,但因为这份工作过于底层边缘化。
一些铁饭碗该有的津贴福利,在刘小柱这边其实都是没有落实的。
前前后后弯弯绕绕的一环套着一环,所以那会儿听说陈向东能教人开车时,刘小柱才会第一个冒头跑过去问。
就是五十块钱的学费,实在是太贵了!
刘小柱自己算了一笔账。
一个月十五块钱的工资,刨除吃喝拉撒和赡养老母亲、老父亲的部分,五十块钱他抠搜着来也要攒个小一年才能攒下来。
而且要是去学车,废品站这边他也没办法继续盯着,约等于就是放弃废品站的工作。
没有工作就是没有收入,还要往外掏学费,学完之后还不一定能找到工作。
这个风险对刘小柱来说,着实大了些。
但纵使如此,刘小柱其实也没有完全打消想学车的念头。
陈向东过来找他时,他正坐在废品站门里的破板凳上细细数着老婆本儿。
刘小柱心里盘算,他要是真的去学车了,废品站的工作看能不能先找个信得过的人帮忙盯一盯。
要是可行,后续就算学完车找不着司机的工作干,他至少也还能有条退路。
心里这么想着,刘小柱捏着厚厚一沓角、分、厘的毛票在手心拍了拍。
还没来得及找谁靠谱呢,外头就传来了脚步声。
刘小柱忙把一大卷的毛票塞进裤兜口袋里,伸长脖子往外看。
这一看,刘小柱赶紧起身迎了出去:
“东哥,什么风把您给吹过来了?咋地,今天厂里不忙了?”
陈向东走近笑道:
“不忙?厂里有哪天是不忙的?”
刘小柱也笑,连忙说“是”。
不过仅是一息之间的工夫,刘小柱又问:
“那东哥,你这会儿过来是做什么?我刚才还想着等今天晚点下工了,找你一趟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