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瞧着镜子里的自己,卫清晏双唇微微弯了弯。
  抛开伤痕不谈,她的身材算是极好的,常年练武让她身形紧致,双腿修长。
  原本平坦的胸前,也在这几年的调理下长成傲人之姿。
  她,是货真价实的女子。
  卫清晏对镜自赏了片刻,转身走到屏风处,拿起破煞,舞动几下,广袖翻飞……不及她穿窄袖方便。
  卫清晏轻笑一声,重又换回先前的衣裳。
  在夜幕拉下后,踏着轻功,直奔余正德的书房。
  而此时,容王府。
  时煜正色吩咐面前的几个管事,让他们设法将中性衣裙推广成京城时兴的款式。
  几个管事都是时煜心腹,听了他的吩咐,再想到未来王妃惯穿的穿著,以及京城贵女们的碎嘴皮子。
  大概也猜到了原因,忙躬身应下。
  时煜看着几人离去的背影,眸色深沉。
  几个管事都是做生意的好手,他相信很快街上会出现不少穿中性衣裙的贵女。
  如此,小晏便不会是大家眼中的另类,虽然他私心里觉得那些庸脂俗粉不及卫清晏的一根发丝。
  但谢氏那样的话,他不愿卫清晏听到第二遍。
  说回另一边,余正德正在案前写着什么,听到屋里有动静,抬眼就见卫清晏站在面前,惊得手中的笔在纸上晕了大坨黑。
  卫清晏随意看了眼被晕染的纸,安置院三个字映入眼帘。
  刚在宫里时,她听蓝姝提过,皇帝将太后的私库没收了,里头的银钱将用来在大魏各州府建立安置院,用来安置苦难的流民。
  这是造福百姓的好事,但皇帝担心真正的好处未能落在百姓头上,便让余正德和工部尚书,亲自合力督办。
  余正德眼下在忙的,大抵就是这件事了。
  “你若有急务,先忙你的。”卫清晏寻了把椅子坐下。
  “明日上值时写也不碍的。”余正德忙搁了笔,起身道,“常姑娘可是来替我余家解怨的?”
  卫清晏微微颔首。
  余正德松了一口气,忙差人去请余良志过来,后又问道,“还需要让何人过来,亦或者需要准备什么,常姑娘尽管吩咐。”
  余家危难安全度过了,长子的脚虽好了,可昏迷的女儿依旧没有醒来,他忧心啊。
  “净手,正冠,你们父子二人随我一同为他抄经。”
  余良志得了信,忙赶了过来。
  他在龚府见过卫清晏化解龚长英的怨念,算是有了些经验,跟着卫清晏抄经的时候,将当年的误会和自家父亲对庶兄的安排,一一解释给庶兄听。
  卫清晏没有阻止。
  余家庶兄虽有怨,却成不了大气候,原只需她一道符纸,再抄些经文为他超度,便可化解。
  但这场怨,解的是死人的,更是活人的。
  余家庶兄死前诅咒余家将万劫不复,这话成了余良志心里的魔咒。
  后来余家牵扯进刘荷和李书意的事情当中,他愈发觉得余家的这些祸事都是怨气所致。
  若今日不郑重些,余良志心里的结就化解不了,时日久了,心念成魔,再难心安。
  听着余良志详详细细解释了多遍,见他神情可见的松快了许多,卫清晏搁笔,看向父子俩,“此怨已解。”
  余良志长长舒了口气,“多谢姑娘。”
  余正德亦松了口气,“那我家的三丫头?”
  卫清晏看了眼门外,“今晚便会醒来。”
  余三小姐中的是令人昏睡不醒的药,稍后她趁人不备将解药喂了,人便可醒了。
  只是昏睡多日,只用米汤参汤吊着,到底是损了身子。
  她从怀里拿出一个瓷瓶,“待三小姐醒来后,一日一粒,连服七日,身子便可恢复如初。”
  时煜给余三小姐下药,是为帮她,这调理身子的丹药千金难求,是胖和尚留给她的,今日便给了余三小姐,算是她和时煜对她的弥补。
  “多谢常姑娘。”余正德忙接过,父子俩一同拱手道谢。
  卫清晏微微侧身,避开了父子俩的礼。
  两人都不是蠢人,未必看不出余大公子和余三小姐是她动的手脚,但彼时,他们敌友不明,卫清晏不后悔当初所为。
  确如卫清晏所料,余家父子对余三小姐的昏迷有所怀疑,但他们更清楚,当初若非和卫清晏合作。
  此时,还有没有余家尚未可知,更遑论如今得皇帝重用。
  所以,父子俩心底里还是感激更多。
  余正德道,“余某该如何感激姑娘才好。”
  当初卫清晏答应为余家解怨的条件,是让余正德告知刘荷,皇后要杀她。
  卫清晏语气里多了一份庄重,“余大人答应我的事,已经兑现了,若余大人还想做些什么的话,便请余大人将这大魏百姓装在心里吧。
  父母功德,福泽子孙,余家会越来越好的。”
  “余某定当牢记姑娘所言。”余正德亦郑重承诺。
  身为女子,却心系百姓。
  余良志眼中俱是赞赏之意。
  卫清晏对上他含笑的眸光,默了默,“今日来,晚辈还有些事想跟老大人打听。”
  “何事?”余良志示意她坐下,忙问道。
  关于胖和尚,在这京城里,卫清晏能问的也就只有余良志了,便直言道,“不瞒老大人,师父虽待我极好,但我对他的事知之甚少,上次听老大人说,才知他在京城亦有你这样的老友。
  所以,晚辈想请老大人同晚辈说说我师父的事,我师父和卫老将军又是什么关系?”
  第153章 佛子
  余良志有些发怔。
  做徒弟的还需要向外人打听自家师父的事情?
  但想到什么,随即神情了然,笑道,“其实我对一莲了解也不多。”
  这回轮到卫清晏诧异了,先前听余良志的口吻,他与胖和尚的关系似乎很不错。
  余良志替她解惑道,“我与一莲算是莫逆之交,但英雄不问出处。
  况且,我们相识便是他有助于我,之后因小妹的事,更是得他相助,由此结识了卫老将军。
  我们会讨论天下大事,会论佛论道,也会对弈半夜,醉酒通宵,脾气相投,兴趣相投,人生难得一知己,我又何须执着于对方的根底。”
  他幽幽叹了口气,“何况,哪个好端端的人会去做和尚,又有哪个自愿甘心做和尚的人,会贪恋酒肉。
  我猜他出家,大抵是有不得已的原因,所以更不曾去揭他伤疤。
  直到,他将我引荐给卫老将军后,同我告辞,此后一去经年,我实在想念故人,才忍不住向卫老将军打听他的事。
  才知,他是出生便被家人送给了云游的老和尚,之后跟着那老和尚长大,成了佛子。
  云游四方,普度众生是他的宿命,但我知他有一颗向往凡尘的心。
  知道你是他的弟子后,我一直想问一问你,他如今可好?”
  卫清晏想了想印象中的胖和尚,虽然嘴上总是嫌弃她,抱怨照顾她三年耽误了他修行。
  但大多时候,都是笑得跟弥勒佛一样。
  如今终于去了自己向往的仙岛,应该算是好的吧。
  便点了点头。
  余良志见此,发自内心一笑,“暮霭之年,还能得知老友消息,知他眼下好,老夫知足了。”
  卫清晏看出他是真心为胖和尚高兴。
  但,她想知道更多关于胖和尚的消息,离开莲花坞后,她其实心里很是挂念胖和尚。
  可胖和尚口中的蓬莱仙岛在何处,无人知晓,只听胖和尚念叨过,需得渡海,得遇机缘才能入岛。
  用胖和尚的话说,她和娘这样的凡夫俗子是找不到的,临行前,他郑重告诫她,他是要去修道的,被她拖累了三年,不许再耽误他好事。
  她当时也硬气,说绝不想他。
  但到底三年相伴,如师如父。
  她便借着问功德印一事,给莲花坞去了几封信,告知了自己回京的情况,就想着万一胖和尚没去蓬莱,亦或者从蓬莱回来了呢。
  见到她的信,定会给他回信,亦或者回来京城看她。
  莲花坞没有任何消息传来,胖和尚更不曾来京,卫清晏心里虽有些失落,但也知那是胖和尚不在莲花坞,并非不想她这个徒儿。
  可知晓胖和尚和余良志是认识的,再查到苏茂一事,知道有人起死回生后,卫清晏不知为何,心里头莫名觉得胖和尚,和这京城,亦或者京城里的人是有牵绊的。
  但相伴三年,除了知道他自小便做了和尚,有一身凡人不能及的本事外,她对他知之甚少。
  便问道,“余老大人可知,我师父在京中还有旁地友人?”
  “有。”余良志回道,“不过,如今都已不在了,你今日问我这些,可是出了什么事?”
  有些事不便提,卫清晏只得含糊道,“师父外出游历,我给他去信没有回音,我有些想他,也担忧他在外面遇到什么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